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夏地理志
19254300000037

第37章 附录(1)

北宋沿边军城考

宋与西夏长期兵戎相见,为便利军事,在沿边地区不设州县,而设置军,其级别大多与下州同,其长官称知军。宋在西夏沿边先后设置的有晋宁军、绥德军、保安军、清远军、镇戎军、怀德军、德顺军、震武军。这些前沿之军,在北宋末年先后被金攻占,其中多数曾为西夏境土,故考证列载于后。积石军、临洮军系为防御吐蕃而设,故略去不列。

晋宁军陕西佳县城关

原属西夏银州葭芦寨。东为绝壁临黄河,西有葭芦川(佳龙河)环绕,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雍熙二年(985年)二月乙未,李继迁率众攻麟州,暗派人送信给宋都巡检使曹光实,诈言降宋,约期会于葭芦川。曹光实信不疑,率百骑如期至。李继迁伏兵齐出,杀曹光实,取葭芦寨,并趁势取银州。宋于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攻取并重筑葭芦寨,与吴堡寨同隶河东路石州(治今山西离石,与西夏石州有别)。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宋将葭芦等四寨赐给西夏交换永乐城之战被俘人员。绍圣四年(1097年),宋再度收复。元符二年(1099年)置晋宁军,治葭芦寨,上隶河东路,辖定胡(大观三年由石州划入)、临泉(元符二年由石州划入)二县。辖境约当今陕西佳县、吴堡及山西军渡、临县。其知军兼领岚石路沿边安抚使,兼岚(山西宜芳)、石(山西离石)、隰(山西隰县)三州都巡检使。《续资治通鉴》卷十二雍熙二年二月:乙未,夏州李继迁诱杀都巡检使曹光实于葭芦川。继迁自地斤泽之败,转徙无常,西人多归之,渐以强大,于是率众攻麟州,使人绐光实,期日会于葭芦川納降。光实信之,且欲擅其功,不与人谋,至期,从百骑赴之。继迁所设伏兵尽起,光实被害,遂袭据银州。《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继迁……遂与弟继冲……等起夏州,乃诈降,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遂袭银州据之,时雍熙二年二月也。《宋史·夏国下》卷四八六:[元丰四年]九月,[种]谔围米脂,夏人来救,战于无定川,大破之,斩首五千级。十月,遂克米脂……宋自熙宁用兵以来,凡得葭芦、吴保[堡]……六堡……《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晋宁军,本西界葭芦寨。元丰五年收复,六月,并吴堡寨并隶石州。元祐四年,以葭芦寨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元符二年,以葭芦寨为晋宁军,割石州之临泉隶焉。知州领岚石路沿边安抚使,兼岚、石、隰州都巡检使……领县二:定胡,中。旧领定胡、天浑津、吴堡三寨……临泉。中下。旧领尅胡、葭芦二寨。《宋史·夏国下》卷四八六:[元丰]八年三月,神宗崩……夏人攻葭芦,供奉王英战死……[元祐]四年二月,始遣使谢封册。六月,稍归永乐所获人,遂以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与之,而划界未定。《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元符二年,八月,甲午,建葭芦寨为晋宁军。

