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应用翻译研究
19088800000024

第24章 旅游翻译(4)

(18)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the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Time losses all.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onders.Dripstonbs,stalactites,in different shapes-columns,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

——Postojna Cave

我们先不妨将原文照直译出,以供进一步的对照分析:

从中欧通往亚德里亚海滨的道路之间,有一座斯洛文尼亚小镇 --普斯托伊纳,它的地下世界形成了欧洲最宏伟的地下画廊。这些地下奇观的形成使时光失去了一切意义。滴水石,即钟乳石,形态各异--如梁,似柱,像透明的珠帘,如同魔法变出来的一样,令人难忘。

这种译文尽管意义明确但语言平淡(其实黑体部分也略作了处理),相信不会引起汉语读者多大的兴趣,更不要说喜闻乐见了。汉语写景讲究意境,讲究诗情画意,何况原文字里行间已有暗示,将英语的暗喻如此照搬于汉语且不作任何喻义引申,明显不合汉语表达的习惯,难怪读来索然无味。另外,“Time los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它的形成使时光失去了意义”)和“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用魔法变幻出的难忘形象”)照字面意思直译也太显生硬,大有言犹未尽之感,远未能表现原文的意境和气势。因此,根据汉语的习惯,不妨借用汉语的四字对偶结构,采用适当的增译(amplification)手法,将原文的神韵和意境充分展示出来:

从中欧通往亚德里亚海滨的道路之间,有一座斯洛文尼亚小镇 --普斯托伊纳,这里的溶洞景观美如画廊,恢弘壮阔堪称欧洲之冠。洞中的奇观异景,其形成过程之漫长;使时光在这里也失去了意义。各种钟乳石形态各异--有的如殿堂玉柱,浑圆粗壮;有的如擎天栋梁,高昂挺拔;有的如瀑布飞帘,晶莹剔透--大自然鬼斧神工,妙景天成,令人难忘。

(19)A true geological hot spot,this national park contains two of the world’s most active volcanoes.Measured from the seafloor,broad Mauna Loa is the tallest mountain on Earth,and Kilauea continues to spew and spit,constantly reforming the landscape around it.Magma vents on the seafloor send lava shooting to the surface,erupting into molten streams that flow straight into the Pacific,forming new land as they cool.Visitors can hike on lava trails and see firsthand the forest regeneration that takes place constantly here.Scenic drives also wind through the Ka"u Desert and a rain forest,home to a rich concentration of Hawaiian birds and other wildlife.

——Hawaii Volcanoes National Park,National Geographic

这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布在网上的一段景点介绍,文字简洁通俗,结构层次清楚,语言朴实无华:

这里是真正的地理热点。夏威夷国家火山公园内共有两座全球最大的活火山。雄伟壮阔的莫纳罗亚火山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火山,而基拉韦厄火山还在岩浆喷涌,不断改变其周围的地形地貌。海底众多火山喷口将岩浆从海底射向海面,迸发成熔流直接流入太平洋,冷却后就成了新的陆地。游客们可顺着熔岩形成的小道漫步,亲眼目睹森林在熔岩上生成的过程是如何在此经常发生的。游客也可乘游览车蜿蜒穿行于“卡乌”荒滩和热带雨林之间,这里是全岛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云集之地。

译文基本成形,但似乎言犹未尽(特别是原文黑体字部分)。从读者效应考虑,译文缺乏感染力。这就需要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推敲、体味,找出可以引申出意境的内容来。先看第一句:“地理热点”此言不妥,既然是旅游景点,上下文内容又有说明,理应指“观赏地质地貌的热点景区”。第二句中“contains two of…”就已暗示,既然是两个事物,译文中应按汉语行文的事理逻辑顺序逐一交代清楚。另外,译文对“火山喷发”那一句的翻译也太拘泥于原文字面,字里行间所隐含的那股气势(黑体部分)远未充分表现出来。不妨改译为:

这里是观赏地质地貌的热点景区。夏威夷国家火山公园内共有两座全球最活跃的活火山,一座是莫纳罗亚大火山,它雄伟壮观,海拔高度为全球火山之最;另一座是基拉韦厄火山,至今还在岩浆喷涌,不断改变着周围的地形地貌。而在海洋深处,大量岩浆从多个火山口自海底喷射而出,直冲海面,汇成汹涌的熔流直扑太平洋,一经海水冷却便凝聚成新的陆地。

