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于此置安定郡、高平县。北魏改原州,唐末五代为吐蕃占领,城毁。宋初收复称“故原州”,置兵戍守。至道二年(996年)宋将白守荣等护送40万石军粮经环州入灵州,在浦洛河被西夏劫取。次年春,灵、环十州都部署李继隆奏请:改由古原州蔚茹水路运粮至灵州,并筑城以保护运道。宋太宗诏准。李继隆率师进壁,由如京使胡守澄筑城,名镇戎军,级别同下州,上隶陕西秦凤路。咸平四年(1001年)弃而不守,当地吐蕃、党项族纷归附李继迁,西夏势力南过故原州120里,距渭州(甘肃平凉)安国镇仅一二十里。两三年后,李继和奏请展筑,面积扩大“数倍”,恢复镇戎军。庆历元年(1041年)十月改隶泾原路,元丰后复属秦凤路。原辖今海原、西吉县东部,同心县南部,彭阳县、固原市原州区大部。有户口4160户,人口约17000人(按每户平均4.1人估算)。大观二年(1108年)以其北部析置怀德军后,领城一、寨七、城二,辖境缩小,南界为今原州区开城镇,东至彭阳县界,西迄张易镇,北接杨郎乡。崇宁年间(1102~1106年)户口1961户、8057人。建炎四年(1130年)陷于金,仍置镇戎军,属熙秦路。天会九年(宋绍兴元年,1131年),金以其地赐刘豫之“齐国”。天会十五年废“齐国”,仍为金之镇戎军。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军一度收复,次年复失。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置镇戎州,仍隶熙秦路,二十七年(1187年)改属凤翔路。金兴定三年(1219年)六月十八日巳时,地震毁城。兴定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差军卒、民夫二万余人兴工修筑,五月十五工毕。辖东山、三川二县,彭阳、乾兴、开远三堡,天圣、飞泉、熙宁、灵平、通峡、汤羌、九羊、张义等八寨,辖境约当今固原市原州区大部及彭阳县北部、西吉和海原县东部地区。《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镇戎军,同下州,本原州平高县之地。至道三年,建为军。崇宁户一千九百六十一,口八千五十七。贡白毡。城一:彭阳。寨七:东山、乾兴、天圣、三川、高平、定川、熙宁。堡二:开远、张义。《宋史·真宗纪》卷六:[至道三年,夏,四月,]癸丑,置镇戎军。《元丰九域志》卷三:同下州镇戎军,至道元年以原州故平高县地置军。地理:东京二千四十里;东至本军界八十五里,自界首至原州九十五里;西至会州三百三十五里;南至本军界三十里,自界首至秦州四百三十里;北至灵州五百三十五里;东南至本军界五十里,自界首至渭州九十里;西南至本军界五十里,自界首至德顺军四十里;东北至本军界八十里,自界首至庆州三百四十里,西北至灵州四百二十五里。户:主,一千四百六十四;客,二千六百九十六。《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镇戎军,故原州城也……本朝咸平初诏曹玮修筑建军,自陇山而东,缘古长城开峻壕堑。初李继隆请城镇戎,朝廷询其事,弟继和奏曰:“平凉旧地,山川险阻,旁扼夷落,为中华襟带。”乃城之。故迄今为便。《宋史·李继隆传》卷二五七:[至道三年春,]先是,受诏送军粮赴灵州,必由旱海路,自冬至春,而刍粟始集。继隆请由古原州蔚茹河路便。众议不一。继隆固执论其事,太宗许焉。遂率师以进,壁古原州,令如京使胡守澄城之,是为镇戎军。《宋史·李继和传》卷二五七:初,继隆之请城镇戎军也……太宗乃许焉。后复不守。咸平中,继和又以为言,乃命版筑,以继和知其军……城毕,加领平州刺史……继和上言:“镇戎军……自建军已来,克张边备,方于至道中所茸,今已数倍……咸平二年弃镇戎后,继迁径来侵掠军界蕃族,南至渭州安国镇北一二十里,西至南市界三百余里……”《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五:至道三年,分天下为十五路,天圣析为十八,元丰又析为二十三:……曰永兴,曰秦凤。