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19069600000025

第25章 读书札记与序言点评(4)

有乐趣的生活

人类是群居的社会动物。步入老年后,由于子女独立,父母过世,老年人很容易造成情绪无聊和心灵孤独。这是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病毒”。珍惜老年就必须排除这些“病毒”,最好的对策是有乐趣的生活。有乐趣的生活,会使老年人摆脱无聊的干扰,远离孤独的危害。老年的孤独感既不会发炎,也不会流血,因而常被漠视。实际上,老年孤独感是一种心理上的“饥寒交迫”,是破坏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精神杀手。当然,社会和亲友固然应该更多地关心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更重要的是,老年朋友要努力去创造有乐趣的生活。这是老年朋友摆脱无聊,抵抗孤独的最有利的法宝和武器。

如何珍惜晚年的时光,创造自己有乐趣的生活呢?

一要开阔心胸视野

老年人活动的全部天地往往就剩一个家了。但我们的心胸不能只局限在小家里。老年人要关注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充分利用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体察人民生活的日新月异,感受社会发展的多姿多彩,心随世界脉搏而跳动,眼观时代风云而闪耀,自然就会情融入社会心回归百姓,主动把自己和时代联系起来,无聊和孤独也就退避三舍了。

二要扩大人际交往

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是人类绝对的需要。人老了,往日的人际交往逐渐疏淡是正常的。老年人要接受这种现实,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能力,积极地去参与社会活动,努力扩大自己的社交半径,在维系老朋友的同时,多去结识新朋友,特别是忘年交朋友。带着一种与人为善、相安互助的真诚和新老朋友交流。交流离不开倾听和倾诉,无论倾听还是倾诉,都是一种很温馨很幸福的境界。在倾听的过程中分享快乐,增加快乐;在倾诉的过程中分担痛苦、减轻痛苦。有了情感的润滑,老年人的生活自会充满乐趣,珍惜老年才不是纸上谈兵。

三要开发生活情趣

情趣是无聊的天敌。老来的闲暇为我们开发情趣提供了可能。老年人可以练书法、学绘画、写诗文、搞摄影;可以弄花木、养金鱼、下象棋、品香茶;还可以打太极、动双腿、游山水、赏风景……如此等等,并不是期望得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收获一种心情,感受新鲜和好奇,让老来的生活多有情趣,多有愉悦。这样,生命质量的提升便是情理之中的事。珍惜老年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因为那是老年人自我心灵的真实感受,是一种精神的满足。

老年朋友们,请珍藏你的生命借记卡,请珍惜你时日不多的老年生活。生命是我们能够唯一享用的。如果你懈怠,或者挥霍,你就彻底对不起一个人,让那个人在无望中泪水流淌。这个人不是你的父母,也不是你的某个亲人或朋友……要知道你最对不起的人就是你自己,因为你不懂得珍惜,你没有读懂生命的意义。

珍惜老年,是我们的生命责任!

珍惜老年,是我们生命历程中的美好追求!

从俞敏洪的演讲说开去

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俞敏洪应北大校长之约做了演讲。这位北大老校友、新东方创始人的演讲非常精彩。其中的两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第一个讲的是别人。有个企业家小时候的同班同学,家庭比较富有。上大学的时候,他每个礼拜回家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去。同宿舍的同学都以为他会分给每人一个,结果是他自己每天吃一个。这件小事,那位带苹果的同学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自私的印象。后来,这个企业家事业成功了,而那个独自吃苹果的同学没干成什么事情,就希望到这个企业家的公司工作。这个企业家没有接受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苹果,所有人都不同意他加盟。

第二个讲的是他自己。俞敏洪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每天打扫宿舍卫生并为同学打水,并且一直坚持了四年。他说,这件事没有白做。十年后,他创办的新东方具有一定规模时,希望有合作者,他就带着大把美元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挖那些昔日的同学。那些同学回来了,理由却很意外。同学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干新东方吧。”

两个小故事的结局,看似都很意外,但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当年那个同学能分苹果给同学,俞敏洪不为同学扫地打水,很可能是另一种相反的结果。

大千世界,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事物之间总有因果联系。有些事情前后也许相距很久了,但一旦前后发生联系,必然显现出因果间的关联结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似意外之事,却在情理之中。换言之,利人之心和为善之举就是一粒金种子,只要将其播在行动中,若干年后,必能结出金苹果来。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投桃报李,善行有善报吧!

