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崛起的宁夏新闻出版业
19042100000031

第31章 期刊出版业(7)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所刊文章有的收入论文集,有的收入综述文章,有的获得省级以上奖励。《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1993年第一期对《固原师专学报》1992年第四期“地方史志”专栏加以介绍。《宁夏日报》1998年12月9日头版以《被复印转摘率居全国师专学报前列——《固原师专学报》令学术界刮目相看》为题进行了报道。1999年社会科学版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举办的首届全国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榜上有名,荣获“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获此殊荣的师专学报仅有9家;2002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获此殊荣的师专学报只有十几家”。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全国高专优秀学报三等奖”。2002年1月,学报编辑部还荣获了“全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方建春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陈刚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2009年学报获“中国北方优秀期刊”称号。截至2011年年底,《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已出版32卷、158期,其中社会科学120期,自然科学38期。

二十、朔方

刊号CN64-1010/I,创刊于1959年5月16日,由宁夏文联主管主办。始终坚持党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宁夏,面向全国,突出西部特色和民族特点,以多出人才、多出作品为办刊宗旨,既强调主旋律,又重视多样化,是宁夏唯一的省级文学期刊。

《朔方》创刊五十多年来,以促进宁夏文学创作的繁荣、推出青年作家和回族作家、扶持文学新人为己任,开设了“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本期一家”“新星一族”等栏目和“地区文学作品专辑”“回族作家专号”“青年作家专号”“女作家专辑”等版面,发现并推出本地作者;举办了读者座谈会、评刊座谈会、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西部笔会等,请专家来宁讲学,促进文学交流,提高创作水平。宁夏的“两张一戈”(张贤亮、张武、戈悟觉)、“三棵树”和宁夏青年作家林,都是从《朔方》起步并走向全国的。《朔方》依然坚守纯文学的办刊理念,以刊发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和评论;依然不遗余力地扶持文学新人,不改初衷地推出青年作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中国文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良好氛围的确立,《朔方》踏上了文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快车道,由一家不怎么起眼的省级文学期刊,跻身为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文学期刊之一。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朔方》改变过去单一的风格,以开放的眼光吸纳人才和作品,强调主旋律,团结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家和诗人,关注名家名作。刊发的作品以精悍的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为主。同时注重推出文学新人,使得刊物在一个个文学新人的不断加盟中,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新鲜和活力。

上世纪80年代,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后来被改编为电影《牧马人》)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为《朔方》赢得了崇高的荣誉,也使得刊物开始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宁夏出了个张贤亮”,这位曾经因为一首《大风歌》而饱受炼狱之苦长达二十多年的诗人和作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自由,并且从《朔方》出发,享誉中国和世界文坛,同时也有力地影响和带动了宁夏的文学创作,以及后来的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形成。宁夏作家的成长,尤其是宁夏青年作家的成长,都有在《朔方》上习练文学翅膀,然后走向全国的不平凡经历,譬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石舒清、郭文斌,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金瓯,获得《中华文学选刊》奖的陈继明,多次入围鲁迅文学奖的季栋梁、张学东,获得“春天文学奖”的了一容等青年作家。《朔方》原发的短篇小说《将军的部队》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进入新世纪,《朔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装帧设计日趋精美,尤其在内容和栏目方面进行了新的构思和调整,在继续保留小说、散文随笔、诗歌和评论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增加了“本期一家”“访谈与对话”等多个栏目,使刊物更大气,更包容,更有信息量。为更多地扶植青年作家,《朔方》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譬如以“集束手榴弹”的方式,推出宁夏青年作家个人作品特辑近百个,连续七年以5-6期合刊的方式,推出“宁夏青年作家作品专号”等。当然,这样做无疑会增加稿件编选的难度,但为了刊物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实现“出人才出作品”这个根本宗旨,编辑部全体同仁任劳任怨,一心为办好这份地处西北小省区的文学期刊而竭尽全力,正所谓“瘦尽灯花又一宵”。正是从《朔方》起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跋涉和磨砺,终于走出了在全国有影响的以“三棵树”“新三棵树”为代表的宁夏青年作家群,像生长在黄土地上的一片葱郁的树林那样,营造出一道令人瞩目的文学景观,显露出文学突围的意义和价值。

《朔方》先后荣获宁夏社科质量评定优秀期刊、一级期刊第一名、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第三届国家期刊百种重点期刊奖。《朔方》编辑部曾荣获宁夏“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二十一、黄河文学

刊号CN64-1030/I,创刊于1992年,月刊,由宁夏银川市文联主管主办。始终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不跟风,不媚俗,以品牌经营为办刊理念,挖掘优秀作品,讴歌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以文学的方式树立正面价值观、传承真善美。

《黄河文学》自1992年公开发行以来,已出版148期,目前期发量达到1万册。本刊始终坚持以“关注心灵秘密,提升人的品格”为办刊底色,编发的稿件积极健康,深受读者好评。在追求内容高品质的基础上,从形式上也不断地完善,刊物的装帧设计力求整洁、端庄、大方。从创刊第一期至今,封二的“寄语黄河”栏目坚持每期刊发一名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或编辑家的照片、题词和简介,既有老作家姚雪垠、高晓声、张贤亮、王蒙等,也有中青年作家陈忠实、贾平凹、毕飞宇、石舒清等;不仅有学者于光远、陈思和等,也有评论家雷达、李敬泽等。他们在《黄河文学》上的亮相和寄语,不仅让读者一睹名家风采,而且增加了刊物的史料价值,受到业界专家的赞同。主要栏目有:一频道、小说、散文、黄河诗岸、黄河论坛、黄河文讯、黄河艺廊等。目前活跃于国内文坛的青年作家有许多都从此起步。

