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夏地理志
19254300000006

第6章 行政建置(1)

从唐末拓跋思恭任夏州节度使到李继捧入京归顺宋朝,李氏夏州割据政权一直以银、夏、绥、宥四州为根本。公元1001年至次年,李继迁率兵攻克灵州及其属县。宋初的灵州辖有整个宁夏平原,山河险固,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农业发达,自秦汉以来即有灌溉之利,可以做到旱涝保收;物产丰富,盛产稻麦黍菽,牛羊蔽野,自南北朝就有“塞北江南”的美誉。故西夏立国前,先以灵州为西平府,作为临时军事、政治中心。后来李德明又筑城兴州,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1038年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大夏国,以兴庆府(银川市)为都城。此后,宁夏平原便成为西夏的京畿。西夏行政建置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京都及特别重要的都会还设府。史籍对州级建置记载较多,而对郡、县极少记述。

第一节建置制度

西夏行政建置仿宋制,设州、郡、县。另在特别重要之地设府,其级别在州之上。

一、府

西夏先后设置过4个府,即都城兴州兴庆府(后更名中兴府)、灵州西平府、凉州西凉府、甘州宣化府。西夏职官分五等,府列次等司,比州的等次高。天盛年间又曾在灵州仿唐制设大都督府,当时任得敬专权,竭力经营灵州以扩充势力。夏仁宗仁孝甚至“分西南路及灵州罗庞岭地与得敬自为国”。这当是破例给他的一种特殊待遇,其他时期未曾有过。

二、州

西夏从1038年立国到1227年灭亡,前后共设置或管辖过35个州。建国初期有兴、灵、定、怀、静、顺、韦、威、安、【按:西夏设置安州之事,除《武经总要》卷十八环州条有明确记载外,《宋史·夏国上》在叙述西夏立国前的兵力部署中也有记载:“置十二监军司……河南洪州、白豹、安、盐州、罗落、天都山、惟精山等五万人。”因一般古籍未将“安、盐州”断开,读者容易误作“安盐州”为一个州名。西夏肯定没有“安盐州”,所以应是安州和盐州两个州。从叙述时间看,1036年就已设安州。后被宋攻占建为定边军。1128年西夏收复后是否恢复安州,史籍缺载。】盐、夏、银、绥、宥、洪、龙、石、丰、胜、会、兰、凉、甘、肃、瓜、沙共26州。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先失胜州于辽,【按:《金史·地理志》记载:辽于重熙十二年(1043年)伐西夏置金肃州,又建河清军。此一州一军全系胜州辖地,故此时西夏已失胜州。】拱化五年(宋治平四年,1067年)失绥州于宋,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失兰州,永安二年(宋元符二年,1099年)失安州、会州,贞观四年(1104年)失龙州,五年又失银州(后又归复),但增设了永州、雄州,故中期仅辖22个州。元德后金攻取宋之陕西五路,西夏趁机于元德七年(金天会四年,1126年)取西安州,次年取会州(即《金史》所称“古会州”),【按:《金史·地理志》坊州条及《金史·宗翰传》载,天会五年(1127年),金割地与西夏分划陕西疆界:自麟府路洛阳沟拒黄河西岸,再经鄜延路米脂谷、环庆路威边寨、泾原路萧关、“古会州”至会州以南之黄河。又据《金史·西夏传》及《郭虾蟆传》《宣宗本纪》,西夏到1220年才攻取金国的会州,1223年金又收复,而《西夏天盛律令》又明确记载,当时(1149~1168年)西夏的建置有会州。将上述史料综合分析定出结论:金天会五年割地赐夏之后,金国、夏国分别置有会州:西夏会州即《金史》所称“古会州”,在今甘肃靖远县;金之新会州治会川城,在今甘肃会宁县郭城乡境。参见本节会州条。】正德二年(1128年)取定边军,大德二年(1136年)取西宁州、乐州,次年又得廓州、积石州。人庆三年(1146年)“分割楚夏封疆”重新划界,又划进了龙州,加上新设的中府州、府夷州,【按:中府州、府夷州惟《西夏天盛律令》有记载。】所辖之州增至30个。《西夏地形图》所标“南威州”系威州之别称。总揽前后期,西夏共设置过35州,其中可考之州计33个:兴、定、怀、永、顺、静、宁、威、韦、雄、安、盐、西安、会、兰、凉、甘、肃、瓜、沙、西宁、乐、廓、积石、夏、宥、洪、龙、石、银、绥、丰、胜;难以考证具体方位的州2个:中府州、府夷州。

