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19119900000028

第28章 教师管理研究(4)

校长:学校是一个精神特区,教师是这个特区的人群中的普通一员,不是特殊的人。大家都是没有当家教的,都要遵守学校规定。

教师:“大家”都没有当家教,这是个人的选择。至于“特区”,我无可非议,但“特区政策”不能超越法律,补课一没偷,二没抢,犯了法律的哪一条?

校长:家教近于铜臭。教师要宁静致远,不为金钱所动……

教师:对于“家教近于铜臭”,这只是各自认识的角度不同而已。再说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老师就不是人?利用自己的长处挣点钱是光明正大的事情,这比起官员行贿受贿来说,情操境界高多了。

校长(一时语塞):家教扯不上那么远。总之,教好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

双方没有达成认识上的统一,似乎“不欢而散”,但该校长在后来的工作中并没有给这位教师“穿小鞋”。

分析:

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外家教办班,具有诸多负面作用。

负面之一:教师必须把全部精力、全部心思放在培养学生上。从表面上看,利用假期和休息时间搞搞家教、办个辅导班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要明白的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当教师在学生心里是“一个地道的商人”时,教师已经没有什么高大形象可言了,还怎么站在讲台上?还有,如果教师都千方百计地想干家教、办辅导班,学校还能办下去吗?再换一个角度,办班挣了外快,别人工作认真,一心扑在事业上,就是受了损失,对别人不公平。这样,教师队伍就会出现人人搞家教,组组(各教研组)搞创收的局面,就会出现“全体一致向钱看”的风气,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教师形象和学校形象。

负面之二:

从纯教学的角度看,在短期内只注重精彩知识点的讲授,没有系统性,使学生佩服。回到学校后,科任教师讲课因为是通盘考虑,注重整体性,可能单位时间里出彩的地方不如辅导班多,可学生却认识不到饭要一口口吃,知识要一点点积累,不能一步登天,还老以为辅导班好,科任老师不行,不愿听,使科任老师没办法工作,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

再说上过辅导班的学生,因为提前学习了知识,不好好听课,甚至会用挑剔的眼光挑科任教师的毛病。

负面之三:

办班如果敷衍了事,使学生没学会什么,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书,那么办班就成了以挣钱为目的,学生认为教师铜臭满身,没有当教师的资格。因此,办收费辅导班,搞有偿家教,的确有损教师形象,影响学生进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

思考:关于奖金。

诚然,在今天的学校里,教师们的工资并不高,有的学校有一点奖金。在整个收入结构中,奖金微薄。学校把奖金的作用定位在“关心教师的生活,保证教师一定的生活水平”,而不是“奖励优秀,激励工作”。

从这样一个定位出发,学校应该确立奖金发放的指导思想:不与具体工作情况挂钩。具体做法是:将奖金分为两部分,20%按工资水平发放,80%按课时多少发放。按这样一个方法发放的实际结果是,绝大部分教师的奖金数大体相同,上下差距仅在几十元。班主任费也是这样,每个年级每月评比排队,排在前三位的班与排在后三位的班差距并不大。

奖金的作用为什么不定位在“奖优”上?

目前,教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雇佣型、职业型、事业型。在教师的收入能保证其基本的生活水平的情况下,雇佣型的教师是为了钱而工作,职业型教师是为了拥有这份不错的职业而工作,事业型教师是为了成就一番事业而工作。

学校发放奖金对全校教师的一个基本定位是,大部分属于职业型,一部分属于事业型,学校应该鼓励大部分的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化。如果把每一个教师的工作都与奖金挂起钩来,形成了工作是为了挣钱,为奖金斤斤计较,其作用就使教师向雇佣型转化,短期内可能对工作有促进,时间长了,工作不努力的教师会因为“自己没有努力工作也没有拿那一份奖金”而心安理得,努力工作的教师则产生“自己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多拿几个奖金”的顾虑,对工作会产生负面影响。

让教师远离“铜臭”,是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的一个导向。

4.让教师远离低级趣味

案例:抽烟的故事

某学校发现个别学生违犯《学生守则》——吸烟,不久就扩大到更多的学生、甚至于一些女生也在背地里抽烟。在教室角落、走廊、过道、学生宿舍、厕所等地方都能够发现烟头,这于教育管理与学校形象都不好,学校决定杜绝此事。

通过班会、校会、团组织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遵守《学生守则》,做一个有现代文明素养的公民的教育,宣讲吸烟的各种危害,同时,制定了严厉的吸烟处罚规定。一段时间过去之后,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不时有个别学生吸烟。是什么原因不能有效制止这一现象呢?

