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19119900000002

第2章 学校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潮(1)

人本主义教育和主体性教学都强调以人为本,主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潜能的发挥。人本主义教育冲破传统教育模式和现存教育制度的束缚,以激发人的天然学习倾向为出发点,把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提到了教育的首位,促进了当代教育改革运动的发展,对我国实施主体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人本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把他们的理论观点扩展到教育教学领域,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深刻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对我国实施主体性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人本主义教育

1.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

人本主义教育,这是一个涉及多门学科和诸多社会领域的概念。作为当代主流性的社会思潮,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

国内学术界目前对什么是人本主义存在着不同看法。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它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对其他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泛指一切从人本身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论。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等具有许多共同的立意点和内涵属性,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着许多共同的认同点,但区别却也是非常鲜明的。

在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学者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过各种人本主义教育学说。

如同人本主义哲学具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一样,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也有古典与现代之别。

古典人本主义教育的源头,在西方最早可溯至古希腊时期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经文艺复兴以后,从17世纪的夸美纽斯到18世纪的卢梭、狄德罗再到康德、费希特等人,直到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古典人本主义教育完成了终结,达到了顶峰。在这些教育家看来,人具有潜在的善性,应该设计一种理想的社会,通过教育使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不像古典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那样脉络清晰。它是一个包括众多教育流派的庞杂体系。从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都可以贴上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标签。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想。它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这一教育思潮,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本文欲将这种狭义上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同我国的素质教育作一比较分析,以期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2.素质教育辨析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一样,素质教育思潮也并非一个体系严密的学派,甚至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也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它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人们从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它意在充分开发个体的潜能使其得到发展和优化,全面塑造学生的各种优良品质,提高个体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对素质教育观的整合性认同

从人本主义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思潮存在许多融合之处。

(1)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

人的潜能问题,早在20世纪初就受到关注。时至60年代,人的潜能问题再次成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课题。他们认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现时的状态,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要求。他们主张,不仅要看到人是什么,而且也应看到人可以成为什么;不仅要看到人的表现和现状,也应当看到潜能。据此,人本主义教育倡导,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甚至认为,如何去发现儿童的潜能,使每个人的学习更接近于他的特殊潜能,是未来教育面临的最伟大的挑战。

同样,我国的素质教育也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包括个体的发展潜力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把其发展的可能性展现出来。

(2)重视学生心理人格的培养

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人本主义教育思潮受格式塔心理学整体论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格是有组织而完整的整体,如果把人的情感生活与智力分割开来,其结果是双方都受到损害。由此,在教育目的论上,人本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完整的学生”,追求“人的能力的全域发展”,实现受教育者在身体、精神、情感、理智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同人本主义教育目的论一样,我国素质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其实践主题最根本、最集中地表现为对完美人格的培养和追求。它强调德、智、体等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具体落实,重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和谐的发展。

(3)坚持学生主体的认识论观

人本主义教育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出发,十分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本主义教育认为,自发的学习是最持久的,也是最深入的。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加工厂,而不能视为储藏室。罗杰斯明确提出,一门课程的结束,其标志与其说是学生已“学到了所有他们需要知道的东西”,不如说是“学会了怎样才能学到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即学习方法。此外,为了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人本主义教育还要求教师经常与学生讨论和决定评价学习的标准,让学生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所有这些,都清楚地表明了人本主义教育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

我国素质教育从革除“应试教育”不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不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弊端出发,也竭力倡导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让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动发展的状态,是素质教育的主要标志之一。“要着力让孩子主动发展,因为没有主动,就没有生动活泼;没有主动,就没有发明创造。”

(4)尊重学习者个性差异的诉求

人本主义教育认为,不仅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潜能,而且每个人的潜能是各具特色的。不论是发展的程度还是发展的方向均是如此。正因为每个学生在实现自己的潜能方面,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速率和个性特征,所以,不存在任何时候对所有学生都适应的一成不变的课程程序或成就水平,必须提供形式广泛,不同幅度的课程,以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速度,选择合适的课程,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我国的素质教育为了克服应试教育“一刀切”的缺点,也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应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它作为实施教育和教学的依据。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科学的途径,使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从而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

此外,素质教育与人本主义教育的相融之处,还表现在两者都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与成长等方面。

二、人本主义学习论的价值取向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范畴

人本主义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它强调人的自主性、整体性和独特性,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和个性等方面;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和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以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代表人物为罗杰斯。

人本主义学习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态度和主张的论述。它与素质教育存在着某些相通点,人本主义学习论对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实施素质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人文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基于个性品质培养的价值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美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对美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强烈呼吁改革美国既有的“反人性”、“反个性”的教育模式;倡导推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人本主义学习论强调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意义学习、全面发展、主体地位和情感陶冶,力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所有这些主张和努力都为一种崭新学习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传统学习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并提供了新的视角。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技术统治一切”的理论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都未能使学生和社会从当代尖锐的矛盾中解脱出来,同时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法也受到了一些理论教育家的批评,认为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根据人类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培养能够适应变化的、知道如何学习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这个教育目标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认识能力发展的教育目标,也包括情感发展的教育目标。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

(1)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的协调发展。

(2)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

(3)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

罗杰斯强调教学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情感,构建和谐的教育交往,这无疑对克服传统教学重视社会功能,忽视培养个性发展功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弊端,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和积极意义。

3.基于素质发展的价值取向

素质教育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益得到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所广泛认同的一种教育思潮。

它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素质教育是指向大众化的教育。目前正在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全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现在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有了进一步澄清,素质教育的实践也在逐渐深入。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人本主义学习论的立足点与素质教育的重心有某些类似,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合理主张中寻求一些有益的启示。

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真正动力,不是财,不是物,而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育胆识,敢于打破旧体制、旧观念、旧习惯,敢于开创新局面的人。以人为本,目中有人,是认识素质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思想前提。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必须构建以人育人,以人促人的机制。对于施教者来说,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的职责是教人做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会动脑、会动手的社会主义新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通过各种教育活动,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做一个思想品德好、知识技能高、身心健康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教人做人和学会做人是一部师生大合唱,这部教育大合唱要获得成功,必须调动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靠双方密切的协作和配合。所以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我们必须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才能把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4.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学习论相信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尤其是罗杰斯倡导的“师生平等”,“真实、尊重、理解”的思想,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和价值,主张采用情感教学,这正是我们传统的“家长式”的教育所缺乏的。

其实,任何教学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观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从人本主义学习论有关师生关系的观念中得到些启发,改变我们教学中硬邦邦、令人窒息的气氛,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充满生机,散发浓郁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