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劳动资源的是那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他们掌握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知识和相应领域的劳动技巧。男性劳动年龄是44年(从16岁到59岁),而女性为39年(从16岁到54岁)。劳动资源既包括在经济中就业的,也包括未就业的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有劳动能力的居民,首先是在劳动年龄阶段根据自己的心理和体力条件能够参加生产过程的人的总和。劳动资源的数量包括两类人员:第一类是劳动年龄的有劳动能力的居民;第二类是劳动年龄界限之外参加工作的居民。第一类人员通过从劳动年龄人口中扣除不参加工作的一、二级残疾人和不参加工作的享受优惠待遇的退休人员来确定。第二类居民的数量由参加工作的少年(不足16岁)人数和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人数来确定。
潜在的劳动资源和实际使用的劳动资源是有区别的。后者是指有劳动能力的居民的劳动潜力的现实发挥。劳动资源存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领域。
劳动资源作为经济范畴,表现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人口生产、分配、再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劳动资源具有数量和质量的规定性。他们从总体上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潜力。
表现数量特征的有以下一些指标: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在现有的劳动生产率和强度水平下,工作的居民所做满的工作时间数量。
劳动潜力的数量反映它的粗放内容,而质量则反映其集约内容。劳动潜力的质量方面由这样一些指标确定:有劳动能力居民的健康状况;有劳动能力居民普通教育水平方面的质量和他们职业和专业技能上的准备。
劳动资源的再生产是由整体人口的再生产决定的,然而,这两个过程并不吻合,这可以用下面的原因来解释:出生率的变化只是在儿童达到劳动年龄以后才反映在劳动资源的数量上;人们退出劳动年龄(达到退休年龄)只影响劳动资源的数量。
劳动资源的再生产是靠劳动年龄的居民以及低于和高于这个年龄的劳动者实现的。劳动年龄居民的数量取决于这部分劳动资源的自然变动和迁移,而低于和高于劳动年龄的劳动者数量则取决于他们的就业数量和水平。
目前俄罗斯联邦劳动资源的再生产方面已出现了非常不利的情况,可以形容为长期的人口危机,将会导致不可逆转的消极的人口后果。
确实,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居民死亡率超过出生率,也就是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其结果是居民人数自然减少。仅在2000-2009年这种减少就达500万人。
俄罗斯当前人口危机的特点,是史无前例的居民的高死亡率。其中,劳动年龄男性的死亡率是女性死亡率的4倍。非自然死亡原因中占据前几位的是不幸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吸毒、外伤、凶杀、技术灾难、恐怖活动、军事行为等。
有劳动能力的居民可以划分为经济上积极的和消极的居民。经济上积极的居民被认为是这样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居民,他们以各种形式和活动就业或准备参加生产。经济积极的居民数量既包括就业人员,也包括失业人员;经济上消极的居民是指那部分不愿意参加劳动的居民。
俄罗斯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数量从2000年起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2000年是8720万人,2010年是8750万人。根据所有不同的预测,劳动年龄人数减少是不可避免的。2016年将只有8040万劳动年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59.9%,也就是说,从2000年到2016年将减少约800万人。在低于和高于劳动年龄的居民中还有更坏的变化。儿童的数量将不断减少,从2001年的2790万减至2016年的2060万人,而同一时期老年人则从2990万增加到3340万人。这意味着居民数量整体上在减少,尤其是在以后年份中有劳动能力的部分在减少,而退休人员的数量在增加。这个预测考虑到了对俄罗斯有利的移民趋势。
3.5俄罗斯的失业和劳动市场
根据俄罗斯统计局资料,2009年第二季度俄罗斯登记的失业人数为200多万,而实际上则有900多万人。
失业居民的数量不断增加说明失业已是一种规模庞大和停滞的现象。俄罗斯的失业问题有自己的特点。它不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固有的那种商品和服务需求与供给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很难用向市场经济过渡来解释俄罗斯的失业,因为实际上保持着经济的垄断,特别是自然垄断,因而没有竞争,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下降,因此,不存在解雇就业居民的理由。
俄罗斯的失业是由以下经济社会因素引起的。其中占第一位的是世界经济危机引起的生产下降。
造成失业增加的非常重要的因素是投资危机。如果生产下降导致生产开工不足,那么投资减少会造成新的和补充工作岗位的减少。
不完全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失业的潜在因素。这种就业表现为人们不得不在不完全工作周的制度下工作以及非带薪休假。
必须说明在最近和将来经济上积极的居民数量变化的趋势,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方面取决于这部分居民。
根据预测,2012年前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职业群体的劳动力供给都将超过其需求,这必然会导致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甚至经济上积极的整体居民失业水平的提高。
1990年代俄罗斯社会经济转型造成了俄罗斯联邦移民进程的极大变化。由于经济衰退,俄罗斯居民迁移的总体动机大大下降了。同时,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居民向欧洲部分回流。
