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北派少林拳入门
18859100000007

第7章 传统少林拳的功法练习(4)

②两掌同时用力向前平行推出时,动作要迅速、劲猛,马步保持不动。在撞推的瞬间,背部略向后撑,同时配合呼气(用:鼻喷气),使力量的发挥稳正通达,并产生震抖之劲。

③同时脚跟略抬起,使内气震撼,上下贯通。

④意念在静止过程中,由丹田引向会阴穴,向后沿督脉上升,经长强穴、命门穴至大椎穴,然后随动分别由两肩通过肩颙穴,顺臂直达双手的劳宫穴,并同时贯至十指端,然后向前猛力撞出,随之将气由掌心发至无限远。

4.向前双冲拳(拳打南山势)

①两掌以腕为轴,外旋约一百八十度,掌心朝上,两掌间相距约20厘米。两肘略屈,目视双掌。

②两掌用力抓握成拳,届肘徐徐收至腰间,拳心朝上;目视前方。

③两拳同时由腰间向体前冲出,肘部挺直,高与肩、平,两拳成平行,拳心朝下,力达拳面,中间相距约25厘米;目视前方。

要点:

①两掌外旋抓握成拳收至腰间的动作要连贯,速度要徐缓。同时吸气。

②双冲拳时要迅速、有力,做到沉肩、挺肘、含胸、收腹、立腰、坐胯,同时呼气。

③随双掌外旋、抓拳,意念由无限远收入劳宫穴。双拳冲出时,意守劳宫穴。

5.向侧双冲拳(金刚抖威势)

①两拳迅速地用力收至腰问,拳心朝下;目视前方。

②两拳同时向体两侧平冲,高与肩平,拳心朝上,力达拳面;肘部挺直;目视前方。

要点:

①两拳收至腰间要用力,肘部夹紧,同时吸气。

②两拳向体侧冲出要迅速、猛烈,并保持身体端正,腕部挺直,肩部松沉,脚趾抓地,同时配合呼气。

⑧意念注守劳官穴。

6.栽拳(力坠千斤势)

①两臂外旋屈肘,两拳抬至头两侧,拳高与眉齐,肘端下垂,拳心朝内,拳面朝上;目视右拳。

②两拳继续向内屈合,置于胸前,拳心朝下,两拳间距约25厘米,两肘平行;目视右侧。

⑧两拳经胸前同时用力向下裁落于两胯侧,肘部挺直,拳心朝后,头向左转;目视左侧。

要点:

①两臂屈至胸前时,动作要柔和轻缓,同时配合吸气。

②两拳猛力下栽时,动作要迅速,干净利落。头颈向上顶悬并左转,同时配合呼气。

③整个动作要连贯一致,中间不停顿,做到不僵不滞,迅猛力沉。意念仍注守两劳宫穴。

7.双拳上撞(金刚托塔势)

两臂外旋,屈肘向上用力缓慢抬至头两侧,两肘弯曲约九十度,两拳平行,拳心朝内,目视右拳。

要点:

①两拳由胯铡向上拧旋上举时,要保持臂部肌肉紧张,双拳紧握得微有抖动感,同时做较深长的吸气。

②意念注守两手心劳宫穴。

8.双按掌(金刚伏虎势)

①两拳同时变八字掌,分别向头顶上方合拢,腕部随之内合,掌心朝下,指尖相对(两手中指间相距约10厘米);目视正前方。

③两掌按至胸前,指尖相对,掌心朝下;目视正前方。

⑧两掌继续下按,同时身体随之缓缓立起,膝挺直,头向上顶,两掌分置于腹前,掌型不变,肘略屈;目视前方。

要点:

①两掌向头顶上方合拢时,动作要轻缓,手指要放松。意念由劳宫穴引向中指端的中冲穴,随势向头顶百会穴贯入。

②随双掌下按至腹前,意念由百会穴向下沿体前任脉直达丹田。意守丹田5至10分钟后,引气顺两腿内侧,经膝下阴陵泉、三阴交穴降至脚心涌泉穴。意守片刻后即可收功。

③双掌沿体前向下按压时,臂部肌肉要充分放松,掌心内含,膝部随势缓缓挺直,用鼻缓缓呼气。

④肩部松沉,收腹含胸,收臀立腰,脚趾抓地,足心含空。整个动作要连贯一致、上下协调、稳重轻缓。呼吸要深长而柔和,精神内敛、沉静自然。

9.收势:

左脚向右脚靠拢成立正姿势,两掌随势由腹前收至体侧;目视前方。

(二)练功要领。

1.练习大金刚气功时,要时刻注意要领,姿势、意念、呼吸、节奏要掌握正确,尤其在初学时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

2.全套动作要做到松紧适中,力求自然舒展,刚柔分明,内外相合。功法中除发力过程需要迅疾力猛以外,其它动势都宜缓慢。在冲拳、栽拳、推掌发力时,可适当配合发声(可发“嗨”、“嘿”音)。

