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探索
19528700000024

第24章 浅析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1)

王重云 吕春霞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层次、高质量、多样化的有效教育需求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2000年扩招 36%,2001年扩招 18%,2002年扩招 16.28%,2003年扩招16.14%,2007年高校招生的实际人数达到了567万,是1998年的5倍左右。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阶段迈人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校园内大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在这次高校扩招中,国家重点院校扩招幅度不大,所受到的冲击并不明显,扩招后带来的压力大部分被非重点院校所承担。这些院校由于办学时间短,社会地位低,国家投入少,基础建设和软、硬件建设相对落后,学生人数剧增,生源素质下降,师资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形势,尤其是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这部分学生一方面在就业中受到挫折,带有自卑感、失落感和焦虑等消极情绪,另一方面由于非重点院校在会中的定位和社会反响处于劣势,他们把学校过去的历史视为耻辱,再加上临近毕业,课程安排较少,自由度大,容易发生突发性事故。因此,如何做好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前的管理,已经成为非重点院校保持稳定和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非重点院校毕业生面临的问题

(一)就业形势严峻,面对多重挑战

1、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难度逐渐加大

由于1999年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了44.6%,此后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都以20%左右的幅度递增,2008年将达到559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因而给2008年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由于毕业生总人数连年以两位数增长率递增,市场需求增长率相对缓慢,初次就业率便逐年递减,用人需求仍然向重点大学、高学历集中,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动辄提出必须是加入“211工程”的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使得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2、就业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他们期望高收入、高待遇,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城市下岗工人、进城农民工都在和大学毕业生竞争就业岗位,加上国家政策导向上把大学生定位于普通劳动者,应届大学生的工作报酬已经降到每月1000元~1500元之间,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与大学生的期望收入相差悬殊,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西部、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相当一部分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中存在着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矛盾。

3、受到地域限制,信息闭塞

非重点院校基本上都是省属或地市所属高校,校址多建在中小型城市,远离省会及大中城市,没有名牌效应和区域优势,在教育资源定位和区域定位中不具备与重点大学竞争的优势。同时,所处区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大中型企业较少,特色产品少,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且城市缺乏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少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视。

(二)当前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大量信息显示,大学生失业群体的产生与他们不适应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长期以来,许多非重点院校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导致毕业生专业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适与市场需求脱节,尤其是有些非重点院校为追求眼前利益,盲目开设和扩大“热门”专业,导致许多专业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发现本专业已供过于求,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转为“冷门”专业。突出表现在:一是专业调整步伐太慢,课程设置缺乏市场经济观念,不能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能面向就业市场大胆创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够。二是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未能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得到有效保障,导致培养目标与市场需要的不适应,毕业生不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化,达不到预期效果

有的非重点院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导致许多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供过于求,使毕业生就业增加了困难。有的非重点院校的,造成大学生本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另外,非重点院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不符合需求取向,“产销不对路”,高校的实习课程设置不合理, 内容陈旧, 多为灌输概念和原理,缺少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吸纳和反映最新的科研成果的能力, 这样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 而且随着扩招的继续, 部分高校片面注重学校办学的硬件设施的配置, 忽略了与之对应的软件设施的建设, 空有“大楼”而无“大师”。大学教育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致于培养出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现代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解决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措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也是完善和谐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做好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迫切需要政府的重视、学校的引导、毕业生的配合。只有这样,这项工作才能做好,做实。

(一)非重点院校结合新形势,以学生为本,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非重点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要不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让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内化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务的动力,着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欣赏自己和接纳自我,有敢于竞争不怕失败的决心和勇气。

2、非重点院校要转变办学观念,面向市场,要建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模式。在深入调查了解用人市场需求和变化的基础上,逐步淘汰过时的专业,努力开设社会急需的专业和课程,尽快调整学科结构力度,大力增加选修课程和辅修课程,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对社会各种变化的能力,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突出特色,找准方向,加快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的步伐,让非重点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与地方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3、非重点院校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力度,要从低年级开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选拔经过专门培训的老师开设就业指导课,有针对性地开设职业教育指导,如就业政策咨询、就业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培训服务,及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做到时时有指导,处处有服务。

4、非重点院校要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将牵涉学生利益最多的问题以及相关就业信息挂在网上,以方便学生及时查询,方便学生随时了解就业动态;此外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府、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网络信息共享,用人单位通过网络信息实现视频招聘,也便于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的求职信息,毕业生通过网络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为毕业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5、非重点院校要经常和用人单位联系,一方面可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人才市场急需什么样的人才,这样便于毕业生在校早作准备,有的放矢。同时也可以请往届校友谈谈就业经验,给毕业生学习、求职等作指导,让往届校友也给毕业生提供方方面面的就业信息,多渠道、多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