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比较分析
19100900000033

第33章 金融危机条件下面向就业的教育体系转型(4)

我国正面临第三个经济社会发展期,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勇敢地,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三大历史任务:一是振兴中国的技术教育,了却中国人几百年的痛。我国有高等科学教育、高等工程教育,当然也应当有高等技术教育。二是重新规划中国的教育版图,形成普通大学和高职院校两个板块、两条“高速公路”的结构,以及相互贯通的完整的和理性的教育体系。三是重新塑造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使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成为又一个重要的实力要素,再造现代人力资源的理性结构。其次,必须构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模式上,可吸引社会名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实行职业教育资格标准的国家介入与行业监督并行,提高教育教学的技术含量;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上,完善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分层教学、分专业方向教学和分阶段教育。第三,进一步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就业导向,坚持在教育目标确定、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落实就业导向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对高职的投入,建立政府、社会多元投入的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体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走高职发展特色之路。一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职业岗位所需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人;二是学校所开设专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准则,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特色人才培养优势。

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政府要调动社会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发挥它们的作用,或通过建立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本地或异地就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等便利条件。第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进行校校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要大力培育学习技术、钻研技术、创新技术的氛围和文化。

4.采取各项措施,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

第一,用法律法规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制度。在大学毕业生总量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逐年降低有其必然性,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调节市场,保护大学毕业生就业后的基本权益。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调节用人单位的用工制度与用工行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第二,把就业质量作为评价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指标。一些高校迫于就业率的压力,大力宣传“先就业后择业”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这使得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因此,在未来评价高校的就业总体状况时,应将就业质量纳入评价指标中,避免高校单纯为追求高就业率而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让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而改善专业设置,提高教学水平,加强就业指导,培养出市场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第三,落实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的作用不仅是帮助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为此,应建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教学、培养的全过程。为学生铺路搭桥,开辟就业指导的新途径,建立起与社会联系的渠道,是高校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转变传统择业观的有效途径。就业指导是一门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学等专业知识于一身的综合性学科,就业指导教师除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并且可以获取、处理和运用信息。应在“学校就业中心+院系就业辅导”模式的基础上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第四,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高校要依托互联网及有关就业专门网站为毕业生提供人才需求信息。要积极建设和管理好就业信息网,利用校园就业信息网沟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择业机会,也为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提供方便。

5.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全社会的责任

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党政领导的事,也是就业职能部门的事,还是学校大学生招生、培养、就业等部门的事。因此,需要全校各部门的参与配合。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等院校首当其冲,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各用人单位也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的高校基本上都是国有的,除了毕业生就业实行了市场化以外,各项工作还都是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运作,市场规律的作用经过教育体制的屏蔽之后,其影响力就大大减弱了。所以,各级政府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面向未来,也要立足于我国的现实国力和工矿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强化对高校教育改革的宏观指导。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时候,还要高度警惕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中已经开始出现的就业难的苗头。政府部门要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各用人单位也应该负起对大学毕业生进行继续教育的社会责任。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的“热闹”场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政府部门教育资源分配失当有关,也与经济增长周期有关。20世纪90年代,许多企业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时期,大批工人面临下岗之忧,中专、技工学校也不得不纷纷关门。另外,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念也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学而优则仕”在我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基础,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千军万马奔高考的热潮经久不衰;在这一热潮的旁边,则是许多技工学校因“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不得不关门大吉。现在的中专、技校生的“热销”可看做是市场机制的矫枉过正。

6.加强自主创业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机关改革、人员分流、事业单位人员精减,加之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学历要求盲目攀高,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选择自己理想的创业之路。要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确立“就业即创业”的观念,对就业岗位不等不靠,瞄准市场,主动出击,开创一番事业,在创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国在经济转型、社会整体就业压力非常严峻的形势下出现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既不同于国外发达国家的知识型失业,和国内一般性的失业也有所不同。其成因和表现形式都非常复杂,而且许多成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从根本上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学模式与市场化就业之间矛盾的产物。因此,这一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解决的,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5.6改革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体制发展的一般特点

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发展学说中指出:“教育的战略目标和俄罗斯社会发展问题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中包括:为俄罗斯社会经济和精神上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保障人民生活的高品质和国家安全;巩固民主法制的国家和发展公民社会;为迅速发展且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的、拥有高度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市场经济提供人才保障;确立俄罗斯在国际社会教育、文化、艺术、科学、高科技和经济领域里的强国地位。”