三、郡县

州之下设郡县。由于西夏有10多个州“皆堡镇号州”,州的辖地小到只有数百平方公里(如怀州、永州),所以这些州不可能辖若干郡县,最多是州县同治(如定州定远县)。还有一些州,由于析置出新的州,辖境变得很小,也不可能辖若干郡县。如都城所在地兴州,东面距黄河仅14公里,中间却增置有怀州;向南20公里,又析置一永州;西南35公里,又将原灵武镇升为顺州;北面39公里,又置有定州。所以兴州虽是都城,也仅辖南北二县(此据《西夏天盛律令》,但可考者仅怀远一县)。其他历代沿袭下来的州,辖境一般都较大,如河西诸州,河湟各州,河套的丰州,都应当有若干属县,但苦于留存史籍太少,到底有多少属县,很难考证。记录郡县比较多的史籍当数《西夏天盛律令》,但也仅列郡名5个,其中灵州辖有两郡(灵武郡、鸣沙郡),其他还有镇夷郡、五原郡、敦煌郡;共列县名10个,估计与实际数相去甚远。所列县名中有的是州县同治,如五原县(丰州治)、定远县(定州治)、怀远县(兴州治)、临河县(怀州治)、保静县(静州治);有的尚无法考证在何处,如华阳县、治源县、富清县、河西县、招远县、真武县。

第二节京都

1020年,李德明在灵州怀远镇筑城,取名兴州,并以其为政治、军事、经济中心。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府(后改中兴府),治兴州,即今银川市兴庆区老城。兴庆府位居宁夏平原中部,西有贺兰山为天然屏障,东有黄河天堑之固。其间为宽百余里、长300余里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自秦汉大规模经济开发以来,有引黄自流灌溉之利,史称“牛羊衔尾,谷稼殷实”。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西夏以此为根基,与强大的宋、辽(后为金)鼎立200余载。

一、历史沿革

秦属北地郡,两汉属北地郡灵洲(一作“州”)县。东汉末为羌族居地,其后(具体时间不详,疑在西晋)筑有饮汗城,东枕黄河,在今银川市兴庆区东郊掌政乡东。407年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建大夏国,在饮汗城建皇家园林,名丽子园。北魏始置怀远县,在此筑县城,西魏废。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移民两万户于此,立郡、县,仍名怀远。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存县隶灵州。唐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城为黄河水汛损,次年于故城西15里即今银川市兴庆区老城更筑县城。五代废县为怀远城。宋初复置怀远县,仍隶灵州。开宝年间撤县为怀远镇,管蕃部六:罗悉甫族巡检使八竾一族,罗悉甫族副巡检使浪崖一族,小父儿族巡检竾逋一族,小父儿巡检使崖埋一族,小父儿巡检使移逋一族,小父儿巡检使悉竾一族。置巡检使六员,均以本族酋长主其事。另有汉户主客223户(《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宋咸平四年(1001年)九月入西夏。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城之以居,升兴州。西夏显道二年(1033年)升兴庆府。天授礼法延祚元年(1038年),嵬名元昊建大夏国,都此,并设十六司以总庶务,史称西夏。惠宗嵬名秉常执政时(1067~1086年)改称中兴府,为次等司,辖南北二县(可考者仅怀远一县)。1227年,元大军攻陷中兴府,西夏遂亡。《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灵武郡……皇朝为朔方军节度。元[原]领县六。今一,回乐。五县废:怀远……。今领镇七管蕃户。废怀远县,……[州]北一百二十五里。三乡……。怀远镇,管蕃部六……《宋史·夏国上》卷四八五:[咸平]四年……来攻破定州、怀远县……明年(乾兴二年),德明城怀远镇为兴州以居。《西夏纪》卷六:[明道二年五月]升兴州为兴庆府。《西夏书事》卷十一:[夏桓宗天庆十二年]以蒙古兵退,修复被兵诸城堡,大赦境内,改兴庆府为中兴府。198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西夏史论文集》所收《西夏陵区一○八号墓发掘简报》:汉文残碑中有:“崇宗践位,虽总览乾[坤],……上即命公城中兴……”【按:《西夏书事》记载天庆十二年(1205年)改兴庆府为中兴府,但据《金史·交聘表》和西夏王陵显陵发掘出的碑铭看,乾顺执政时(1086年)曾派梁国正献王“城中兴”,也就是说,改为中兴府当在1086年之前。次等司的级别,按《西夏天盛律令》记载,属第二等。】