绥德军陕西绥德城关

秦属上郡地。北魏神龟元年(518年)于此置上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于郡内析置绥州。隋改上州、雕阴郡,在今州理南50里。唐武德三年(620年)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总管府,贞观二年(628年)移州治于现址。宋初为党项拓跋氏割据之地。淳化五年(994年)正月,李继迁将党项族徙之于平夏(内蒙古乌审召旗与陕西靖边、横山交界地带)。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入朝,献银、夏、绥、宥四州。太平兴国八年,以高文岯为知州,因无力抗御李继迁攻势,徙民于石州(宋石州在今山西离石),毁城弃之于西夏。咸平初,有奏议请城绥州,遣工部侍郎钱若水驰往规度。若水上言:“今若城之,须广屯戎兵,倍于往日,芻粮之给,全仰河东。地隔黄河、大小铁碣二山。城下有无定河,缓急用兵,输运艰阻。”即罢其役。景德四年(1007年)李德明向宋称臣,于州城建馆舍曰“承恩”以待宋使。治平四年(1067年)冬,横山党项部族首领嵬名山降宋,宋青涧知县种谔趁机取其地,并筑绥州城。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赵禼上奏朝廷,改绥州为绥德城,上隶延州。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十九日,采纳陕西转运副使范纯粹建议,以延州米脂、义合、浮图、怀宁、顺安、绥平六城寨隶绥德城。元祐四年(1089年),宋夏议定边界划分原则:去绥德城北二十里内为宋之熟地;再十里为双方隔离带草地,均不得耕作;草地之北即夏之疆土。元符二年(1099年),改置绥德军,辖暖泉、米脂、开光、义合、怀宁、克戎、临夏、绥平等寨及青涧城、永宁关、顺安寨。《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淳化]五年正月,继迁徙绥州民于平夏……[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冬,种谔取绥州,因发兵夜掩嵬名山帐,胁降之。《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绥州……太平兴国中李继迁叛,河右俶扰,以高文岯知州事。继迁攻击不已,因徙文岯洎居民于石州,废毁其城。《宋史·种世衡传》卷三三五: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史李文喜受而许降……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遂城绥州。《宋会要辑稿》方域五之四十一:绥德军,治平四年收复,废为绥德城。元符二年以绥德城为绥德军。熙宁七年正月十九日陕西转运副使范纯粹言:绥德城当夏贼之冲,乞立军额,以米脂、义合、浮图、怀宁、顺安、绥平六城咸隶焉。《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绥德军。唐绥州。熙宁二年,收复废为城,隶延州,在州东北三十里,元丰七年,以延州米脂、义合、浮图、怀宁、顺安、绥平六城寨隶绥德城。元符二年,改为军,并将暖泉、米脂、开光、义合、怀宁、克戎、临夏、绥平寨、青涧城、永宁关、白草顺安寨并隶军。《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元符二年,十一月,丁亥,诏以绥德城为绥德军。【按:①据《宋史·夏国上》载,淳化五年正月,李继迁徙绥州民于平夏,其部将高文岯因部下不愿反叛,击败李继迁。于是,才有《武经总要》的记载:太平兴国间,北宋朝廷以高文岯知绥州。继迁攻击不已,因徙文岯和居民于石州,废毁绥州城。②《宋会要辑稿》所载熙宁七年正月十九日陕西转运副使范纯粹建言以延州六城改隶绥德城建之事,与其他史籍对照,“熙宁七年”有误,应为“元丰七年”。“乞立军额”之事,朝廷未准。③《宋史·地理志》说绥德城在延州东北30里,亦明显有误,应是330里。】

保安军陕西志丹县城关(保安镇)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夏四月,己亥,以延州永安镇置保安军,级别同下州,属永兴军路延安府。辖德靖、顺宁二寨及金汤城、威德军、园林堡,约当今陕西志丹县中部和北部,与西夏之宥州、夏州对垒。景德四年(1007年),西夏主李德明于此置榷场与宋贸易。西夏输出驼、马、牛、羊、玉石、甘草、密蜡、麝剂……输入丝绸、瓷器、漆器、香药、姜桂。《西夏地形图》标有“国信驿路”一条,走向是:由保安军(陕西志丹县)向北,经万全寨,奈王井、白池、人头、苦井、古雨、分山口,再由吕渡过黄河,经永州(宁夏永宁县)抵西夏都城兴庆府(银川市);向南,经延州至宋都汴京(开封)。因经万全寨之北,要穿越秦长城,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边防》称其为“长城岭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太平兴国二年:夏四月,己亥,以延州永安镇置保安军。《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保安军:同下州。崇宁户二千四十二,口六千九百三十一。贡毛段、苁蓉。寨二:德靖……《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长城岭路,自[保安]军北归娘族六十里过长城岭,北至秦[一作奈]王井驿入平夏,经柳泊岭并铁巾、白池、人头堡、苦井、三分山、谷口、河北九驿,至故灵州怀远镇七百里。此路自军北至秦王井在山谷口,行险峡,自秦王井地势渐宽平,经沙碛少水泉,可掘沙为井……保安军至贼界三十里。此路可行师。《宋史·食货下》4563页:西夏自景德四年,于保安军置榷场,以缯帛、罗绮易驼马、牛羊、玉、氈毯、甘草;以香药、瓷漆器、薑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羱羚角、硇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及元昊反,诏陕西、河东绝其互市,废保安军榷场……久之,元昊请臣,数遣使求复互市。庆历六年,复为置场于保安、镇戎二军。继言驱马羊至,无放牧之地,为徙保安军榷场于顺宁寨,既而蕃商无至者。《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934页:保安军故城[保安镇·北宋·县文物保护单位]城址平面略呈橢圆形,南北径约1000米,东西径约800米。夯筑城墙,残高3~15米,基宽15米,顶宽4米……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筑保安军城于此。【按:《宋史·地理志》无时间记载。】