2005年初“黄河文学”网站开通。2005年6月,签约本地11位1970年和1980年后出生的青年作家,此举被多家媒体报道,中国作家网称此“首开文学期刊签约作家之先河”,产生较大影响。

2006年改版以来,在原有的四封彩印基础上,引进先进印刷工艺。同时,开设了“黄河艺廊”彩色插页栏,文学艺术互动,刊发的作品期期被国家级权威选刊转载,多篇作品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单位选编的年选本。2006年底成功与“左岸文化网”合作,成为继《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十月》《当代》等国家级大刊之后“左岸文化网”在首页重点推出的两家地市级文学期刊之一。

2007年正式改为月刊,开始在国内文学界产生积极影响。

2008年提出办刊的“三个倡导”:倡导办一份能够首先拿回家让自己小孩看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给读者带来安详的杂志;倡导办一份能够唤醒读者内心温暖、善良、崇高和引人向内向上的杂志。办干净的刊物,编发有益于世道人心的稿件成为编辑们的办刊方向。在传统栏目的基础上,先后增设了一频道、读典笔记、话题?文学的干净性、记忆、域外、结识一个作家、诗歌80后、高校作品联展、黄河艺廊、童“画”世界等栏目,拓展了传统文学期刊的版图,以文学为基础,从大文化角度办刊,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2010年开设“高校作品联展”栏,刊物进入除高校研究机构之外的学生群体。著名评论家孟繁华在给《黄河文学》的寄语里说:“银川,是个诗意盎然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生机勃勃的青年文学群体,还有一份与这个青年群体密切相关的文学杂志,她是《黄河文学》。黄河是古老中国的象征,而围绕在《黄河文学》身边的青年文学群体,则预示着中国文学可以期待的未来。《黄河文学》纯正的品格和坚韧的气质,既古老又年轻。”在全国文学期刊中,《黄河文学》首次提出“文学的干净性”讨论,并开设相关栏目,目前已刊发周国平、史铁生、陈建功、张贤亮、杨绛、陈忠实、王安忆访谈,得到读者肯定。

创刊20年来,刊发的作品多篇(首)入选《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读者》《诗选刊》《中外书摘》等全国一流选刊,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花城出版社、漓江出版社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的年选本。2006年以来,期期都有作品入选各类选刊、选本,散文选载率一度居全国同类期刊之首。北隐散文《孔子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等入列年度“中国散文排行榜”,艾玛小说《浮生记》荣获首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并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终评,杨平位散文《桐木的质感》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苏炳鹏小说《麦芒季节》获第二十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短篇小说一等奖。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八次文学艺术奖评比中,《黄河文学》刊发的作品4篇获得奖项,其中王正儒的《拒绝遗忘》获散文类一等奖,刘汉斌的《大地上奔跑的种子》、彦妮的《空房子》分获散文类三等奖;吟泠的《粉菩萨》获小说类三等奖;《黄河文学》11位首届签约作家中有4人获文学类奖项。刊物两次被评为宁夏社科期刊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2009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奖。2010、2011年在新闻出版总署从全国9800多家期刊中遴选向全国农家书屋推介的134种期刊中,《黄河文学》作为全国唯一的地市级文学期刊、宁夏唯一一家期刊入列其中。

二十二、六盘山

刊号CN64-1050/I,创刊于1982年1月,双月刊,由固原市委主管,固原市文联主办的纯文学刊物。

《六盘山》创刊至今已有30年,在历届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大、政协的鼎力帮助下,在历任主编、编辑的认真工作和勤奋努力下,在无数读者和作者的默默支持下,刊期从当初的文学季刊发展成双月刊,刊型由16开本变为国际16开本,页码从64页增加到80页,装帧印刷也由当初的封面套色、内文铅字排版,黑白印刷改进到四封彩印、激光照排、胶订平装,并且与北京龙源国际名刊网、北京书生网、清华电子期刊网合作,与纸质杂志同步,在网上阅读。发行量由原来每期印数1000册,实际有效发行量500册,发展到目前每期发行量3000册,实际有效发行量2700册,除西藏、台湾、香港、澳门外,全国其他省区均有订阅。2006年下半年开始设立电子投稿信箱。目前设置的栏目有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栏目。2006年获得北方十省区优秀期刊奖,李方获得优秀编辑奖。

办刊30年来,《六盘山》秉承文学传统,坚持与时俱进,广泛联系读者和作者,不断开拓创新,做到了四个担当:一是担当了西海固作家群训练营的重任。西海固作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本刊物的存在。在已经从固原走出,驰名宁夏文坛,在全国取得重要文学奖项的作家中,没有一个不是从这个训练基地起步,掌握最初的文学技巧,酝酿更为遥远的文学梦想的。二是担当了西海固文学艺术繁荣与发展主阵地的作用。一地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地文学声音的高与低,影响的广泛与狭窄。从最早的散兵游勇式的写作,到后来形成集团军的冲锋;从最初的写字画画,到后来各种艺术形式的百花齐放,从单一的西海固文学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打造“西海固文学”品牌,《六盘山》在固原文学艺术的整个发展繁荣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三是担当了当代固原人民追求幸福生活记事本的作用。截至目前,我们还不能说《六盘山》杂志刊发过能够全景式反映固原当代历史巨变的鸿篇巨制和震撼人心、黄钟大吕般的作品,但是所刊发的每一篇本地作者的作品,无一不是西海固大地上人的生存的客观精神反映,无一不是黄土高原上风俗民情的艺术化表达。四是担当外界以文学艺术的方式了解固原的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