东南取国信驿路至北宋都城汴京1810里,东至怀州15里,东渡黄河至盐州320里,南至灵州120里,西南至凉州930里,北至丰州850里,北至定州70里。

二、地理环境

西夏选择兴庆府为都,是因这里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一是水资源丰富。黄河在城东15公里流过,既不像甘肃、青海段那样湍急,也不像山东、河南那样淤积严重,而且从未发生大的水患,只有河床的局部冲刷摆动。自秦汉以来开渠溉田,唐徕渠临城西而过,汉延渠在城东8公里。二是农业生产发达。这里自汉代以来,即有优良的排灌系统,平原中的数万顷良田,旱涝保收,谷稼殷实。平原周边的草原,水草丰美,羊牛衔尾。粮食及畜产,可以满足政权和都城的需要。三是有山河为固。城东15公里有黄河天堑,城西50余公里有高大的贺兰山为屏。两道天然屏障,难攻易守,捍卫京都。李继迁原以灵州为都。以上三个地理条件,灵州具备前两个。李德明将西夏政权的中心从灵州迁移到兴庆府,是基于这里优越的军事地理环境。

贺兰山在府城西80里,南北绵亘400余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故名。有谷道九条越度此山,《西夏地形图》标有谷名,自北而南为:新山谷、啰保大陷谷、信宿谷、大白羊谷、小白羊谷、六保谷、横涧谷、前石门口、后石门口。在兴庆府西偏南90里、西夏帝陵之南有克夷门(贺兰山三口关之头关),险峰对峙,中通一径,军马易行,为兴庆府西面屏蔽,最为险要,西夏于此置赤木关(《西夏地形图》误标作“木内”),并置贺兰军5万守之,以捍卫京都。山之东麓有多座宫殿、佛寺、佛塔等,皆为西夏立国后所建。今贺兰山东麓、银川市西夏区境内尚存马莲井、大口子、东花园、西花园、沙城子、小滚钟口、青羊溜山等西夏建筑遗址。贺兰县洪广镇金山村又有皇城台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殿台遗址(面积1万平方米)、鹿盘沟遗址。这些遗址,当时都在兴庆府界内,皆不详其名。《元和郡县图志》卷四灵州保静县后附: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有树木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其山与河东望云山形势相接,迤逦向北经灵武县,又西北经保静县西,又北经怀远县西,又北经定远城西,又东北抵河。其抵河之处亦名乞伏伏山。在黄河西,从首至尾,有像月形。南北约长五百余里,真边城之钜防。山之东,河之西,有平田数千顷,可引水溉灌,如尽收地利,足以赡给军储也。《太平寰宇记》卷三十六灵州废弘静县:贺兰山在县西九十三里,山上多有白草,遥望青白如驳马,北人呼驳马为贺兰。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氏族,今贺兰姓者皆以此山名。《嘉靖宁夏新志》卷一山川:贺兰山,在城西六十里,峰峦苍翠,崖壁险削,延亘五百余里,边防倚以为固。上有颓寺百余所并元昊故宫遗址。自来为居人畋猎樵牧之场。乾隆《宁夏府志》卷三:贺兰山,在府城西六十里、番名阿兰鄯山。《北边备对》云:山之草树,远望青碧如驳马,北人谓马之驳者曰贺兰,故名。北拒黄河,南至胜金关,延亘五百余里……

黄河与灌渠黄河在兴庆府东15公里。河水出峡口(青铜峡),经灵州之西北,折向北流,又经静州、永州之东入怀州境,再北经定州东、克危山东,北流入丰州境。古渠皆在峡口(青铜峡水利枢纽大坝)之下引水,自流溉田,岁无旱涝之虞。其中大渠(主干渠)有:唐徕渠,流经中兴府城西不足里;汉延渠,流经府城东8公里。西夏在贺兰山之东又增修干渠一道,长300余里,俗称昊王渠,今已废弃,在银川市西夏区平吉堡农场三队南1公里、贺兰县暖泉农场六队、永宁县李俊镇西邵村等地存有遗址。各干渠迤逦向北,所经之处皆开支渠以溉田圃。

物产地饶五谷,尤宜稻、麦、黍、菽、荞。桃李等果园遍布。盛产马、驼、牛、羊、大黄、枸杞、红花、毡毯、毛褐。贺兰山林木葱郁,西夏设有护林场管护。山麓野马出没,亦为骆驼、牦牛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