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19069600000015

第15章 家庭教育与儿童成长(3)

我们之所以倡导在家庭教育中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亦在培养和谐的家庭人际心理和友好的亲子关系,使孩子生活在家庭中始终有安全感、归属感,真正把家变成孩子和父母的心灵港湾。这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也有利于家长生活得幸福美满。

四、家长的关注和改进建议

亲子关系是家庭中具有永久意义的特殊人际关系,它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教育成败,而且影响到家庭的生活质量和长远的幸福。因此,我们认为,家长有了改变教子心理的诉求,首先应当从改善亲子关系做起。这就需要父母深入研究孩子,理解儿童,还需要学习新的家教观念,接受科学的教子方法并付诸实践。这是一个自我反思和不断更新的过程。

为此,向家长提出需要关注的重点和改进建议。

(一)关注重点

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兴趣、交往、电视网络需求和情绪变化。

1、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

孩子上学是否有快乐感、在班级中表现如何,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怎样,是否喜欢读课外书。从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质量、学习兴趣和阅读习惯,这与孩子的成长关系密切。

2、关注孩子的日常交往和外出活动

同龄人的交往对儿童的成长影响很大。交往过程是儿童理解规则、认识自己、学会待人,提高社会化程度的必修课,对孩子品德的完善和人格健全有深远影响。因此,家长需要给以极大的关注和引导。

3、关注孩子日常的看电视、上网

电视、网络是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吸收新的知识,开阔视野,还可以调节情绪,提高运用信息的能力。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安全上网,关注有害信息对孩子的侵害,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范,加以正确引导和约束。

4、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等

情绪是孩子内心对外界事物感受后的反映。激动、愤怒、快乐、悲伤都是孩子的日常情绪表现。儿童时期,孩子尚缺乏足够的理性认知,因此情绪波动大,变化快。情绪的变化,直接反映孩子心理的感受。如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就会向家长倾诉。

父母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适时关心引导孩子调节情绪,有利于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

(二)改进建议

建议父母静心读书、耐心倾听、深入分析、认真思考。

1、静心读书

许多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是因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没有适应孩子的成长,教育行为不能和孩子成长同步,造成了主观定势的教育模式同孩子青春期的心理形成冲突。所以,首先建议家长静心读书。大凡怀着满腔热情想教育、培养好孩子的父母们挤时间读一读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一书,尤其是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家长,更应去读一读孙云晓老师的《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抽空学一学叶圣陶、李嘉诚、钱学森等的教子经验,必能受到教益、获得启示。读书将使父母们重新认识家庭和家庭教育,重新认识孩子和教育规律。这是一个洗脑筋的过程,也是自我更新的起步。

2、耐心倾听

除了静心读书,家长还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平时养成和孩子交流的习惯。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是情感的流露,是心灵的折射。听孩子讲看电视、上网的乐趣,听孩子讲老师留作业太多的牢骚,听孩子讲独立做事成功的激动,听孩子讲获得奖励的喜悦……在听的当中,父母会洞察孩子的内心,体悟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成长,分享孩子的快乐。有了这个过程,家长自然会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孩子,走进他(她)的心灵,教育成功便是瓜熟蒂落了。

3、深入分析

儿童成长的多变性和个体差异决定了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千姿百态,各不相同。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家长在读书了解孩子的一般成长过程和规律之后,还需要深入研究分析作为个体的孩子。一般父母都有事先提醒孩子的习惯。一旦孩子出现了困惑或问题,建议家长先不要大惊小怪,抱怨、责怪,不要只盯着结果,而是用冷静的态度,理智的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出现问题或犯错的原因。大千世界,所有事物都存在因果联系,既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家长应当理性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儿童就是在不断犯错和改错中成长的,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帮助分析失误、犯错的原因,引导孩子走出心理困境,给孩子最实际的心理支撑,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走出阴影,迈向成功。

4、认真思考

教育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可能有偏颇,也可能有失误。这就需要家长具备思考的能力,形成反思自己教育观念、审视教育方法的自觉意识,需要家长有听取孩子的建议,吸纳他人家教经验的气度。父母的自觉反省和从善如流必然会使孩子感受到,从而影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当代家长在教育孩子成长中,同时需要关注自己的学习、更新和提高,使自己的教育观念、方法、心理、能力都能适应孩子的教育。这是家长们实现家庭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请“缺席”的父亲回到家教的位置