一天下午,一位班主任在厕所发现该班的一名学生又在偷偷吸烟,便把他带到办公室接受教育。学生低着头但也不示弱地与教师争执。

……

——老师,错误的事情是不是任何人都不能做?

——那当然。

——吸烟有害健康,是老师对我们讲的,可为什么有些老师还要吸烟呢?

——他是教师,你是学生……

事实,上面教师的解释是自相矛盾的、苍白无力的,陷入了学生布设的“思维陷阱”。学生赢了。

教师每天都重复着一个我们一再强调不允许学生犯的错误,而教师自己却浑然不觉。

于是,该学校随即制定了一个《关于建立无烟学校的规定》的文件。按照文件规定,老师吸烟应该受到与学生吸烟同样的处罚,甚至更严厉,学校把这个专门针对教师的规定向全体学生公布并请他们监督。此举一出,长期屡禁不止的学生吸烟问题被有效地解决了。

学校还做出了许多成文的或没有成文的规定,如不准打麻将,教师不准衣冠不整,不提倡相互间吃喝宴请,反对拉帮结派等。

对此,该学校的校长这样评说:“教师在公众场所吸烟、打麻将这样的事,足以影响教师的生理健康和引起一些心理问题,无益于新时期教师形象的建立。尤其是在学生认识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5.让教师心中永远有追求

案例:造教堂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位传教士在乡间小路上行走,遇上一个人推着一辆手推车,车上装满石头。

他问推车人:“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人面无表情地答道:“推石头。”

他继续赶路,又碰上另一个人推着一车石头。他又问:“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人带着一脸无奈,回答:“挣钱,每推一车石头挣十个便士。”他继续往前走,碰上第三个人也推着一车石块迎面走过来,他又问道:“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人带着满脸自豪和希望,回答:“造教堂。我们小镇一直没有教堂,我正在为我们小镇建造一座教堂。”

三个推石头的人,有三种不同层次的向往追求,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内驱力,三种不同的精神面貌,必然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

人的潜力是无限的,而潜力的源泉永远在于人内在的精神世界。

有的学校,人际之间的关系应该很简洁,很透明,教师不用分心去考虑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如何,不用去考虑与领导的关系如何,在教师中,形成了一种共识:把工作干得更好。这些学校,都是优胜学校。

校长的管理境界:让教师怀着希望,心中永远有追求。合格教师-骨干教师-知名教师-专家型教师,就是发展路径之一。

青年教师走进学校,其第一步目标就是要拿到“教师合格证”,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于是,一些学校制定了青年教师“过关制”,即师德关、技能关、教材教法关、学校管理关。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过“教学关”,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例如,学校开讲座,请本校的骨干教师、先进工作者做专题报告,开展各种形式的青年教师业务技能比赛,把青年教师送出去学习等。学校专门制定了每一关的过关标准,每到一定时期组织一次过关考核,全部通过之后,就是“合格教师”。

成为合格教师之后,教师还应有新的追求:“骨干教师”、“知名教师”、“专家型教师”,以此引导教师不断走向新的高度。

通过这样的措施,引导教师由“合格教师”向优秀教师转变,由“职业型”教师向“事业型”教师转变,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正是在这一系列转变中,一大批教师自然会脱颖而出,教师成长的过程,恰恰就是一所学校从薄弱走向名校的过程。

