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比较分析
19100900000017

第17章 医疗保障体系中国家的作用(8)

新的预算编制过程的核心应该是世界上广泛采用的《中期财政计划框架内以结果为目标的预算编制》。其实质是在预算资金管理人和(或者)他们所实施的预算计划间分配预算资源,这种分配是鉴于或者直接取决于在可预测的预算资源长期规模内所取得的、与社会经济政策的中期优先目标相吻合的具体结果(或者所提供的服务)。

绩效预算应用范围的推广方向之一,是在预算过程中采用部门目标计划。地区级卫生保健委员会独立制订部门目标计划、确定预算支出的规模,并继而实施卫生保健活动的部门目标计划。并保证:在居民卫生保健问题上使用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计划措施的具体性和针对性;实现这些措施的充分资源保障;分阶段、逐步实现这些措施的可能性;这些措施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方面的针对性;在部门目标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吸收那些在履行自己的专业职责过程中获取了研究健康保健问题机会的、真正的实际工作者参加。

部门目标计划的本质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门目标计划的支出独立于预算规划主体的其他支出;通过完成计划目标的形式来建立拨款指标(预算规划主体活动绩效的数量和质量特征);使用部门目标计划执行有效性的评估(绩效与支出规模的比例);规定完成计划措施的负责人;部门目标计划的支出与绩效间明确而合理的协调;部门目标计划有效性为表现的限制;部门目标计划要有自己的按预算分类的专项支出条款;部门目标计划要在整体上符合预算规划主体的活动目标与任务。

预算专项计划包含一整套相互联系的措施,这些措施以取得一定绩效为明确方向、处于计划制订的基础目标设置阶段、且有充分的预算资金保障。

圣彼得堡市和列宁格勒州在制订和实施部门目标计划方面已经积累了经验,保证可以:

通过预算支出与最终绩效的挂钩提高了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而绩效的取得又是以预算过程为保障的;提高预算计划主体对贯彻部门目标计划、取得计划绩效的责任心;为部门目标计划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积累必需的经验,并将其用于解决大多数由地区卫生保健体系发展水平、结构及特点所决定的战术问题。

制订部门目标计划的前提是:出现提高部分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的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性,且与健康保护相关;深化预算编制绩效导向的原则——即能够保证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与资源平衡的现实机制;存在明确的战略目标和战术任务,它们主要针对摆在地区卫生保健委员会面前、用以提高目标居民群体生活水平和质量问题;存在程序化研究问题的可能性;存在前期制订的、与卫生保健问题有关的地区目标计划,且适合在深化绩效导向预算编制原则框架下转换为部门目标计划。

制订符合绩效预算要求的部门目标计划的先后次序如下。①做出以部门目标计划形式程序化研究问题的决定。关于制订部门目标计划的决定,由预算计划主体的领导人依据程序化研究具体问题之前提条件的分析结果做出。②计划构想的形成。构想可以由任意形式形成。

其中反映了计划的主要内容,即计划活动的目的和任务要与部门战术任务相对应,并由此确定计划的名称。在计划构想形成的同时确定部门目标计划自身(被精确表述的)目标、实施期限、描述预期结果(效果)、论证其评估指标。③拟订计划方案。计划方案的制订包含了组织那些能够达到最终结果的措施。预先定出能够达到最终(中间)结果的措施的实施阶段。这些直接结果的连续性应该能够保证最终结果的取得。④拟订部门目标计划说明书。

部门目标计划说明书的内容应包括:部门目标计划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计划基本目标和战术任务的形式化;对计划实施预期结果和目标指标的描述——解决预算主体部门计划任务水平的可量化指标(计划的最终或直接结果);计划措施的清单与描述;预算主体目标计划的期限;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态后果的描述,部门目标计划对经济发展贡献的总体评价,其实施的外部条件和风险的评估;整个部门目标计划执行期间逐年或分步实施预算支出评估,必要时也可在计划完成后评估;参考了每一个计划特点的部门目标计划效果的评估方法;对部门目标计划之目标和结果的实现所产生的资源需求进行的论证;对部门目标计划实施管理系统的描述;其他在说明书中定下的指标。

俄联邦各个地区(在绩效预算的推广试验框架内)使用这一方法已制订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部门目标计划。不妨以列宁格勒州制订的部门目标计划为例。列宁格勒州卫生保健委员会建议将605万卢布预算经费用于《列宁格勒州遗传基因医学服务的完善》计划。该计划旨在解决儿童先天性遗传和疾病问题,而妇女的产前诊断可以减少此类疾病。该计划建议创立遗传基因医学服务机构。其运转需配备产前诊断(筛查)的特殊诊断设备和耗材,设置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的新增岗位编制并修缮房屋。

计划的构成和实现其目标及任务的各种方法充分证明了其具有目标针对性,它解决的问题是明确界定的,所采取的措施也是有资源保障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高强.六大原因导致看病贵看病难.新华网,20060219.

[2]薛明.九十年代我国医院医疗费用走势及原因分析.卫生经济研究,2000(3).

[3]医疗保险论坛.2003:三改并举,重在联动.中国医疗保险,2003(2).

[4]杨海波.今年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工作目标确定.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0302.

[5]《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3.

[6]李岚清在2002年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乔益洁.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变迁.青海社会科学,2004(3).

[8]卫生部基层卫生与妇幼保健司编.农村卫生文件汇编(1951-2000).2001:8485;125.

[9]仇雨临.医疗保险.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0]龚维斌.中外社会保障体制比较.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

[11]仇雨临.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完善.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12]陈家应,孟国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2(4).

[13]林枫.医疗保险立法之管见.中国卫生经济.2005(6).

[14]刘建凡.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探讨.医学与社会,2007(1).

[15]胡善联.对医疗体制改革的思考.中国医院管理,2004(5).

[16]杨团.关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综述.中国经贸导刊,2007(1).

[17]马维胜.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未来出路.中国工业经济,2006(4).

[18]高建伟,项杨,徐月和.健全卫生法制管理体系确保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进行.中国卫生法制,2002(5).

[19]陶敏,林丽娟.建立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思考.人口与社会,2004(3).

[20]吴晓萍,周俊亮.完善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若干建议.甘肃农业,2004(10).

[21]范阳东.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机制的健全与完善.甘肃农业,2009(3).

[22]林闽钢.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共政策分析.江海学刊,2002(3).

[23]李德成.中国农村传统合作医疗制度研究综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4]朱玲.政府与农村基本医疗保健保障制度选择.中国社会科学,2000(4).

[25]乌日图.中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