引子:三位女教师的联合家宴

2010年10月的一个周末,三位女教师搞了一次联合家宴。地点在一家环境优雅的酒店。参加者自然少不了了三位父亲和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两男一女,大男孩上高一,小男孩上初二,最小的是女孩,刚上初一。大男孩跟奶奶生活,周末父母过去看看,平时参加学校家长会,联系老师都由妈妈来做。小男孩的爸爸工作忙,离家又远,一月半月能回来一次。小女孩的爸爸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关注孩子不多。三位教师妈妈还特意邀请了一位资深教育专家,参加宴会。

宴会的气氛很和谐,或许是三位妈妈同在一个学校的原因。菜一道道地上来,谈话也越来越深入。先说到中学生的学生方法和怎样提高学习效率,而后又谈到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如何让孩子学会调适心理,稳定情绪,最后交流到核心问题:父母如何教育好孩子,妈妈都希望爸爸能全身心投入对孩子的教育,爸爸们反应不一。听了专家的看法和建议,三位爸爸似有茅塞顿开的感觉,表示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学习,帮助孩子成长。

至此,我们可以想见三位教师妈妈的用心良苦。她们关注孩子的成长,又苦于工作忙碌,深感势单力薄,急切希望爸爸们能主动介入对孩子的教育。因此便借专家之力,创设了联合家宴的情境,用交流互动的方式,期待孩子的爸爸能接受专家的建议,更新家教观念,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一、家教中父母角色失衡扫描

阴盛阳衰,是过去人们对中国体育竞赛状况的叹息。说到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性别比例时,人们也常会用阴盛阳衰来形容。令人忧虑的是,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出现了父母角色失衡的“阴盛阳衰”现象。其表现是,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许多家庭的孩子都由母亲操心和教育,从衣、食、住、行到学校生活,从身体、心理到品德培养,几乎是母亲一人负责。父亲很少过问或无法真正介入。原因自然不少,其中主要是受中国传统家庭角色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的影响,造成孩子成长急需父爱,而父爱却遥不可及,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请看社会调查:

目前,前程无忧网发布“六·一儿童节”微调查结果,有七成职场妈妈表示:忙碌工作一天,回到家要辅导孩子作业,周末还要操心孩子参加课外辅导和兴趣班,没有多余时间休息,常感疲惫不支;有三四成的妈妈表示想放弃工作回家教育孩子。

广州有媒体在今天的“三八妇女节”前做了一次调查,不少妇女表示“不要什么鲜花,更不要什么钻石,只要丈夫能回家一起吃顿饭。”希望爸爸每周有几天早点回家吃饭管管孩子。

有媒体报道,到某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男孩,多是由妈妈带来,因为爸爸都很忙。结果咨询师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正是“父亲角色”在生活中缺失所致。不光是男孩,“父亲角色”对女孩的培养同样重要。

看到这里,我们会自然想到上文提到的三位教师妈妈苦思冥想设计的联合家宴,企盼可以借“他山之石”敲开爸爸们心甘情愿参与教子的心灵之门,人们不禁会赞叹她们的别出心裁,也让人们看到了妈妈们教子的真诚期待。

二、父亲功能缺失的原因和影响

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失衡最终会造成教子过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分析其中的原因,有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父亲角色的缺失,必然带来“父亲功能”的缺失,分析不同的家庭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父母离异,孩子还小,只好跟着妈妈生活,孩子很少见到父亲,教育孩子自然是一句空话;

有的父亲为了家庭生存与发展,不得不离家外出打工,想尽责也尽不了;

有的家庭,表面完整,但父母双双在外地谋生,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管,造成了父母功能双缺失;

常见的还有,父亲天天都和孩子见面,但几乎不过问孩子的情况,完全是一幅“甩手掌柜”的架势,父亲角色情同虚设。

(二)社会原因

造成父亲功能缺失的社会原因主要是当下社会上“应酬”风愈刮愈烈,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浮躁。