《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陕西路,庆历元年,分陕西沿边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后分……凤翔府、秦、阶、陇、风、成、泾、原、渭、熙、河、洮、岷州、镇戎、德顺、通远军为秦凤等路,……仍以永兴、鄜延、环庆、秦凤、泾原、熙河分六路,各置经略安抚司。《金史·地理志》卷二十六:京兆府路,宋为永兴军路。皇统二年省并陕西六路为四,曰京兆、曰庆原、曰熙秦、曰鄜延……凤翔路,宋秦凤路,治秦州……刺郡二……镇戎州,下,刺史。本镇戎军,大定二十二年为州,二十七年来属。户一万四百四十七。县二、堡三、寨八……《金史·太宗纪》卷三:[天会八年十一月丁未,]渭州降。败宋刘倪军于瓦亭。戊申,原州降。宋泾原路统制张中孚、知镇戎军李彦琦以众降。《金史·太宗纪》卷三:[天会九年十一月己未,]以陕西地赐齐。《宋史·高宗纪》卷三十二:[绍兴三十二年二月丙寅,]姚仲遣副将赵铨攻下镇戎军。《续资治通鉴》卷一三六:[绍兴三十二年二月丙寅,]兴元都统制姚仲,遣副将赵诠、王宁引兵攻镇戎军……敌势不支,主簿赵士持,自言本皇族,与同知任诱先开门出降,获其知军振戈将军韩钰……宣抚司以[秦]弼知镇戎军。《续资治通鉴》卷一三八:[隆兴元年正月壬子,]吴璘奉班师之诏……弃德顺还河池。金人乘其后……于是秦凤,熙河、永兴三路新复十三州、三军皆复为金取。《金史·单徒合喜传》卷八十七:宋张安抚守德顺,亦弃城遁。胡速鲁改邀击之……于是,临洮、巩、秦……镇戎、德顺……等州府一十六,尽复之。陕西平。《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4期《宁夏固原出土金代砖刻》:[金代砖刻]“上刻大金兴定三年六月十八日巳时地动,将镇戎城屋宇摧坍,兴定四年四月二十一日差军民夫二万余人兴工修筑,五月十五工毕。”宁夏固原博物馆馆藏明代石碑(1986年固原东岳山鲁班庙出土)所刻《金兴定三年地震碑记》:维大金兴定三年己卯六月十八巳时,地动自西北而来,将镇戎城壁屋宇尽皆摧塌,黎民失散。至兴定四年四月廿一日兴工,差军民夫二万余人再行修筑,至五月十五工毕。复旧有总领都提控军马使、镇戎州太守监修……庚辰岁五月十五日勒石壁左。至大明嘉靖十年十一月朔日,信士蒲璋恐岁久磨灭,以石易砖,重拜,勒于壁右。【按:①关于镇戎军的设置时间,有三种说法:一,各种明、清地方志书皆说系“咸平初曹玮筑”,此说沿出于《武经总要》;二,《元丰九域志》作“至道元年以原州故高平县地置”,《宋会要辑稿》亦如是说;三,《宋史·真宗纪》及《宋史·地理志》《宋史·李处耘附李继隆传》记作“至道三年”。今考:镇戎军的设置,因灵州粮运而起。至道二年春,洛苑使白守荣等护送40万石军粮往灵州,系取“灵州道”,即《李继隆传》所言“旱海路”,行至浦洛河(今盐池县惠安堡附近)被劫。当年九月,李继隆偕谏议大夫张鉴奉诏至边规度往灵州运粮之事。返回后,李继隆奏“请由古原州蔚茹河(今清水河)路便”。由于“众议不一”,朝廷又派人征询李继和的意见。李继和称是。次年(即至道三年)四月,朝廷命胡守澄在古原州筑城,以保护新的粮运路线,于是置镇戎军。“咸平初”“至道元年”两说皆与上述历史事实相悖。因此,应肯定在“至道三年四月”。②关于镇戎军的隶属问题:《宋史·地理志》归于秦凤路管属。而该《志》在前言中已有说明:系按元丰年间所划二十四路编“为地理志”。因此,镇戎军、德顺军及其辖地在庆历元年之前属秦凤路,庆历元年十月改属泾原路,到元丰年间复属秦凤路。③镇戎军的辖境,其东部、西部、南部均可按《元丰九域志》描述。大观二年(1108年),将其北部析置怀德军,辖境缩小。④关于金攻占镇戎军后的建置变化问题。绍兴三十二年姚仲遣将攻镇戎军,俘获金镇戎军知军韩钰,由此可知,金攻占其地后,仍置镇戎军,至大定二十二年改置州。金天会九年“以陕西地赐齐”,此处“陕西”亦包括镇戎军。据《金史·庞迪传》卷九十一载,齐国建,张中孚举庞德权知怀德军,后又改知镇戎军。金废伪齐在天会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也就是说,镇戎军、怀德军属伪齐的时间仅6年。金再度攻占镇戎军,是在吴璘奉命撤出德顺军的同时,即隆兴元年(金大定三年)正月壬子。】
怀德军治平夏城(今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黄铎堡古城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