根据俄罗斯统计署的资料,每年有近20万人离开俄罗斯。其中有10万左右是高技能专家:工程师、软件设计人才、文化活动家、学者。这对俄罗斯的人口、劳动和职业潜力造成了消极影响。
从国家掌握的渠道来看,最近几年从事境外短期劳动的俄罗斯人数量稳定增加。这个现象可以说是积极的,因为暂时的劳动移民可解除国内劳动市场的紧张,促使移民专业技能的提高,并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源泉。
显然,如果俄罗斯开始经济复苏,对劳动力需求增加,那么,补充劳动力和劳动资源的最重要源泉只可能是劳动移民。
这样一来,21世纪初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将在居民人口潜力不足的条件下进行。人口不足,这是在国家政策中必须考虑的客观现实。
在国外的研究中,俄罗斯的劳动市场首先被看作是不合常理现象的堆积物,而不是完整的有自身内部结构的体系。然而经验表明,它的行为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完全服从于现有模式特定引申来的逻辑。
在文献中关于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劳动市场“过渡”模式的论断可以认为是普遍接受的。第一种模式比较普遍的地区是中东欧国家,第二种模式比较普遍的是俄罗斯和其他前苏联共和国。遗憾的是,研究工作者们一般总是不注意这个结论。结果,甚至像劳动法规改革这样问题的讨论都总是脱离俄罗斯劳动市场的现实运作,与“休克的”1990年形成的模式特点相脱节。
中东欧国家劳动关系的演变,总体上符合市场改革的初衷。它们从不同方面再现了西欧国家(比利时、法国、西班牙、德国、瑞典和其他国家)经验的劳动市场类型。这种市场的特点是高度保护就业、签订集体合同的复杂机制、劳动力细致的分类和稳定的长期失业。
俄罗斯紧随其他经济体的改革,这一领域“引进”了一整套标准的制度做法:实行了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制,建立了失业保险制度,罢工合法化,形成了复杂的多级集体谈判制度,规定了劳动报酬基金税,实行收入的税收限制政策,进行了工资指数化尝试及其他做法。
在这些步骤中没有任何“不标准的”。由此出发,完全合理的期待是:俄罗斯劳动市场也会像其他较早走上改革道路的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市场一样“工作”。当然,考虑到转型危机的深度,可以设想,问题的规模和尖锐程度一定会是另外的样子:企业“抛弃”劳动力会更积极,失业率更高,劳动冲突数量更多,劳动力成本方面的通胀压力会更强等。然而,新实行的制度取得生命力的同时,俄罗斯劳动市场保留了过去制度下使用的不少法规标准和限制。
我们试着对俄罗斯的劳动市场作一个概括的说明。
俄罗斯经济的就业是稳定的,对过渡进程的“休克”并不十分敏感。在整个改革时期就业下降了12%~14%,与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的幅度明显不成比例。按官方估计,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达到40%(在危机的最低点时)。大多数中东欧国家则是另一种景象:就业减少和经济下降的速度保持着大致的平衡。
在所有中东欧国家,市场改革的启动是以公开性失业的暴涨着称的。实际上,在所有地方失业率很快就超过10%的记录,而在许多情况下(保加利亚、波兰、塞尔瓦多)超过了15%~20%。临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得以克服过渡性危机,局势才稳定下来。俄罗斯失业率的上升是缓慢和逐步的,只是在市场改革第6个年头它才跨过10%的界线,达到大部分其他后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在恢复经济增长以后确定的水平。但是俄罗斯经济一进入复兴时期,失业指标就飞快降了下来,减少了一半,从1999年初最高的14.6%降到2005年中的6.1%。这样的失业率下降速度是别的任何一个过渡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
俄罗斯劳动市场不一般的特点是劳动时间长度大幅度缩短。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工业工人的平均工作天数几乎缩短了整整一个月。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中东欧国家都未曾有过。虽然从90年代下半期开始,俄罗斯经济中劳动时间持续长度开始逐步增加,但至今没有回到原来的起点。
还需要强调的是,许多劳动时间指标表现出很大的区别。到处可以看到偏离标准天作周天数的情况,不仅有的在减少,还有增加的。例如,在所有就业人员中有近15%每周劳动时间超过40小时的标准。可以断言,从工作时间长度的变化角度来看,俄罗斯劳动市场显示出非典型的高度弹性。
在中东欧国家,“生产”类实际工资与改革前的水平相比是增长了,而且其中的几个国家明显地增长了20%~30%。劳动力价值的上升不能不影响对它的需求,促使高失业的常态化和稳定化。同时,在90年代大部分时间里,俄罗斯经济中生产价格的上涨超过消费价格,因此,从雇主角度来看,实际工资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从劳动者角度来看的幅度。与中东欧国家相反,俄罗斯“生产”类实际工资并没有出现回到改革前水平的趋势:对生产者来说,劳动价格的下降具有稳定的性质。劳动力持续的贬值使得对劳动的需求保持高位,从而防止公开失业的急剧爆发。
在所有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更替都伴随劳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加剧。而中东欧国家收入分配却是非常适宜的。俄罗斯工资的分化则是异常剧烈的:如果说1991年基尼系数等于0.32的话,那么到90年代末已达到0.45。由此得出结论,在俄罗斯经济中不仅劳动报酬的平均水平而且工资的相对定额结构都是常常变动和灵活的。
在整个过渡时期,俄罗斯经济中劳动力的流动不断加强。从劳动力流动的速度看,俄罗斯明显超过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这不仅仅是由于更多的人离开工作岗位,更主要的是招工的数量增多。在深刻的经济危机条件,这看起来完全是预料不到的。在其他过渡经济体,雇工的强度随着市场改革的开始一般都急剧下降了,而在俄罗斯雇工一直维持在稳定的高位。
另一个奇怪的特点是自愿被解雇占多数。在中东欧国家大部分人离开工作岗位是被动被解雇的。在俄罗斯劳动市场,由雇主提出的解雇并没有明显的扩大。自愿被解雇占多数,达到离开工作岗位人数的6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