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11

第11章 对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几点思考

谢晓辉

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指挥棒”。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多的优秀大学生被吸收到我们的党员队伍中来,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学生党员在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以及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加入到党组织中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明确树立学生党员主体意识,加强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影响力发挥的德育环境,积极强化措施保障,从而进一步实现和发挥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影响力。

一、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发挥具有重大作用

大学生党员影响力是指大学生党员在校期间与其他同学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属于行为科学理论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主要建立在敬佩、信服的基础上,是基于学生党员个人的人格、才华、能力、情感和气质等因素而产生示范作用,是一种自然性影响力,能发挥出强大的影响作用。

(一)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1. 指向作用

大学生党员一旦具有了思想先进、学业上进、正直诚实、生活简朴、服务意识强和身心健康等人格魅力,周围学生将会视他为自己政治上的旗帜,学业上的良友,品行上的典范,情感上的朋友,并能够引导周围学生思想上要求先进,学业上刻苦进取,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毛主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党员作为生活在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言行常常会被其他学生关注和效仿,学生党员身份会对周围学生是非标准的认定和行为的取舍发生深刻地影响。学生党员“言必行,行必果”,表里如一、品德高尚,就能在同学中间树立起良好形象,与之接触的学生会发自内心地产生信服感和敬重感,将其作为衡定自身行为的标准,从而达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的教育效果。

2.吸引作用

大学生党员良好的政治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扎实的知识水平、崇尚文明、宽人律己,赢得了周围同学的信赖和敬佩,从而获得了较高的威信,故而能够将同学吸引在自己周围,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协助辅导员和支部书记完成各项工作。

(二)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方面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攻坚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日益呈现多元化,使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活跃、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反感那些带有强制性的灌输式教育和空泛说教,相反,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党建工作重要力量,因其有良好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周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使他们在产生于自身群体中的榜样的影响、熏陶和引导下,接受党的思想教育,逐渐内化并表现在自己行为上,逐步走上成才道路。

二、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影响学生党员影响力发挥的因素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西方思潮在我国的渗透和传播,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而随之而至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校园的沉渣泛起等。

2.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呆板

在发展前对发展对象进行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参加党校培训、马列主义理论学习小组、党章学习小组等等,但发展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尤其是缺乏政治理论知识、政治修养的教育提高,早晨有些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淡薄,政治观念淡化、政治素质下降、政治敏锐性退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不牢的现象。

3.学生党员自身的素质

(1)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性增强

随着高校党员队伍不断扩大,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其中既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也有功利主义的成分。有的学生认为入党既可以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又可以增加自己在评优和就业竞争中的砝码,可谓一举两得,有的大学生干脆把入党当成日后找工作的敲门砖,入党只是为了捞取个人资本。

(2)示范作用不强

个别学生党员是非观、原则性不强,对有困难同学漠视,对违纪现象不劝阻,甚至有的自己有违纪现象等。学生党员的影响力主要建立在崇敬、信服的基础上,是基于学生党员个人的品格、才能、知识、情感、气质等因素而产生示范作用,如果本身不够先进,示范性和影响力便无从谈起。

(3)其它因素

在一些学生党员中,出现了“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现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再成为其追求标准,一些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思想上麻痹,行动上松散,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甚至出现一些违法违纪现象,损害了党在学生中的形象。

三、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措施

(一)加强校园舆论的宣传力度

在学校的广播、电视中,选择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纪录片等声像资料,在学校内广泛传播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激励学生党员向他们学习,激发非党员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育管理方式的改进

1.健全教育管理制度、重视监督机制

一是健全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工作制度,实行党校、学院党委、学生党支部、党小组等多级教育体系,做到早教育,早发现。二是健全团内推优制度,做到早选苗、选好苗。三是健全党员联系积极分子制度、组织员谈话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和培养人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早培养、早考察、早成熟。四是健全党员发展公示制度和预备党员转正标准,做到严把关,早发展。五是健全党员监督管理机制和党员全程培养制度,实现对党员的再教育再培养,不断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六是健全民主评议制度和党员考核制度,实行自评、互评、党内外群众评议和组织评定相结合,并将考核结果与预备党员转正及评优挂钩,使党员在评议中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设立学生党员示范岗。在宿舍楼、教学楼和食堂门口设立学生党员示范橱窗,把学生党员的照片和基本情况公布,便于广大群众的监督。

2.教育方式现代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时代性和青年性,要注意教育的方向性、教育内容的实效性,要增强学生党员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要在教育内容上明确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强化党员意识。还可以通过党建工作网站设立入党向导、网上党校、党建指南、党建社区、先进性教育、荣辱观教育、党史图片库和经验交流等栏目,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党的基础知识的系统教育;在网上开通学生信箱,为学生答疑解惑,与学生交流思想、进行指导,让现代化教育手段在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3.教育形式多样化

不要仅仅局限于政治学习、开会讨论等呆板的形式中,可以开展一些党建知识竞赛活动,在竞争中赢取思想上的进步;集中观看英雄纪录片,并召开座谈会,畅所欲言。推行预备党员转正答辩制。答辩内容以党的基本政治知识、历史、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重要时事为主。顺利通过答辩的预备党员才能按期转正,否则,转正期将适当延长。通过开展“党员工程”、“党员奉献日”、“送法到社区”、“三下乡”、“与希望小学结对子”等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和市民,弘扬社会公德,体现党员的先进性。

(三)重视基层组织建设

班级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 3 人以上的,应及时成立学生党支部,选好配学生党支部书记。重视对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和作用的发挥,健全组织活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党支部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带动学生班级奋发向上的战斗堡垒。

(四) 锻炼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党员能力提高和发挥力量提供广阔舞台,既要创造条件来强化大学生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实践锻炼,又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大型活动和重大政治活动,加强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的发挥。通过担任社团负责人、学生公寓管委会、伙管会负责人、班级网络管理员、教学信息员等职务,参与学校事务管理,扩大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注重学生党员的能力培养,为学生党员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夯实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实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从而真正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宏.杨桂敏.大力发展大学生党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J].学术交流,2004(3) : 26- 27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 10- 12(01)

[3]郭明飞.浅议新时期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实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34- 35

[4]张红君.高校学生党员影响力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54-56

[5]周生贵.论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