定边军陕西吴旗铁边镇

原为宋庆州地界,至道间入西夏。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于此置安州。元符二年(1099年),宋攻取筑城,赐名定边城,后置定边军。辖定边一县,政和六年置,倚廓。《宋史·地理志》定边军:元符二年,环庆路进筑定边城,后改为军。东至九阳寨三十五里,西至绥远寨二十里,南至横山寨三十里,北至通化堡二十里。县一:定边。政和六年,陕西、河东路宣抚使童贯奏:环庆路已进筑勒皈台等处新寨……乞依姚古所请,于定边军置倚廓一县,诏赐今名。《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六:元符二年春,正月,丙申,筑环庆路定边城。《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庆原路:皇统六年以德威城、西安州、定边军等沿边地赐夏国,从所请也。参见第二章第二节安州。

清远军宁夏盐池县西南宁甘省界附近

原为清远镇,北宋初属灵州温池县。淳化五年(994年)八月,北宋朝议修筑唐代的威州城。此城在今同心县下马关镇北红城水村有遗址可考。唐咸亨三年(672年),据有青海全境的吐谷浑被吐蕃击败,其王诺曷钵以亲信数千帐内徙,朝廷择灵州鸣沙县地予以安置,并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欲其安且乐也。至德(756~757年)后没于吐蕃,大中三年(849年)收复,更名威州。后再度被吐蕃攻陷毁其城。在朝议中,有大臣建议修复这座古城,以作防御西夏的军事要塞。朝议不决,遣内侍冯从顺征询陕西转运使郑文宝的意见。郑多次沿灵州道部送军粮,因而熟知边情。他认为:古威州虽有良木薪秸之利,但于军事作用不大。不如在灵州道上另筑新城,以“扼塞门之要”。朝廷予以采纳,决定修筑清远军城,置军驻防,级别与下州同,并派郑文宝办理筑城事宜。清远在积石岭上,地处七百里旱海之中,去灵州、环州皆三四百里,素无水泉。郑文宝发民负水数百里外,夯土筑城,屯兵数千人。又力图改变生态环境,募民种以榆槐杂树,凡送来猫、狗、鸦、鸟者,均高价付酬。但其地盐碱度高,又缺水,树皆立枯,鸦鸟逃亡。而城不能守,咸平四年(1001年)被西夏攻占,以其地属韦州。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记载,清远军在灵州大路上,其西5里即甜水堡。故清远军城应在今甘肃环县甜水堡东,居宁甘省界南侧。《宋史·郑文宝传》卷二七七:朝廷议城古威州,遣内侍冯从顺访于文宝,文宝言:“威州在清远军西北八十里,乐山之西……城之便。然环州至伯鱼,伯鱼抵青冈,青冈拒清远皆两舍,而清远当群山之口,扼塞门之要,刍车野宿,行旅顿绝……请先建伯鱼、青冈、清远三城……”清远据积石岭,在旱海,去灵、环皆三四百里,素无水泉。文宝发民负水数百里外,留屯数千人。又募民以榆槐杂树及猫、狗、鸦、鸟至者,厚给其直。地舄卤,树皆立枯。西民甚苦其役,而城之不能守……《宋史·田绍斌传》卷二八○:淳化中,……会郑文宝议城席鸡城寨为清远军,绍斌与文宝领其役。城毕,以文宝之请,命为知军事。《宋史·太宗纪》卷五:[淳化五年八月戊戌,]置清远军。《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清远军,东南七十里至环州美泥寨;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又七十里至圣泉,七十里至定边镇,又五十里至灵州;西,甜水堡五里。【按:①《宋史·田绍斌传》载,清远军旧名席鸡城寨,但他书无此说,姑作存疑。②清远军故址,按“西北五十里至浦洛河”考证,似应在盐池萌城乡北。但从郑文宝的话看,清远军距甜水谷很近。宋庆历间范仲淹曾筑甜水堡,即今甘肃环县之甜水堡。《武经总要》说清远军之西5里即甜水堡。据此,清远军应在甜水堡东5里,即今宁甘省界附近。】

镇戎军治今固原市原州区城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