6.2.3发挥译语优势

旅游翻译作为一种实用文体翻译,自有其一定的功利性和商业意图,就是要迎合译文读者的口味,唤起他们心中的美感共鸣而产生旅游的冲动,达到招揽游客的目的。对于这类用于公共宣传(publicity)的文本,纽马克(Newmark)把它们归结于“诱导型文本”(vocative text)类型,指出其文本功能的“核心”(core)是“读者层”(readership),是“唤起”(calling upon)他们去“行动”(to act),去“思考”(to think),去“感觉”(to feel),即“按文本预想的方式做出反应”(“react in the way intended by the text”,Newmark,1988:40-41)。因此,他建议对这类文本宜采用“通达性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又称“交际翻译”)的手法,也就是说,译文要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应,即信息传递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所追求的应该是译文的读者效应,是原文、译语间信息功能的对等,不应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况且,在旅游翻译中,我们所说的异国风光、文化异彩是指译文传送的信息内容,而不是陌生新奇的语言形式,更不是展示异国语言文化特质的场所。试想,读到的文章佶屈赘牙不知所云,还哪有前去观赏的欲望?可以说,读者效应是旅游翻译力求获取的目标,更是旅游文体功能和交际目的的要求。

如何千方百计调动一切语言手段确保译文为读者喜闻乐见,让他们乐于接受这些异国风情,就不得不考虑译文读者的语言欣赏习惯和心理认知环境(cognitive environment)。“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熊学亮,1999:89),它包括逻辑信息(logical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词语信息(lexical information)以及文化背景信息(cultu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等各种信息,交际双方只有在认知环境上达成共识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但是,文化翻译学的研究早已表明,由于各自不同的特定文化环境和社会身份,原作者与译文读者对同一语篇形式的认知环境很可能不一样,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背景更会导致部分语义的改变和丧失,要想让原文与译文的语篇功能在读者效应上取得完全一致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而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追求完全精确的说话人的意义。因此,为适应新的交际环境和译文读者的需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根据译文的文体功能来决定自己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的规范和文化标准。这是翻译“目的论”(Notion of Skopos)学者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H.J.费米尔)。根据这一原则,即便在译文中出现个别与原文的偏离,只要能够在整体上忠实传达原作的内容,在译文读者中能产生近似原文的预期效果,就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大可不必“斤斤于字比句次”(林纾语)。

何况,作为一种以译语文化为归属(TL culture-oriented)的应用型文体翻译,旅游译文更应顺从译语文化环境的规范和标准,使译文让读者乐于接受并能雅俗共赏。因而,从“目的论”原则出发,旅游翻译理当然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acceptance)和心理感受,充分考虑旅游文体的特点和功能,在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的前提下,有效发挥译文的优势以增强感染力。旅游翻译虽然也会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社会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知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但旅游文体的特殊功能和交际目的决定了它不可能在译文中过多展示语言的异质性(heterology)差异。因而在策略的选择上,旅游翻译多以“归化”为宜,尽量减少文化信息交流中出现的障碍,着眼于汉、英旅游文体风格上的差异,在译文表达上扬长避短。例如,英语的景物刻画直观清晰,语言简洁,以善用形象鲜明的暗喻见长;而汉语则讲究诗情画意,声律对仗,以喜用大量的连珠四字句铺叙而着称。面对两者不同的优势,译者决不可津津乐道于原文形式,“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是应该灵活应变,各展其长,充分发挥译入语优势,使译文符合译入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交际功能,取得译文预期的交际效果。纽马克也认为,在对这类文本进行“通达性翻译”时,译者有权对文本做“逻辑上的改进(to correct or improve the logic)”,有权用“讲究的(elegant)”句法结构去替换“笨拙的(clumsy)”句法结构,有权摈除任何“不合译文要求(wayward)”的“含糊晦涩(obscurities)”、“歧义(ambiguity)”以及“同义反复(tautology)”等语言现象,有权更改文本“个人言语方式上的怪癖(bizarreries of idiolect)”(Newmark,1982:42)。因为,这一类公共宣传(publicity)文本,“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Newmark,1988:47),重要的是文本信息,是信息传递的效果,是译文的读者效应。请看下面的实例分析:

(20)The youngest of the Rocky Mountains,the Teton Range is aspectacular sight.Enhanced by glaciers,deep canyons,snow-fields,and lakes,the range shoots up suddenly,with no foothills around it.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National Geographic

这段文字极其简约,然而字里行间含义深远。若仅从传递信息的角度出发,不考虑译文预期功能和读者效应的话,当然可以这样译出:

落基山脉中最年轻的特顿山脉景色壮观。它突兀挺拔,四壁陡峭,冰川、深谷、雪地、湖泊等为它增添了气势。

这段翻译的信息固然不错,但语言平淡,似乎意犹未尽,尽管也作了一些引申(黑体),原文气势却远未抒发出来。要增强感染力,就必须将原文字里行间的意蕴引申出来,使译文符合汉语读者的欣赏习惯。不妨试译如下:

作为落基山脉中的小字辈,特顿山脉气势恢弘。它拔地而起,绝壁凌空,冰川映雪地,高峡出平湖,风光绮丽,景色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