大洋网做过一个“您一周有几晚回家吃饭”的调查,接近六成的人一周至少三个晚上不回家吃饭,一成的人只有一天会回家吃饭。其实,一位成熟的父亲应该学会“拒绝浮躁”,心存“养不教,父之过”的责任感,和孩子共同就餐,主动关心孩子的教育。

(三)影响

家庭教育专家研究表明:父母教育功能健全,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孩子心理发展平衡,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有利于孩子的成人和成才。相反。父亲功能缺失的孩子,往往会性格懦弱胆小,做事缺少主见,或者出现交往障碍,很难和同学相处。对于青春期的男孩来说父亲更显得重要。因为父亲代表着规则、秩序和尊严,父亲功能缺失的男孩极易网络成瘾或行为不规。父母应当懂得男孩的成长是以父亲为“参照”,仿效父亲,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父亲对男孩良好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同样,女孩对异性的认识和接触也是以父亲为第一生活原型的。长期同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女孩,在同异性接触、交往中多表现出胆怯,犹豫和过分依赖他人等不良心理倾向,对其人格发展不利。只要我们对离异家庭的孩子稍加关注,就会发现父亲功能的缺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很明显,严重的会造成孩子性格和心理上的许多不良情况。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及时补救时,这些孩子的发展趋势会出现令人担忧的后果。

三、“刘翔挨打”透出的情与理

案例再现:

可能是因为太顽皮的缘故,在刘翔的记忆中,自己从小就是在父亲的巴掌中成长起来的,挨打成了他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刘翔上少年体校,刚换的新衣服、新跑鞋,一天就沾满了泥浆,要挨打;功课不认真完成,敷衍了事,也要挨打;饭不好好吃,跑出去玩,还要挨打。爸爸对刘翔的惩罚分成好几种:轻的“吃毛栗子”(用手指敲脑袋),重的打屁股,级别最高的是跪地板。但每次打完之后,爸爸都无一例外地要跟孩子讲道理,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保证以后不再犯同样错误。

有一次,刘翔又在学校里跟同学打架。老师给家长打电话,告知了情况。那天傍晚,刘翔回来得很晚,害怕爸爸打他。当他走进家门,看到父亲坐在沙发上看报纸,母亲已把饭菜摆在餐桌上等他回家吃饭。看到刘翔回来,父亲说:“你在学校里和同学打架,今天要重罚:先打屁股,再跪地板。”这时,母亲走到刘翔身边说:“孩子,妈和你爸都知道你打架是有原因的,但你要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儿。一个懂道理的孩子应当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理智地处理事情。你做错了事,其实你爸爸是不愿意打你的,哪有不疼儿子的父亲呢?”这一次,刘翔没有挨打。

经过这件事,刘翔明白了一个道理:父亲对他的约束,管教,是希望他能总结犯错的教训,认清原因,改过自新,并非真心要打他。无论是父亲的严厉还是母亲的慈爱,他们对自己的爱是一样宝贵的,需要他铭记在心,好好珍惜。

刘翔是幸运的,正是父亲的严厉加上母亲的慈爱,造就了这个永远带着一副友善面孔的阳光男孩。

刘翔的父母是清醒明智的。他们懂得“养子不教,父母之过”的份量;懂得教育孩子是艰辛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既用爱心,又用智慧。这便是情与理的融合和共同作用。犹如培育小树,不能缺少浇水、施肥、除虫这些蕴含情感的工作,也不能缺少果断剪掉小树歪枝斜叉的理智行为。情理交融,仿佛春雨滋养心灵,润物无声;如同艳阳催生人格,茁壮强大。

四、名人教子的启示

鉴于名人对亲子关系的透彻理解和父亲角色的真正担当,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不少独到的做法和显著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李嘉诚培育孩子的善良之心

李嘉诚,世界华人首富,地产之王。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一次,香港刮台风,李家门前的大树被刮倒。为了锯断大树,两个菲律宾工人顶风冒雨,全身湿透。李嘉诚见此情景,马上叫儿子换上游泳裤去帮忙。李嘉诚告诉儿子:“这些菲律宾工人从外地来谋生,很不容易。他们很辛苦,你们去帮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