美好之所以成为美好,是因为人们对它的态度。人与人之间非自我功利的殷殷相待,会使梦想开花,会让未来收获。无数事例告诉我们:你的时间和心血不会白白浪费,它们总是按“能量守恒”定律运行。你用了什么样的心,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

换一种视角看,人与人在交往相处中,真诚相待,多为对方着想,用一种“精神”和毅力来做好身边的小事,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就体现出一种品德和人格魅力来。只有到这时,小事才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不要轻视身边的小事,不可漠视生活中的举手之劳,重要的是心中时时有他人,做事处处利他人。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赋贤集》序言

今年重阳节,市教育局组织退休的党员同志往惠农区游览黄河公园,参观市二中迁址新建成的校舍。午餐时,宋辅汉老师告诉我他准备出一本书,请我为书作序。过了两天宋老师把书稿拿给了我。“赋贤集”,三个大字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书的名称。随后看了作者简介,宋老师生于1930年5月4日,已过完了80岁生日。一个年过80的人仍要出书,一份感动从心底涌起……

仔细读了书稿,我真正理解了“赋贤集”的含义。

赋者,敬仰、赞颂之意也;贤者,古今有德才、值得怀念之人也。从书中内容看,贤者包括:为石嘴山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前辈和同仁朋友;如刘堂琛、张海滨等;历史上为开发石嘴山,泽被后世的古代先贤,如蒙恬、通智等;当代关注民生,抗险救灾贡献青春的英雄们,如玉树、舟曲抗震防洪的烈士;还有自己的父母、亲人和家乡的朋友等。

人们常说,老年人多怀旧。书中文章,有写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如《翻越六盘山》,也有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如《探访省嵬城》、《我的家乡》等。“教育琐忆”中的文章写于作者退休之后。书中的诗词大都是近两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玉树抗震、舟曲救灾、潘阳湖防洪的深切关怀。从中,不难看出,作者是一位关心时事,体恤民情,对国家、民族满怀深情的老人,哪里是怀旧的老人?

作为80高龄勤逸耕耘40年的老教育工作者,书中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教育情结和对我市教育发展的热切关心。“教育琐忆”篇中既有对建国后全市教育发展的回顾和对当前基础教育的建议,也有对教育前辈的缅怀。在《师德常在,风范永存》、《甘为人梯、默默奉献》中作者深情地回忆老校长刘堂琛为石嘴山教育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里有赞颂之情,也有缅怀之意。老校长是石嘴山教育的奠基者,同时也是作者的岳父。因此,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其他的篇目,如《叶松林老师的哀怨》、《挚友张海滨老师》又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和“文革”当中,让我们既认识了旧中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步履艰难和教师工作之艰辛,又使我们认识了“文革”对基础教育的破坏和对教育工作者的摧残。

宋老师何以对石嘴山的教育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不仅缘于他教师阅历的丰富,更得益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人格影响和师德熏陶。他的岳父和父亲都是十分敬业的教育工作者。他有40年的从教经历,从乡村学校到省重点中学,从县教师进修学校到市教研室。无论在哪里,无论担任什么工作,他勤勉、踏实,热爱学生,尊重同仁,协作共事,严于律己,不求虚名。这些品质深深影响了他从事教育的两个儿子。