3.练功时间的长短,可因人而异。由于大金刚气功动作简单,效果明显,所以可以根据自身感觉多练习几遍。一次练功控制在半小时内为宜,每天早晨、下午或晚间练习均可。

4.在练功过程中,由于气机发动,周身血液循环加快,所以全身或局部发热、出汗均属正常现象,但要防止出汗过多而耗气。

6.练功过程中精神要集中,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情绪要稳定、乐观。过饥、过饱、过度疲劳时不宜练功。练功环境要清洁、安静,空气新鲜。

6.大金刚气功在马步姿势上特别讲究头正身直、涵胸收腹、肩背顺展、松腰沉胯、展膝扣足。要避免出现气涌上浮、气短拳慢、上重下轻、飘然无根的偏差。

二、五心合一功

“五心入丹田”一说,源于金刚气功功法筑基之论。所谓“五心”,即指两手心的劳宫穴、两脚心的涌泉穴和头顶中心的百会穴。练此功法,必须分五个步骤循序而行,练功时取坐姿、站姿均可。

(一)意守丹田功

练习时,精神要集中,专心用意想丹田。要求身体端正,各部位充分放松,逐渐求达凝神守中的状态。呼吸要细缓、轻柔,可采用“随息”或“止息”方法,协调配合动作。

(二)意通涌泉功

意守涌泉穴3至5分钟后,随着吸气,意念由两脚涌泉穴沿腿骨正中上行至两便之间会阴穴汇合,再向上直通丹田。意在丹田注守片刻,再随着呼气向下通达会阴穴,而后分成两股沿两腿骨下达涌泉及五趾端。意守片刻(配合随息)后吸气,重复前述动作。

(三)意通双劳宫

两臂前伸与肩平,两掌立起,掌心朝前,指端朝上,先凝神注守劳宫穴3至5分钟,随吸气,意想气由劳官穴顺两臂骨通过肩向颈前天突穴汇合,再过胸前膻中穴向下直通丹田。注守片刻后(配合随息),随呼气意念由丹田原路返回。

此时两臂不动,两掌伸平,手心朝下,食指、中指并拢成“金刚禅指”(剑指),气由两臂直通两手指端。略停片刻,随后吸气,重复前述动作。

(四)意通百会功

意守头顶百会穴约5分钟后,随吸气意想气由百会穴而向下,通过颈椎、胸椎、脊椎、腰椎到命门穴,随之向前归入丹田。意守丹田片刻后(配合随息),随缓缓呼气,意想气由原路返回,上通百会而出。然后,再重复前述动作。

(五)五心入丹功

也是金刚筑基功法中的上乘功法。它是在上述四步功的基础上进行锻炼的。在练此功时,宜审慎而行,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易出偏差。在练习上述四步功时,其五穴即已打通,就可开始“五元归一”法的练习(即五心入丹田)。练习时,先入静,意守丹田约10分钟(配合随息)后,配合吸气,气随意行,自百会、两劳宫、两涌泉五穴同时引真气归入丹田。此时意不可勉强,要做到轻松、顺达、不阻不滞。初练时可能顾此失彼,但久练之后,就可达到自然、引之即归,轻而易举。开始习练第五步功时,也可分别按前四步功的练法依次归入丹田,但最后仍要做到同时“五心入丹田”。五路真气归入丹田后,即意守3分钟(配合随息或止息),然后配合呼气,五路真元又顺原路返归各穴。待略停注守片刻后。

再吸气重复练习“五心入丹功”。

上述每一步功法,每日应练习1—2小时,若按古法“百日换功”的要求,是每一步功练习百日之后再练习下一步功法。功法顺序不宜颠倒。金刚“五心归丹”一术,由于吸地阴、采天阳、收万物,终成混元之气入“丹田”,因此功力较大,气感较强。“五心归丹”功把大自然中的阴、阳、万物之气采入,与自身元气贯通起来,在体内往返运行,存正排邪,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功力。此功法不仅可使真元充足、气血强盛、经络顺通,而且与劲力相合,则气督血驰,气至而力显。从养生意义上讲,能起到安神养血、扶正驱邪,延年益寿的作用。

§§§第四节少林拳法与劲力

少林拳法的劲力有整劲、寸劲、崩劲、合劲、螺旋劲、沉劲等几十种之多。通过练习,要将这些劲力恰当而巧妙地与拳法的风格、结构、实战意识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些劲力在练习和应用方法上,是根据拳术的不同实战特点以及战机的转化组成的。为便于读者理解和掌握,下面就几种主要劲力的特点作些介绍。

整劲:发力时整体推进,利用全身的力量攻击对方,其表现形式以沉实稳重见长,迅猛发出全身抖动之劲,以身体的重量及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和惯性作为“力源”,以肩、肘、腕、胯、膝、足、头等部位攻击对手。这种整劲的特点是:势沉劲猛,沿直线或弧形进击,往往能打出上乘的“透劲”。其关键在于全身动作协调,将整体的力量集中于一点。

