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及其在四川的实践
19012400000043

第43章 邓小平城市化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贡献(9)

第二,城市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78年全国共有设市城市193个、建制镇2173个,到1998年全国市增加到668个、镇19200多个,市镇总数增加了17500多个,比1978年增加了8倍多。设市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主干,数量虽然只有668个,但市区城市人口总计有两亿多,占全国市镇总人口60%以上。在城市数量增多的同时,城市体系结构进一步改善。一是中心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1978年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只有40个,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13个。到1998年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大城市增加到86个,其中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6个,50~100万的有50个,与1978年相比,这些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都大大地提高了一个档次,绝大多数城市真正发展成对周边地区有较强辐射力的区域经济中心。二是大中小城市比例向更合理的方向推进。1978年20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占城市总数的51.8%,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占城市总数的48.2%,也就是说小城市的数量比大中城市数量少,这种大中小城市比例不符合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不适应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客观要求。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快了小城市的发展步伐,到1998年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数量超过了大中城市数量,占城市总数的比例达到了55%以上。三是设市城市空间分布更为广泛,地域覆盖面更大。1978年全国200多个地区和自治州管辖区域里,有100多个行政区域没有设市城市。到1998年,没有设市城市的地州管辖区域只有20来个,90%以上的地级行政区域里都有设市城市。截至2007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共656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287个、县级城市369个;建制镇1.9万个,全国城镇人口已达5.94亿,城市化水平达到44.9%。

第三,城市综合配套建设取得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有关资料计算,1978年我国设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只有6000多平方公里,到1997年设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0000多平方公里,扩展了3倍多。市政工程、文化环卫和居民住房等硬件建设都向现代化都市迈进了一大步,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市政工程建设。设市城市道路铺装长度1980年为30167公里,1997年达到138610公里,增加4.6倍。平均每万人占有量由3.4公里上升到7.1公里。公共汽(电)车总量1980年为32341辆,1997年增加到169121辆,增加5.2倍,平均每万人拥有量由3.6辆增加到8.6辆。自来水年供应量1980年为88.3亿吨,1997年达到476.8亿吨,增加5.4倍,居民用水普及率由83.2%上升到95.2%。下水道长度由1980年的21739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19739公里,增加5.5倍,平均每万人拥有量由2.4公里上升到7.8公里。煤气管道长度由1980年的5619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41475公里,增加7倍,居民用气普及率由16.8%提高到75.7%。特别是邮电通信事业突飞猛进,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发展,市内电话由1980年的134175户增加到1997年的52444027户,增加390多倍。

文化环卫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跃,很多大中城市的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多彩,几乎可与发达国家城市相媲美,而且内容比西方城市要文明健康得多。改革开放以来,城市文化生活飞跃发展的典型代表是电视的普及。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城市居民只有极少数家庭拥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现在城市居民家家户户都有彩色电视机,而且有的家庭在两台以上,城市人口电视覆盖率早已达到100%。建设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中越来越重视治理环境污染,加强城市环境保护。1980年全国城市绿化面积85543公顷,到1997年增加到682238公顷,增加近8倍,平均每万人拥有绿地面积由9.6公顷增加到35公顷。城市公园由1980年的679个增加到1997年的3818个,增加5.6倍,公园面积由16192公顷增加到68933公顷,增加4.3倍。

居民住房建设。改革开放使我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得到稳步推进,住房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居民住房逐渐开始告别短缺阶段,进入住房数量与住房质量提高并重阶段,住房制度改革促进了住房建设的快速发展。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住房竣工面积仅1800万平方米左右,从1979年开始,随着住房投资体制的改革和住房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我国城乡住房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连续多年达到7%左右。城市住房竣工量呈加速增长趋势,1985年达到1亿平方米,1993年达到2亿平方米,1996年达到3亿平方米,连续迈上三个台阶。1979~1997年,全国新建城市住房近32亿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1997年的8.8平方米。

当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不只是这几个方面,而是全方位的进展,改革开放的主要成果在城市得到了集中的突出的体现,城市形态展现出现代化都市的风貌。

3.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城市化学说在当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期以来,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既没有系统研究过城市问题,也没有管理过城市,因此,不可能有系统的城市理论,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众所周知,任何科学的理论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之上,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大部分主要在巴黎、布鲁塞尔、柏林、曼彻斯特等大城市渡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城市的产生、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有其独到的见解,尤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中有精辟的论述和总结。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原始社会的考察、深入地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城市不是从来就有的,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生产力是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就是说,在农业生产力发展能够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的前提下,出现了城乡分离的社会分工,使少数人可以完全脱离农业生产而专门从事工商和文化的活动,同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要素不断集中,由此而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城市发展史。城市的出现、城乡的分离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的,他的产生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城市的出现促使原始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时代,诚如恩格斯所说:“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他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他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城市的产生、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用墙垣将部落的居住中心围起来以抵御外来侵略的现象,这便是最早的“城”的本意。但是,它还远远不具备我们所说的“城市”应有之意。而近代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城市商业和手工业等经济活动还处于从属和次要地位,这种城市形态还属于古代的城市。伴随着产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社会分工进一步加深,出现了完全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厂的大量集中使城市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市政、金融、商业和交通等领域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地位,农村则日益退落为从属地位,近代城市应运而生。

关于城市的作用。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的作用,用生产力的观点看待城市的功能。揭示了城市作用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趋势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城市作用的特点。如前所述,城市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和功能是不一样的,第一阶段的“城”仅仅具备防御的作用,抵御外来侵略者,保障本部落成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城市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城市具有地域政治中心的政治功能,此时,虽然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此时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城市的经济作用还不是很凸现。第三阶段,随着资本主义工业和近代城市的出现,城市的作用有了质的飞跃,城市逐渐成为贸易、工业、商业、航运、地方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彰显,文化功能也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并着重论述了城乡关系发展的趋势是融合,是一体化。

邓小平同志领导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他认真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而邓小平的“三农”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市化思想,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城市化理论的伟大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城市化学说在当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