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本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080000000137

第137章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2)

从PBL 方法的特点可以看出,PBL 方法的出发点和培养目标和辨析式思维的理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PBL 方法的训练模式和培养辨析式思维能力的要求存在一致性,即以问题为为导向,学习新知识;在PBL 方法中,教师、学生的角色与培养辨析式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角色相一致,学生是整个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则是整个活动的引导者和推动者。这些一致性都决定了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培养辨析式思维能力的方法。

如何以PBL 方法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本文认为对工商管理类课程,课程专题研究(Course Research Project)是一种有效实施PBL 方法的载体。

四、研究性课程的训练载体与考核形式

(一)研究性课程的训练载体

研究性课程在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训练载体实现教学目标。工商管理类课程的训练载体通常有课程实验、案例分析、课程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课程专题研究是管理类课程实施研究性课程的一个有效的训练载体①,是在运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以从专业课程教学中提炼出的关键性、综合性问题为主题,利用开放性的资源环境,结合现实商业环境中的问题,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PBL 方法的理念和核心,也符合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课程专题研究的具体特征如下。

①课程专题研究将参与者置于开放性的动态信息资源环境中。学生将根据所研究问题的需要自主决定搜集哪些相关信息、自主学习哪些专业知识和理论,逐渐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发现式学习的能力。

②侧重于对综合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的目标设计。课程专题研究教学侧重于特定研究主题下的目标设计,教师通常不给出具体的分析研究对象,也不提示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由学生自主确定分析对象、鉴别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更多的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③强调以问题为导向,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思路和应用研究性教学内容结构。通过设计相关研究专题,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解决一是课程教学(Taught Course)。一般是通过课程讲解、问题讨论和布置习题及阅读性作业完成,侧重于基本原理和理论的介绍;二是案例分析(Case Studies),一般是由教师提供在一定场景下的问题,由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三是课程专题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主题,由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组织、实施和完成对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过程。

问题的能力。

④实施过程强调合作与沟通。由于课程专题研究教学侧重于对综合性问题的分析,通常需要若干人共同完成。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完成对专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⑤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实施主体的课程专题研究教学方法在与其他教学方法相配合的基础上,强调由学生自己设计及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在完成专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从课程专题研究的特点可以看出,课程专题研究方法是符合PBL 方法理念的有效训练方法,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性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即如何针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好的问题来实施PBL 方法。好的问题要体现PBL 方法的特点,并能达到PBL 方法的学习效果。

Hansen 认为一个好的问题应具备以下5个特点。第一,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对相关的概念继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第二,好的问题要求学生基于事实和搜集的信息作出决策和判断。第三,问题应是适合小组全体成员合作解决的问题。第四,细分的具体问题应当具有以下特征:①开放式的问题,没有唯一答案;②和先前学习的知识有联系;③有争论的问题,可以引出不同的观点。第五,课程的学习目标应当和问题很好地融合,并能促使学生提高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因此,设计引导性问题时应从这些方面出发。

其次,具体如何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也会影响学生辨析式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提出具体实施可以分为如下3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教师对研究项目所要达到的研究目标、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评估标准等进行介绍,对学生进行前期的指导和引导;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对研究项目进行交流。

②实施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项具体工作。

确定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根据研究专题的内容确定研究对象、核心研究问题,并进一步将其细分为若干具体研究问题,便于详细、全面地制订研究方案并完成研究专题。

拟定小组工作计划。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并拟定小组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研究专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内容,自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搜集信息,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或请教师指导。

提炼研究结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完成相应的研究报告。采用课程专题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性课程,将以专题研究报告的形式为主反映研究结果。工商管理类课程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在分析、研究实际商业问题的基础上撰写并陈述研究报告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研究性课程的设计主要由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特点,结合课程的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确定引导性问题①;教师根据研究的内容确定一些学生在课程中用到的资料和信息,并将研究专题的内容以指导书的形式给出,学生将根据指导书的提示完成研究内容及研究报告。

①这里要确定的问题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中的问题,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课程的引导性问题,学习效果将直接取决于这些问题的设计,对如何设计这些问题下文将给出一些设计要求。

③测评阶段。学生根据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就研究成果进行陈述,并回答其他学生及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提炼各小组的问题并点评;测评各小组的研究报告。

(二)研究性课程的考核形式

研究性课程教学强调对学生的训练过程,特别是方法论的引导,有必要对“记忆型”、单一的“解题型”课程考核形式进行改革,实施多元化的能力侧重型考核形式。在继续重视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外,通过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分析、课程专题研究报告写作、陈述与讨论等多种形式,测度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科学分析能力、专业判断能力。

五、结论

本文从研究性课程教学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工商管理类研究性课程教学的内容设计框架、教学方法、训练载体与考核形式。本文认为在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应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全面掌握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基于现实商业问题设计,并以课程专题研究为主要训练载体,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通过学习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辨析式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刘颖,侯建军,路勇,任希,曾涛,黄亮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100044)

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交通大学精品课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本文重点介绍了课程建设的基础、改革理念和具体的改革措施,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组织方式、考核方式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结果表明,改革后的课程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电子技术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在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技术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系统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与新技术发展同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校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通常是指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的统称。它是弱电类工科学生的必修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规律性、非线性、工程性和实践性4个特征。实践性强是电子技术最突出的特点。在电子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基础内容,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锻炼。“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是各弱电类工科院校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技术基础理论应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加深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通过课程题目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掌握电子电路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流程,熟悉现代电子电路设计过程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二、课程建设基础与理念

近几年来,我校电子技术系列课程开始了全方位的建设,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和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相关教师共主持了省部级以上的教学改革项目8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发表教学文章20多篇,出版教材与讲义10多本,出版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原版英文教材电子教案、试题库等电子教材6部。

为加强实践教学,1988年以来我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单独授课、单独考核。

2001年“电子电路实验系列课程改革”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的前辈奠定的良好基础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目前该课程建设已经被列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列。

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强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个优先、两个结合、三种意识”的教学思想,即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优先,建立一支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兼备、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从事“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教学的师资队伍;强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建设和当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强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建设和科研相结合,强调领先意识、精品意识和特色意识。按照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定位来建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使教材、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实验教学等内容形成立体化结构。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强技术基础训练,应用现代最新电子技术设计方法与手段加强学生的电子技术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三、课程建设与实践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实现,这些手段和方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在教学工作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000年,课程组编写了《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讲义,纳入了新技术、新概念和新实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充实教学讲义。目前已经编写了第4版讲义,并已经将该部分内容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电子电路基础实验、综合设计与课程设计》中的主要内容。为了加强“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工作,在几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课程组对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考虑到电子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学生兴趣的迥异,目前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中共提供了15个题目:可编程函数发生器、简易数控直流电源、半导体三极管β值数字显示测试电路、音乐彩灯控制器、峰值检测系统、光电计数器、数字温度计、红外遥控开关、气体烟雾报警器、汽车无线报警器、来电显示电路、声控智能玩具车电路、充电电池用充电器、小功率线性稳压电源设计、电话线路防盗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一。各题目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差别,均包括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基本功能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设计工作,相对容易一些;扩展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属于选做的设计工作,这部分设计工作给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这样的教学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满足了分层教学的需求。课程设计中的设计题目充分考虑了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不同专业的特点,考虑了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题目和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