寸劲:寸劲多见于发寸拳、寸腿时,其特点是势小节短,迅疾突然,常用于突袭或借势反击,虽力度小于整劲,但实战效果却十分明显。常以上下翻飞和左右连击的形式出现。

崩劲:常借助身体的拧转而发出,以肘关节为轴呈弧形崩抖之势,以对手的面部、腹腔、侧肋、阴部为目标,以拳面、拳背、指背(反弹)为力点。其特点是靠身近击,突发沉实,疾如闪电。崩拳时肘关节始终保持沉垂的动态,同时注意左、右手攻防的配合并结合腰胯拧转,使之全身劲力协调。

合劲:借用整体的力量,形成两臂间、两拳间或肘膝与手足之问的上下、左右方向对应的合力。这种合劲的运用,以腰、胯为轴,同时充分利用肩背、膝足的协调配合,使爆发力在相对力量中产生。练习合劲时,腰部要“灵而不软,立而不僵,动而不滞,劲发坚挺”。将合劲融于踢、打、摔、拿等技法中,在靠身近打中使用,颇具威力。其特点是劲沉迅猛,攻防兼备。

螺旋劲:在交手时,利用拳、掌沿不同的弧形旋转,能在与对手接触的瞬间,根据自己的意图和感觉,迅速转移对手的力点和方向,有效地化解对手的攻势,并同时借势、借机贴近对手身体,或打、或摔、或擒住对手。在攻敌过程中,适时运用螺旋劲法,能发挥出不同寻常的力量。在研究和运用螺旋劲时,要在松紧、刚柔、虚实等矛盾的变化中仔细体会和寻找动作感觉。

上述这些不同的劲力,基本上都是在“沉劲”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成的,因为沉劲容易控制对手,便于发出迅猛沉实的劲力。在运用以上不同劲力的瞬间,要充分发挥其效能,就要使拳法与身法、步法、眼法协调配合,利用眼神的变化、身法的带动和拧转,以及步法角度的有效位移,使击打的效果更趋明显,并努力使反应、战机、距离、空间感觉、速度、呼吸等因素,都能为劲力的有效发挥创造条件。

初学者学拳最感困难的就是对于武术劲法的理解,正如拳论所讲,“拳术劲法最难”,“拳法贵于懂劲”,“拳法劲法,一通则百通,拳理即为劲道”。

为使爱好者进一步了解拳法中用劲的原理,现将先父秦铁英先生所遗拳术文稿《国术体用概论》中的“劲法”一文介绍给读者,以供参考。

“拳术至胜者,在于技击之近搏。技击乃武术之根基也。其本在予精壮、神威、功法精到。论劲力之别,可分:陷于肩臂者谓之力,能通达于整体者谓之劲,其力坚也。然拳法之用,重于整劲,如矢之离弦,其透于身也。常云七分巧劲,三分力。又云,善用兵者,贵之神速。然搏技之玄妙,均在此耳。绝非尽平生之力而拼之。用劲故难,然劲大于敌,用之不当反为敌用,用之过早,空耗而不中,用之过迟易被其制,因而无论何时,拳势应如‘弓满待发’。初时练法,务须先求步法、拳法之确正,按其拳势,细心揣摩,习之日久,肩背之力,腰胯之力,腿足之力,自然贯通一体,劲道顺达而整矣。然柔法,意态舒缓,松沉自如,神气含而不露,手法严谨,动如旋流,柔中寓险,其势如蓄中藏锋;而刚法凌厉,震神怒眼,拳势险峻、道劲,如干将奠邪,其锋迎刃而摧,其势为刚,威也。行拳存于刚柔之间,必致气韵浩然,刚柔合一。拳法始终,气宜沉荡,而不宜浮,万不可妄发拙力而攻之。用之法,则逢柔刚进,逢刚柔化,外刚内柔,刚柔相济,方懂其拳略之玄妙,最忌以力相抵。然施以巧,顺其力,善以沉、托、分、闭、起、顿、吞、吐八字甩法而行之,贯穿于六劲,即:刚柔、虚实、直横矣,斯术功法其深也。然以导引之巧,使之失以平衡,重心不固,得势而攻,以柔顺为主。得势迅疾而发,使敌无喘息之机,多以刚进为主。又然武技者,仅以功架一味求低,又误两腿间重心之平稳,角度之优劣,劲力发而僵滞,其搏技甚难持久,故有习之多年,败于一旦者,此误不可不慎。欲得少林拳术身法之稳固,整体风骨坚挺,劲力达顺,攻防疾敏自如,故劲力取根,达于腿,腰为枢纽,传于肩背,贯于手足,与内法相通,故以意运腿臂,以气贯指足是矣,然观其拳法之胜败、之优劣,绝无南北诸派、内外家而分,其基均取于功法深浅,力坚神速。故善用劲者,乃终至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