俄罗斯迄今形成了一整套极为复杂的和多层次的教育体制,它由联结不同目标和形式的教育机构的多个环节所组成。根据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俄罗斯确立了几个教育层次。

职业教育体制联结几个层次的教育机构,其中每一个教育机构都瞄准了以培养有一定知识、技能和专长的专家为目标。

初等职业教育机构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和职员。这一层次的教学期限的长短取决于被录取的学生的教育水平。在学校读到9年级以后进来的学生要进行2~3年的培养。读到11年级以后进来的学生则进行1~2年的培养。在某些初等职业技术学校有侧重于中等技术学校的倾向,这表现在教学期限的长度达3~4年,这由学生的教育水平来决定。这一教育层次的传统教育机构类型是职业学校,近来这类学校变换成新型职业教育机构,即培养高技能工人干部的职业中等学校。

中等职业教育是后继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的国际标准分类法,中等职业教育等同于实践导向的高等或大学前的高等教育。

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是根据两个基本教育大纲——基础水平和提高水平来实现的。毕业生在掌握了基础水平的大纲后就取得“技术员”的专业资格。和基础水平相比较,中等职业教育的提高水平保障培养的深度或广度(在这方面其教学年限要增加一年)。加深培养的毕业生可取得“高级技术员”的专业资格,扩展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取得“某方面辅修技术员”的专业资格(指明具体的领域,如管理、经济、信息以及其他等)。基础水平的中等职业教育大纲的教学期限,以中等(全日制)普通教育为基础的面授形式根据专业特点为2~3年。

现有两类基础类型的中等专业教学机构:中等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

俄罗斯职业教育的后续阶段是高等教育,由各种不同专业特点的高等教育机构体系组成。根据俄罗斯关于教育的法律和大学生培养方向的数量,将高等学校划分成如下类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和学院。只要具有许可证,任何类型的高等学校和它的分支机构都可以实施初级普通教育、基础普通教育、中等(全日制)普通教育、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辅助教育大纲。2003年俄罗斯与博洛尼亚程序相衔接,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有权在上述大纲的范围内培养出学士、专家(过渡性级别,2010年后在社会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这一专业将从教育舞台上消失)和硕士。

此外,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通常要实施大学后高等职业教育大纲,并且要实现培养、再培训和(或者)提高技能工作人员、科技或科技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开展基本的和(或者)实用的科学研究。

补充职业教育不仅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办,而且干部培训中心、非正式的教育机构、合作大学也可以办。后一种机构现在越来越普及,因为企业主常常无法得到有专长的高水平的专家,这样的专家可以在具体的企业里很快就胜任工作,因此企业主们就建立自己的培养干部的中心。

第一,国有教育机构的总数逐渐下降。例如,根据统计资料,2008年俄罗斯联邦有1134所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大学生751.31万人。其中有660所国有高等教育机构,占俄罗斯高等学校总数的58%,在校大学生621.48万人,占俄罗斯大学生总数的83%。

第二,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非国有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在职业教育方面,从1995年起非国有高等学校有着实质性的增加。到2008年其数量几乎增加了1.5倍,有474所非国有高等学校(占42%)。

第三,非国有高等学校大学生的数量在俄罗斯大学生总数当中的比重也有增长的趋势(1995年占4.9%,1996年占5.5%,1997年占6.2%,1998年占7.0%,1999年占8.5%,2004年占14.9%,2008年占17%,或者是129.8万人。非国有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特别引人注目的增长是在2000年至2004年,5年中增加了一倍多。

第四,非国有普通教育机构数量增加的速度高于在这些教育机构中就读的学生的增长速度,这首先说明这些机构进行小班教学的可能性(首先是经费),同时不能不指出,10年当中这些学校的学生几乎增长了一倍。

第五,尽管不如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那么快,但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校和在校学生的数量也是增长的。也就是说,职业干部的培养总体上变得越来越需要,也正是因此需要更加认真地研究职业教育服务需求和劳动市场上对各种不同专业的专门人才的需求。

此外,在初等教育机构数量不变而就读学生数量减少的背景下,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增长趋向在加剧。与此同时,对初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专家的需求在现代经济中继续保持着高水平。这里说的是国家初等和中等教育体制,因为这一层次的非国有教学机构在俄罗斯还相对不多。例如,如果说2007年国有和市政所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超过2600所,那么非国有的只占9%(233所)。此外,这一水平的职业培训是高等学校的分支机构(200所)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