书城社会科学语文知识小丛书:怎样修改病句
18858300000013

第13章 修辞格的误用(2)

正确运用对偶能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从内容上说,相关意思可以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相反的意思可以互相映衬,鲜明对照,有利于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从形式上说,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整齐匀称,写出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分明,铿锵有力,便于记诵。

根据上下两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对偶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正对,指的是上下两联运用对称的,即类似的事物,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引用明代解缙所作的这副对子,从“浅”和“空”两个角度,形象而深刻地揭露了“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主观主义者的本质特征。反对,指的是上下两联运用相反的,即相对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对比,它们在内容上是对立统一的。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用“横眉”与“俯首”正反对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明作者对敌人恨、对人民爱的坚定立场,形象鲜明、寓意突出。串对,指的是上下两联,要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烧不尽”、“吹又生”的相承关系,突出了古原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征。又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条件与结果的关系,突出了前一代人为儿孙后代造福的奉献精神。

对偶有严式和宽式的区别:严式对偶,要求内容上轻重相称,在形式上,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等,都要做到对称、协调;宽式对偶,虽然词性和平仄等不像严式那么讲究,字面也允许有重复,但是字数要相等,结构要相似,内容要相关或相对。如“这一年,刮过多少大风,搅彻长空;这一年,降过多少大雨,洗刷大地。”这就是宽式对偶,允许字面重复。

运用对偶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如果不顾内容的需要,只求形式,勉强拼凑成对,不仅会产生堆砌、生硬的弊病,而且会因辞害意,造成语病。例如:

(1)王龙给这一期板报“诗人的故事”编的一个题是:李白怀才不遇,诗仙壮志难酬。

(2)陈嘉庚先生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确,他一生慷慨无私报祖国,拳拳赤子国心,令人景仰。

(3)蛙翻白“出”阔,蚓死紫“之”长。

(4)门前绿水流转去,屋里青山跳出来。

上面例(1)中板报“诗人的故事”的题目运用了对偶,但起句的“李白”就是对句的“诗仙”,是同一个人,“怀才不遇”与“壮志难酬”,文意也重复。这不合对偶的要求。对偶,不仅要避免内容重复,就是内容不同而用意相同也是不合适的。这是对偶中常见的毛病,叫“合掌”,即,上下两联语意重复。应该改动其中的一句例(2)中用对偶句“慷慨无私报祖国,拳拳赤子爱国心”,补充说明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不愧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但是起句与对句不论内容或形式都不相对称。“慷慨无私”重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对句“拳拳赤子”重在写状度恳切;起句的“无私”与对句的“赤子”词性不对;起句的“报祖国”是动宾短语,对句的“爱国心”是偏正短语,结构不同,形式也不匀称。所以,这一句中的对偶可删去,改为“的光辉业绩”。例(3)的对偶只注重形式,毫无意义。这例,字数、词性都对称,起句“蛙翻白‘出’阔”,是名、动、形、名、形,意思是说,青蛙死后翻过身子露出白肚皮,形状像个“出”字,看起来显得宽阔;对句“蚓死紫‘之’长”,是名、动、形、名、形,意思是说,蚯蚓死后弯曲身子仍呈紫色,形状像个“之”字,看起来又细又长。对仗倒很工整,可是毫无意义,而且内容重复,用意相同,这只是在搞文字游戏,不值得模仿。例(4)中的对偶,生拼硬凑,这是运用对偶另一个常见的毛病——滥用对偶。这例内容不通,起句“门前绿水流转去”,可以讲得通,对句“屋里青山跳出来”,就讲不通,屋里怎能藏住青山,青山又怎能跳出来?不顾内容和语言环境是否需要而生拼硬凑,是不可取的。

对偶是我国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修辞方式,它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诗歌、词曲、小说、散文中经常使用,而且在正文、义论文中也常使用,文章的标题用得尤其多一些。但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要符合对偶的要求,如果不顾内容,片面追求形式,就会因辞害意,失去它应起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八)

一、用上“像”字的不等于就是比喻句,请指出下面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在句后画“√”。

1.我像见过你,你很面熟。

2.人们像潮水似的从四面八方涌向人民广场了。

3.沙溪河还像当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着。

4.天好像要下雨了。

5.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都像一树诗。

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填在句后的括号里。

1.早晨,那缀满草尖上的露珠,像一颗颗小金刚钻。()

2.那随风飘舞的柳条,就像一群体态轻盈的舞蹈演员在跳舞。()

3.他写的诗仿佛一团火。烧得人热血沸腾。()

三、指出下面各句使用比喻不当的毛病。

1.春天的河水像个小姑娘。

2.中秋夜的月亮圆得像一个几何图形的圆。

3.他的存在不被人注意,就像人感觉不到自身的生物电一样。

四、请判断下面句子中,哪些运用了比喻,哪些运用了借代。

1.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钱学森。

2.许多红领巾在迎泽湖上划船。

3.人民教师是培养青年学生的园丁。

4.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五、指出下面各句使用借代不当的毛病。

1.过去,人们说谁家有钱,常说他家有多少机;现在,人们说谁家有钱,不说机而说车了。

2.陈老汉为人正派,就是脾气有点犟,人们给他一个外号叫“老牛筋”。老牛筋陈老汉在村子里威望还是蛮高哩。

六、指出下面句子中的比拟句,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面“√”,不是比拟句的画“×”。