从一名教师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有远大的目标追求对教师的激励作用。

教学案例:谌××是2000年7月从师范学院毕业走上教坛的新手,即担任了初一年级的班主任。

一年后的一天,他来到办公室找到校长反映情况,一脸愁容。原来,班上有一位学生,由于家庭的变故,一段时期以来经常迟到、早退、甚至于无故缺课,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平时也不与别人来往,性格越来越孤僻,似乎已经滋生了“破罐子破摔”的念头。班主任曾采取许多方法说服、教育,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但就是不见成效。这次周日回家后,已经三天了,还没有到校。因此来请校长“采取断然措施”,因为该生早已经屡屡触犯了学校“采取断然措施”的规定。

“别因一个学生搅坏了一锅粥”,班主任的意思明确地流露在谈话中,写在脸上。但校长似乎并没有读懂这层意思,反而,他饶有兴致地说:“这可是个典型的案例,里面肯定有很深的原因,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育课题,我很感兴趣。这样吧,这就作为学校教科室的一个科研课题,由你、我、教科室一起来完成。”

校长的一番话转变了老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教育处理方式来了一个180度的急转弯。

经过校长和这位教师的研究,这一件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了。课题的名称定为“关于单亲家庭学生不良行为的特征、原因及教育对策的研究”,并决定:课题研究周期即为这个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期,待该学生毕业后,课题才能结题。

自此之后,这位班主任针对该学生、情况相类似学生的问题展开了研究,那个差点被“采取断然措施”的学生在教师教育启迪和爱的情感的召唤下,明白了自己的人生责任和做人的一些事理,思想回到了积极向上的轨道,心理完善多了,行为习惯正常,学习成绩也当然一路向上。到毕业时,他被评为了“三好学生”。所在班级被评为“红旗团支部”,班主任被市教育局评为“模范班主任”。

然而,这位教师的“故事”并没有结束。他沿着差生转化这一研究课题,一直在行走着,又接手了新的“问题班级”。面对着不同的教育对象,在进行着新的转化差生的实践研究。如今,5年多的教学历程过去了,该教师已经积累了近15万字的专题研究笔记。几年来,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6篇论文,其中的《我的“无为治班论”》一文,在同行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去年,他被任命为初三年级部主任,成为最年轻的学校中层干部。

不断地分析原因的原因,推测结果的结果,让教师永远有追求,永远带着研究和思考的目光观察学生,观察教育的一切现象,包括观察教师自己,这是学校教育管理面向现代的一个内涵性要求。

六、教学素养的自我生成

1.砥砺教学思维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分解为两个基本的学习心理过程,一是情绪感染-情感认同-意志与品格建构;二是材料感知-认知加工-知识与能力建构。前者偏重于情感教育过程,课堂教学的非智力因素具有主要色彩,后者指向于教学认知活动,侧重于导教思维的认知加工,智力目标占主要成分,这两者联系紧密,互相支持,互相促进,都需要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教思维的积极参与,并取决于导教思维的优化水平,在一个理性的、审慎的、具有创新属性的教学思维的控制下,课堂教学表现出比较高的参与性,师生、人机、传媒之间教学信息输载合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积极依赖,合作互动。

2.保留自己的个性

雕刻家的故事:“手拿泥铲的年轻大卫”

某教堂要建造一个艺术展览馆,在一个内部装修工程中,一块上好的石料被一名拙劣的雕刻师——一位年轻的大卫给凿坏了:雕塑的人物造型难看,不适合当时流行的价值审美标准。人们埋怨大卫,很是惋惜这块上好的石料,决定请来大师米开朗琪罗来看看,请他想想补救的办法。

米开朗琪罗看了看这块石头,认为雕刻师大卫的审美思维具有很高的水准,技艺水平也不错,只是在某些细小地方有待于完善,这块石料完全可以雕出美丽的人形,并决定亲自动手,与大卫合作,雕刻“手拿泥铲的年轻大卫”。站在旁边的大卫很细心地听着,先是内疚与不安,进而是受到称赞不好意思、脸红,最后是很自信,眼睛盯着大师专注有神,因思维集中使脸上的肌肉收缩有力,握着泥铲的手很有劲,大师塑造了一尊有更新生命活力和存在价值的雕塑:年轻大卫。

一个多小时后,雕塑基本完成了,大师又塑造了另一尊具有高水平艺术形象和观赏价值的雕塑:石料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