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19119900000029

第29章 教师管理研究(5)

故事还在继续:

米开朗琪罗与大卫合作的雕塑还需要在露天环境下几个星期的自然搁置,接受风蚀、雨蚀、光蚀,再做最后些微的修饰。一天,该市市长到该艺术展览馆视察,进入工作室后,他仔细地品鉴了这个雕塑作品。最后,市长告诉米开朗琪罗,虽然这是了不起的杰作,但有不足之处:鼻子太大了。

米开朗琪罗没有做多余的解释,只是招呼市长即时观察指导。随后,他爬上脚手架,在爬脚手架木板时顺手捏了一些石料粉末在手心里,登上架后,开始用刻刀修理鼻子及其周围部分。他在这儿凿凿添补,在那儿轻轻敲打,让手上捏着的石料粉末不时地一点点掉下去。

几分钟后,他站到一边说:“现在请看看吧!”市长回答:“很好。我比较喜欢这样,你让它栩栩如生了。”

事实上,他并没有改动鼻子。

这个故事给人的感悟是多方面的:例如人本主义教育、大师技艺、市长指导工作等。

如今,对教育指指点点的人可谓太多了,其指点往往是一孔之见,其评价教育的方法也越来越简单。由此,指点或评价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就大打折扣。所以,当老师的更需要米开朗基罗应付市长的那种本领,既让别人感到满意,又不改变自己的正确判断。遗憾的是,许多老师很难在压力面前坚持自己的正确做法,往往在“跟着感觉走”的过程中丢失了个性,失去了自我。

在一次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交流会上,参会人员都是教学成绩排名靠前的老师。其中一位老师说,以前他上课时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尤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题目开放,答案多样,课堂气氛因此非常热烈。但是,期末统一抽考时,班级的平均分比人家少了好些分数。由于没有拿到第一,学校领导让他反思。从那以后,他改变了策略,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在教学中告诫学生“老师怎么说的、书上怎么写的,就怎么去记”,不久,效果立竿见影。

听了这样的介绍,人们心里不免会生出一丝悲哀。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允许有多种答案,要让课堂真正成为平等对话的场所。这样,学生才能可持续发展。然而,我们的老师,屈从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将这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东西丢掉了,去做名义上是为学生、实质上是为自己的事情。试想,一个教师有了正确的想法却不能去实施,有了正确的做法却不能去坚持,这样的教师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辉煌的成绩来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认,在当今的社会,要想安安稳稳干好一项工作,不顺应“潮流”,肯定是不行的。但是,仅仅顺应“潮流”,终究难成大器。要想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因此,凡是有志于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教师的人,不妨向米开朗琪罗学习,既有过硬的技术,又有坚持己见的技巧——以间接的方式证明自己想法的正确,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别人的支持,而不是“跟着感觉走”,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

3.在多维关系中存在

新课程要求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即在多维关系中自我把握,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

(1)师生关系:尊重、激励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老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教师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再给予鼓励:“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2)教学关系:帮助、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在于: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和趋向。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明辨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3)与自我的关系:不断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4)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同伴互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联系,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需要教师相互合作、相互配合、齐心合力地培养学生。所以,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教师适应:走向研究的教学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几点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并特别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而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创新的学生。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所以,教师搞研究要从身边的问题入手,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机会;教育研究除了经验,要有理论做基础,个案研究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同时,还应倡导由教师、研究人员、行政人员组成三结合的研究队伍。

(1)做研究型教师,适应教育改革和创新

只有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这不仅因为在学校环境中学生所受的最重要影响来自教师,更主要的是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有什么确定不变的固定程序。教师的创新不是建立在盲目实践的基础上,教育作为育人活动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教育的失误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教师的创新是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反映,教育研究能力是一种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能力,教育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创新。

有的教师说,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忙,没时间搞研究,将教育研究看做软任务。实际上,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每一点认识,教育实践水平的每一次提高都往往先来自教育研究,所有优秀的教育教学过程总是和教育研究交织在一起。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学习新的理论,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点,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帮助我们科学地总结自己和其他优秀教师的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从而克服经验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教师自己的水平也会得到不断提高。

(2)“培训-研究”模式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目的的,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有的地区或学校为了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每学期都进行论文评选,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没有研究的实践过程,论文从何而来?东拼西凑的组合文章,失去了论文的灵魂——独到与创新。所以为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现实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这给教师的“培训-研究”模式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

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差异,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在接受培训中去探索、去研究。

强调教师培训及教师的反思性实践,但如果教师在培训中只是听听讲座或参与一些教育教学活动,而没有将培训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特别是不能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用在培训中学到的理论做指导进行深入研究,将教、训、研结合起来,这种培训对教师也是作用不大的。

一些教师或学校也在实施培训与研究,但不重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价值,而只是盲目去攀比大课题,追求课题的级别和档次,将培训与研究变成两张皮。诚然,参加一些大课题的研究对一些学校也是需要的,特别是在一些合作的大课题中,有专家指导,有来自更多的同行交流,也会受益匪浅。但为了有效地发现问题,教师应该主动审视自己的教育过程,与同行相互切磋。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题做适当调整,而不要故步自封,一成不变。

(3)教育案例研究

教师的教育研究应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研究,也决定了教师在研究中要采用多种方法,各种方法优化组合,相互印证。针对教师研究工作的特点,我们倡导进行基于案例研究。此种研究可以对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可靠的材料。

教育的对象往往是活生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学生的进步又和多种因素有关,使教育具有多变量的特点。教育过程,要以取得的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就是凭自己的经验、经历过的事例来工作的。这些经验、事例就构成了一个个的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研究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教师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

课堂教学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变革,以一节课作为一个研究的个案,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对教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会有很大的帮助。个案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看得见摸得着,贴近教师的实际工作,也有助于教师通过个案将教育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个案研究中要求个案必须真实,且个案代表某类事件或事物,具有典型性。教育案例研究是通过一个个体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及对他们所处环境条件的了解,通过分析归纳找到能概括这个个体的特征及原因。同时,鉴于案例研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概括,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讨论,进行思想的碰撞,从而加深对个案的认识和理论观点的阐发。最后再寻找形成个体特征的原因,并提出教育的建议。

当然,教育案例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只是提供一个例证,有特殊性,不能够代表更多的教育时空,给人的启迪作用是有限的。

案例:《分数的加减运算》一节的教学与感悟

上课铃声响了。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两组练习题:一组是同分母相加减,是上一节课已经学过的内容;另一组是异分母相加减,属于即将学习的内容。

学生进行5分钟限时计算,教师为学生计时间。

几十名学生各自忙开了。当遇到异分母相加减这一还没有学的内容时,学生便嚷开了:“老师,第二组题出错了,算不出来。”“不是错题,是没有教的知识,现在还不能计算”。一些学生开始翻书,一些学生试图请教老师或周围的同学。

这时,教师说:“刚才有同学说是‘错题’,怎么会有出错题目的情况呢?”一下子,学生的眼睛都盯住了教师。教师立即把这一道题作为例题,边计算边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思考条件和结果,进行由此及彼的推导分析,得出了正确的答案,讲解异分母相加减的规律。例题计算完毕,即要求学生阅读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新内容,把课文后的练习题全部做完,并自我检查或同学对照检查答案,对照黑板上刚才例题的计算步骤,进行归纳比较,抽象出异分母相加减的运算法则,形成理解和识记。

【感悟有三】:

一是教师根据学生急于探求新知的心理,故意在课前练习中设置了新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一种成功的铺垫。二是遵循“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法则,在新内容开始之前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巩固。三是教学活动的应用,要求学生“限时计算”,教师计时,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