直到退休后,他依旧心系教育。从“教育琐忆”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对老一辈师德风范的敬仰,对我市教育发展的关注,涉及到教育体制、教学方法、家庭教育等。真可谓忧教深思,其情浓浓。这些文章,对于今天年轻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职业营养。因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表达了育人的不易,而且也告诉人们:认识教育,真正理解教育,不能不去关注它的历史。这或许是本书问世的第一层意义。

季羡林先生说过:“回忆能净化人的心灵”。宋老师不间断地抒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一次次对自我心灵的净化和精神洗礼,而且书的问世,将会启迪后人,从地域文化的意义上深刻认识石嘴山,从对石嘴山历史沿革的解读中,体悟家乡的今昔变迁和未来发展,使心灵获得濡染,去为石嘴山美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我爱家乡的山川,我与家乡的山水情缘,逾久弥深”。故土山水的熏陶,铸就了老一辈浓浓的家乡情怀。宋老师挚爱生活、钟爱自然、热爱家乡。家乡的山山水水和古建筑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思。读了《黄河前套》、《我与贺兰山的情缘》,我从心底理解了当个人生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情感就获得了一种广阔的境界。虽然,自然是朴素而低调的,犹如身边的贺兰山、黄河、古渡口,但它们却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让所有与它联系的事物都熠熠生辉。生活在石嘴山的年轻一代,将会从书中读出家乡的厚重,受到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这正是本书出版的又一层意义。

培根说,老年而有热心与活力乃是于事业极好的气质。我以为,老年而有热情与活力乃是于人生极好的心态。品味书中文章,使人感受到作者敬仰古今贤达、英烈,缅怀亲人、挚友,是把这份情思化作了宝贵的人生财富和心理养分,激励、鞭策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做一个内心充实,积极向上的老人。

第三篇人生感悟中的《心愿》、《退休》、《抒怀》等诗作,集中表达了作者“岁月八十不徒闲,读书是为充够电”;“渡海上山需登攀,求知务必勤和勉”的好学不厌,乐观积极的心境。大凡退休了的老人,只要阅读本书,都会被作者的这种成熟的人生心态所感染和激励。这也是本书出版的第三层意义。

人生总是要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成熟是一个人阅尽人间沧桑的一种大度从容,是一种做人处事善于自控的圆润状态。文如其人,言为心声。阅读《赋贤集》,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成熟的人生心态。他对挫折和逆境处之泰然。他奋斗不息却淡泊宁静,不作非分之想,不为虚名所惑。他宠辱不惊,散发着灵魂的正气,充满着心灵的自由和思想的尊严。

这些无不对我们有许多启示和教益,故而为序。

用教育艺术开启写作的闸门

——《我“哄”学生写作文》序言

翻开《我“哄”学生写作文》的书稿,我很快就被学生那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的作文所吸引,被作者流露在笔尖的那浓浓的师生情意所感动。我仿佛置身在鲜花遍地、溪水淙淙的五彩缤纷的花圃之中,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很难想象,《我“哄”学生写作文》出自西部偏远地区的一所普通中学的师生之手。书的主编佐红星老师自大学毕业走上讲台,从农村初中到县镇高中,经历了16个年头的不倦探索,潜心研究高中作文指导的有效途径和科学方法,其精神的执著,治学的严谨让人敬佩。这正是我乐意为该书作序的原因。

考察目前的高中作文教学,多数教师的价值取向是应对高考。教师为应考而教,学生为应考而练。甚至到高中毕业,相当多的学生还并未真正认识到写作的真谛,也很少对自己的写作有所感悟。自然,语文教师之中,不乏有志之士探索提高学生写作的路子。而像佐红星和他的合作者这样从关注“写困生”的作文现状入手,坚持长期研究学生写作心里,全面探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情况并不多见。全书从“写困篇”开始,继“素材篇”、“指导篇”、“提高篇”、“感悟篇”。在每篇之后附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作文,以印证本篇指导策略的有效性,做到将理性思考和感性说明有机结合,由此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写作的指导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