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比较分析
19100900000019

第19章 劳动力市场与失业人员保障(2)

(6)在校得到的“就业”指导不够

求职辅导的有效性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的求职过程。有研究显示,与就业的人群相比,半年后继续失业的人薪资期待值并不偏高、就业城市类型不偏高、求职积极性不低、基本工作能力不明显偏低,可见在校生的就业辅导可能会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原因。

(7)人口管理政策对大学生失业的影响

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今天,我国却有大量的离退休人员返聘上岗,这种现象大量集中在教育界。据调查,有的高校返聘人员占在岗人员的比率高达12%,约为城镇登记失业率的3倍(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这样,一方面是大量的社会青年和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的离退休人员离而不退,退而不休。这些离退休人员既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被逼返聘上岗,也不是因为岗位特殊,非离退人员而别人无法胜任,而是因为他们离退休以后,在家中无事可做,他们便通过各种关系长期滞留在工作岗位上。有些离退休人员年已八十多岁还在工作,这种忘我的工作精神固然可嘉,但却给本来就已不堪重负的社会就业部门增加新的压力。所以,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限制目前这种离退休人员的返聘现象。

(8)大学生自身原因导致失业

从大学生自身来讲,对企业缺乏了解、独立性不够、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不愿吃苦、期望值过高等,也是导致失业的原因。

3.2.2农民工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农民工。农民工工作很不稳定,继续留在城市的农民工经常处于失业状态。导致农民工失业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限制

中小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载体,而在一段时间里,我们老想着沿海地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对民营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轻纺工业考虑不多,影响了它们对当前巨量人口的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消化作用。

(2)二元格局忽略了农民工的利益

城乡分割的问题没有解决,影响了农民工权益,阻碍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割据,忽视了农民工的利益,一有经济风波,农民工首先成了牺牲品。农民工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城市没有把他们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他们没有居住的地方,遇到经济危机,他们难以重新找到工作,接受培训。如果能给他们提供廉租住房,使他们子女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很多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就能相对在一个城市定居下来。一旦定居的人多了,他们才能购买耐用消费品,有更多的服务需求。这样就能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人们的就业机会。

(3)乡镇企业吸收就业能力不足

农村过剩劳动力转入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乡镇企业是重要载体。但在我国农村,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却长期存在不足。首先,乡镇工业比较分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兼营非农产业,导致投资分散化;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抗风险能力弱,而且浪费土地、污染环境。其次,产权关系不规范,合理的产权制度并未形成。这主要表现为产权结构单一,只靠集体一家投资;产权主体缺位;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不完善。最后,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层次低,并且与城市工业存在产业同构现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过度竞争,削弱了盈利水平。由于这些局限,乡镇企业发展很艰难,吸纳与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4)金融风暴的影响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并因此造成一些农民工失业,大部分农民工只得返回乡村。

3.2.3城市工人失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我国城市工人下岗失业人员不断扩大,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改革的力度加大使原国有部门积累的隐性失业或冗员过多问题暴露出来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求我国实现两个转变,即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粗放型经营转向集约型经营。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裁减富余劳动力。这样,企业的“隐性失业”就转变为“显性失业”,城镇职工大量下岗也就成为必然。随着经济市场化进度的加深,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一步步成为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从微观主体看,在严格的成本约束条件下,那些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社会平均边际生产力的职工(无效劳动力)会被“滤出”生产过程。

那些因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善的企业也被迫退出经济领域。这一退出行为使在这些企业就业的职工退出就业岗位而成为下岗职工。这样,原来大量的隐性失业就必然公开化,成为公开失业——下岗人员。

(2)产业结构不断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传统产业开始萎缩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加快,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产业中采用旧技术的领域,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许多旧的工作岗位被淘汰,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当新增就业岗位的规模和增长速度赶不上被淘汰的工作岗位的规模和速度时,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很多原来从事农业、工业的人员会向其他部门流动,在他们还没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时,这部分人也处于失业状态。特别是现在全世界都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因而,那些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的企业,将面临破产或关闭,这些企业的工人也将面临失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行开发和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中。各方面对科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越来越快,由于采用了效率更高的技术,使得许多原来在岗的工人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除此之外,科技发展会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就业结构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虽然脑力劳动者的就业会得到部分增加,服务部门和妇女的就业也会有所增加,但整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总量会相对减少。

(3)城市化进程长期滞后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滞后,加上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集中涌入城市,带来了新的就业问题。

(4)市场竞争加剧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加入到世界的市场竞争中,竞争的加剧使许多消费品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暴露出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等问题,许多企业不得不进行结构调整,甚至破产倒闭,职工因此下岗失业。

