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晚情续语:一位老师的教育期待
19069600000026

第26章 读书札记与序言点评(5)

当我们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时,就会为作者深谙学生写作心理的见解和指导学生作文的独到策略所折服。《高中生的第一堂作文课》、《请从一句话写起》、《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四招术》、《既说又练话作文》、《谈谈作文的修改》、《作文评语举隅》……从这些文章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在借鉴许多优秀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在探索一条适合本地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作者深入研究了叶圣陶先生作文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吸纳了中外诸多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坚持“言传身教”“教学相长”,和学生一道观察生活、一起作文(称之为“下海”)、共同修改、合作评讲、分享成果;鼓励学生在市报、省报上发表习作,引领他们登上自己作文的高峰,使其形成牢固的作文动机。仅从教师推荐给学生阅读作品的作者名单:余秋雨、余光中,刘庸、林清玄、张晓风、毕淑敏等,我们即可窥见作者的读书习惯和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深刻感悟。作者是在用爱心教学生做人,用真心教学生作文,因此才能做到博采众长,吸纳百家,独具特色,自成一家。

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集子,该书得益于课程改革的春风雨露的滋养,自然会展现出它新的面貌。从课程实施的视角看,该书有三个新视点。

一是教学理念新。

作者研究作文教学是把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出发点,而首先是从关心“写困生”的作文心理开始的。“写困生是我们的学生,也有丰富的情感,也需要温暖,更需要我们的扶植。”、“我们有责任关心、爱护他们!”显然,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心是作者研究作文教学的初衷和动因,而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既教做人又教作文,就成为作者研究的价值取向和研究目标。

“指导篇”中有一组文章很能说明作者的教育理念:《讲台————展现自我的舞台》、《课堂————张扬个性的阵地》、《活动————远洋航行的风帆》、《自然————展翅飞翔的佳境》。不难看出,教师把讲台变成了学生读美文、赏佳作、讲故事、谈感受的舞台;把课堂作为学生发现、提高、交流、评价、分享的阵地;课外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去扬帆远航,通过和古今中外名人对话,接受文化的浸染、思想的熏陶、人格的影响,为做人和作文奠定良好的文化底蕴;还将学生带进社会和大自然,去了解社会,观察自然,用心去感悟思索,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笔端自然流淌出真情与灵性。由此,作者以学生发展为本,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创造条件,为学生张扬个性的新的作文教学观体现得十分鲜明。

二是教学方式新。

教学方式受教育理念影响,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性。书中大量篇目,反映了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指导写作方法,展示写作能力,分享写作成果的方式。作者把说话(课前5分钟讲述)、写日记、背诵古诗文、师生同题作文、传授修改方法、指导诗歌写作、组织网上阅读、网络评改作文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入作文教学,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探索的勇气,求实的作风和创新的精神。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写作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有效地掌握了写作的多种方法,培养了写作能力,形成了丰富的心灵感悟,而且涌现了一大批写作成果。编入书中的50多篇学生习作,有20余篇曾在《青年生活导报》《宁夏广播电视报》《石嘴山日报.教育周刊》等报刊上发表过。

三是教师角色新。

教师角色的更新是课程改革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合作者。本书作者以其独具魅力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为其角色的更新作了诠释。

一是师生同题作文。作者一改多数教师在学生写作文时“坐山观虎斗”的现状,而是放下架子和学生一道作文,形成一种师生同作,“百舸争流”的局面。写完后,师生一起互相比较、品评,使学生兴趣倍增,跃跃欲试。正如作者所说:“营设这样的作文氛围,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还有什么作文写不好呢?”仔细品味作者的这番话,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二是引领学生批改作文。在《学生批作文老师做什么》中,介绍了教师做的两项工作:一是提前批阅,宏观把握,确定目标,指明方向,避免了学生批改作文的盲目性和无从下手。二是放手让学生批改作文。之后,将学生作文收上来进行“回炉”,针对学生的评语加以点评,给予指导。在这样的两次批阅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合作者的品质、指导者的气度、引领者的风范出现在学生之中,关注学生批改作文的全过程,有效指导了批改方法,有机渗透了“文不厌改、一丝不苟”的情感态度教育,真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研究的生命在于求真,探索大面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研究工作任重而道远。我真诚地期待有更多的语文教师和教研人员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我也真诚地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和关心语文教学的同仁认真读一读这本凝聚着佐红星、马精凭老师心血的著作,我更期待着佐红星老师和他的合作伙伴们将有新著作问世。

借文化甘露润学子心田

——《中小学实用名言集解》序言

一个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优秀教师深知训练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是塑造学生日后学习、工作、生活最重要的语言素质。靳义堂老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工作之余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名言警句,通过精选,编辑了这本《中小学实用名言集解》。《中小学实用名言集解》旨在从日常积累语言、实际运用语言方面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一种借鉴,的确是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

中小学语文老师普遍感受到:目前可供中小学生阅读的图书虽然很多,但相当多的中小学生写作时仍表现出语汇贫乏,语言枯燥,空话、套话多的现象,许多高中生的习作依然是童稚化的语言。究其原因,一是抛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去学习语言;二是不注意语言材料的积累和语言操作能力的训练。如学完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不少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或许能把某些段落背下来,但对文中警句的理解、记诵却是混乱的,更谈不上运用了。《中小学实用名言集解》正式基于上述认识,从民族文化宝库中选出适用于中小学生的名言警句,帮助中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以利于随时记诵,丰富语汇,运用于书面和口语表达。

《中小学生实用名言集解》选录名言警句604句,主要从我国古代、现代诗歌、散文和其他文学作品中选录,也有少量的口头流传名言,如“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选录的名言一般多选对称句,单句的不选,目的是便于记诵,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绝句一般分成两组选录,超过四句的不选。在体例上分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编排。每类中,按历史线索从今至古排列。每组名言包括以下内容:1.名言的出处、作者;2.注解或译文;3.简要的评析。作者这样编选的意图在于:按语言形式来分类可以避免交叉现象,而又由易到难,便于记诵。

翻阅书稿有三点很深的感受:一是所选录的名言警句内容丰富,有立志、学习、写作、生活哲理、伦理道德、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内容;二是实用性强,多是书报中常见、常用的,理解、记忆后,可用于习作、口语表达;三是作者的注释和译文准确,评价简明,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

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庆贺《语文学习》创刊20周年的贺词中说:“语文是民族的根基,语言教育是一项基础建设,其意义除文化方面外,又更在政治方面。”《中小学生实用名言集解》的编辑、出版正是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为语文教育增添了一块转。“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广大的语文教师期待着这本集子在对学生陶冶情操、训练语言方面能发挥应有的功能。

《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教学案例集》

序言

亲爱的朋友,此刻,您已经翻开了这本案例选编,开始了你和案例作者——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对话。

这本案例选编中的作者都是教育部规划课题《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策略研究》实验学校——石嘴山市第四中学、石嘴山市第九中学、太西集团第四中学、惠农区庙台中学的年轻教师。这些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热潮的激励下,更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孜孜以求地探索着初中学生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构历程和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承认,实验教师从以往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转变到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仅是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的变革,更是他们教学实践的创新和职业生命的升华。这个过程使他们经历了认同和感悟:实验教师接受新课程的理念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还只是一种认同,要把这些新的理念和策略付诸教学实践,才能有真切的感悟。或者说,集子中的案例是认同和感悟的结晶。这本案例选编收录了56篇案例,入选的案例是从近百篇实验教师的案例中选取的有代表性的篇目。案例选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案例、理念、策略。这是构成这本集子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