1.多少万年以来,祁连山是悄悄地成长了,壮大了。()

2.我豁出这百十斤啦,你说,我们该怎么做?()

3.沟仿佛在那儿说:我臭,你敢把我怎样了?我淹死你的孩子,你敢把我怎样了?()

4.她站在山岗上,就像一竿新竹。()

5.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七、指出下面各句使用比拟不当的毛病。

1.昨天我到医院看望病重的妈妈,只见一路上绿色的柳丝轻盈飞舞,高兴地欢迎我,医院里一盆盆鲜花展开笑脸,热情地向我致意。

2.他发怒的时候,露出尖尖的利齿,两只小眼睛滴溜溜地东张西望,准备一有动静就溜回洞里。

八、下面的句子分别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方式?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

2.这个女人凶得很,还蛮不讲理,背地里,人们叫她“母老虎”。在村子里,人们只要一见母老虎来了,大家就各自散开了。。

3.国民党特务是一些“专靠嗅觉”吃饭的人,他们的嗅觉很灵敏,一闻到味道不对,就会露出凶相。

4.太阳刚露出鲜红的脸,他就起床背外语单词了。

九、指出下面各句使用夸张不当的毛病。

1.他哭得很伤心,泪水像黄河决堤,可以把房屋也冲走了。

2.她的一头黑发就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十、请判断下面句子中,哪些句子使用了对偶,在对偶句后面画“√”。

1.种牡丹者得花,种蒺藜者得刺,这是应该的。

2.江山一片绿,祖国万里红。

3.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

4.各种景象,新鲜而又庄严,使他目不暇接;许多老友,闻讯赶来,跟他叙旧话新。

5.常言说:“虚心的人学十当一,自满的人学一当十。”

6.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十一、试修改下面的对偶句。

1.尊师重教九州盛,兴学育人祖国强。

2.不懂装懂,永远是个蠢人;无知为耻,必将变得聪明。

排比不恰当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一种修辞方式。

排比可分为短语排比和句子排比两种。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重迭用了五个结构相同的名词短语构成排比,以突出“有这点精神”,即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意义。又如,“它们的形状千变万化,有立有卧,有挺拔,有俯仰,有斜插,有侧挂。”——用五个分句构成排比,以来表现黄山松形状的千变万化。再如,“即使世俗的围墙挡住你万丈豪情,也挡不住你铿锵的步伐。即使厚重的夜幕挡住你满天星斗,也挡不住你心中的灯火。即使岁月的樊篱挡住你坚强的身躯,也挡不住你忠贞的信念”——用三个复句构成排比,集中体现了坚持自我的决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排比的作用在于反复强调,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中心思想。在诗歌中,排比的运用可以使语言畅达明快,富于节奏感,适宜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如果没有这种需要就不要勉强拼凑成排比。不从内容需要出发,单纯追求形式上的整齐,排比失当,就会出现重复累赘或层次不清、不合逻辑的毛病。例如:

(1)他那魁梧的身躯,犹如一株青松,一棵翠柏,一棵老树。

(2)我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我热爱我的母亲——祖国,我热爱山青水秀的南方。

(3)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每一个同学都必须明确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

上面例(1)用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意在突出说明他身躯的高大挺拔,但是这三个比喻内容重复,起不到突出对象,加强语势的作用。描写一个人的身躯,不需要这样反复强调就不必勉强去拼凑成排比。这句只用一个比喻就够了,后两句比喻可以删去。例(2)排比,意在强调“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但是排列顺序不当,没能由小到大,显示出情感步步加深,因而层次显得凌乱,应该把第二句跟第三句对调一下。例(3)是个顺承排比,在时间上有个顺序:应是先“思考”问题,进而“明确”问题,最后才能“回答”这个问题。这句排列顺序不当,造成不合逻辑,应该把最后一句跟第二句对调一下,改为“……每一个同学都必须思考这个问题,明确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

运用排比,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内容的需要组织排比句。排比的各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承接的,还可以是递进的,但不论哪一种关系,都应该注意排比的各项内容要既有联系又不重复,既要结构整齐,语气统一,又要合乎逻辑,从而正确反映事物问的内在联系;第二,要借助同形词语作提挈语,起连贯的作用,以加强语势;第三,要注意把排比句与散句结合使用,使句式富于变化,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排比和对偶都要求语言结构的一致性,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排比和对偶有明显的区别:(一)排比都是三项以上,对偶只限于两项,排比是成串的组织,对偶是对成的组织;(二)排比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不拘泥于字数,对偶的起句与对句要求词性相对,字数相等;(三)排比以出现同形词语(共同的词语)为常规,常借助共同的词语作提挈语,起连贯作用,对偶则上下句忌用同形词语;(四)排比侧重加强语势,把话成串地说出来,以收到节奏和谐、气势博大的修辞效果,对偶则侧重音韵声律的调整配合和形式的整齐、匀称。了解排比与对偶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运用时,才能避免混淆,并能根据不同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修辞方式。

反复不能起到强调作用

反复是为了强烈地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意识重复使用同一个词语或句段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反复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突出某一事物的特点,或强调语意,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以加深读者的印象,这与平常说的“重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