(5)金融风暴的影响

金融危机引发了裁员潮。如2008年10月21日,雅虎公司宣布将裁去现有15000名员工中的10%,以降低开支。这是全球盛吹金融寒风后,IT行业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也在业界的预料之中。

3.3转轨型失业及其治理

3.3.1转轨型失业及其原因

转轨型失业发生在经济转轨的国家,是由于体制转换而出现的失业。其基本背景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由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由国家统负盈亏到实行自负盈亏过程中,企业因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出现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相应地出现失业。具体原因如下。第一,体制转型造成的失业。在经济转轨中,经济结构必然要进行重大地调整,有的部门将会消失,这时就出现了改革性或变革性失业,即体制性失业。第二,企业走向市场造成的失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管理体制僵化,由此出现的过度就业和效益不高,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转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让经济效益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指标。为走向市场,企业必须减员增效,从而使一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第三,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出现的失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形成引起世人注目的“民工潮”。

这股“民工潮”表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大中城市流动,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流动。大中城市、发达地区、沿海地区吸纳了大批农民工,同时也使大批农民工在经济波动中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从失业人群分布的地区看,各地区的失业人员在近十年来都呈上升的趋势,有的省份还出现了激增的现象。东北三省、湖南湖北、华北地区、沿海地带以及四川失业人数与其他地区相比最为突出。这些地区就业情况的恶化与我国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对职工要求提高,国际经济宏观环境影响密不可分。同时,这些地区与农民工的来源地和务工目的地是基本吻合的。这说明我国农民工面临的就业环境日趋严峻化。

第四,对外开放造成的失业。由于我国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大量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相当一批企业则因失去竞争力被迫关闭或破产,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口。

3.3.2转轨型失业的特点

(1)公有制经济从业人数减幅较大,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迅速增加

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数在全社会失业人口中比重上升的趋势,是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的结果,也是转轨型失业的一个典型特点。在转轨的关键时期或说改革的攻坚阶段,1996年公有制企业职工人数首度出现减少,与1995年比减少62.6万人,下降幅度为0.4%。

1997年继续出现减少,减幅为上年的3倍,这个势头还在发展。1997年国有企业职工减员273万人,比城镇集体企业多减员118万人。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则有较大的增加。

(2)失业人数增减与改革力度紧密相关,国有企业集中、改革力度大的地区减员也大

改革开放较早的东部12个省、市,1997年国有企业减员人数占到职工总减员人数的51%,超过中西部18个省区之和。1997年底,城镇企业下岗职工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1995年的4.8%上升到7.3%。在下岗职工中,国有企业职工占职工总数的66.5%,集体企业职工占31.3%,其他各类企业职工占2.2%。从地区分布来看,国有经济成分多的地区职工下岗现象比较严重,下岗率较高的地区依次为辽宁(13.1%)、湖南(11.7%)、江西(10.4%)、湖北(9.7%)、吉林(9.1%)、黑龙江(8.8%)等。

(3)转轨期失业率呈n形,即由低到高再到低

这是因为改革前失业率较低,随着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这个阶段各种形式的失业较为集中地增加,形成失业高发期。此后,随着经济走向平稳发展,转轨任务基本完成,失业率也会有所下降并趋于正常化,之后就会在自然失业率基础上上下波动。预计今后几年,我国将处在高失业率时期。一是因为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集中在近3~5年,因此,这一时期失业率会有大的上升。二是因为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就业呈下降态势,加大了失业量。随着职工分流下岗的结束,失业率会有所下降。

(4)转轨型失业的真实失业率比较难以把握

由于我国在原来的统计上没有“失业”这个项目,20世纪80年代初还使用“待业”,以后只使用登记失业率,统计面很小,占失业人数不到1/3,因此不能反映全社会的真实失业情况。比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未找到工作的人员,都还没有计入登记失业率统计指标中,显然,“登记失业率”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能反映真实的失业情况。人们普遍认为,我国真实的失业率被低估了。但另一方面,我国存在大量的隐性就业,但没有指标能反映出来。据分析,现在登记失业者中的隐性就业达60%,下岗职工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隐性就业。因此,也有人认为,我国的就业率也低估了。转轨时期的这种混乱当然不足为奇,有其必然性,也反映了转轨型失业的一个特点,就是由于转轨本身的变化和不稳定,对真实的失业规模尚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还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表述。

(5)失业年龄与性别比例分配不匀

从性别上看,男性的失业年龄基本集中在35~49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青年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而女性失业年龄分布的范围较男性广,失业率却普遍比男性低,且在近10年内增长缓慢,这与我国传统社会观念,妇女的地位受重视程度,妇女受教育程度,妇女自身求职态度和职业分化有很大关系,也可以说明我国妇女失业的情况长期存在,改善程度较差。因而在解决失业问题时,应给予妇女失业人群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