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6年卷
19695400000018

第18章 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2)

践行“三贴近”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

党的新闻工作说到底是群众工作,必须始终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报纸的知名度取决于报纸的“知民度”;报纸的可读性取决于报纸的贴近性。我们的新闻宣传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读者喜闻乐见,才有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才能深入人心,得到社会的认可,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我们的新闻宣传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多、两少、两远”。“两多”即空洞的说教偏多,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偏多;“两少”即有效信息量偏少,鲜活生动、贴近性强的报道偏少;“两远”即离读者较远、离热点问题较远。可以说,这“两多、两少、两远”已经严重影响了党报的可读性、吸引力和“渗透力”,制约了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

一方面是都市类报纸和网络媒体的挤压和挑战,一方面是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两方面的碰撞必然催发党报的深刻思考,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重塑主流媒体的形象和地位。

党报要让大家喜欢看,当然不能像小报那样,用琐碎的社会新闻吸引读者,更不能用明星绯闻、凶杀色情、恶意炒作来寻找卖点。党中央提出的“三贴近”的要求,可以说抓住了新闻改革的关键。党报要提高引导水平,丰富报道内容,做到“顶天立地、上下满意”,就必须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创新步伐。

其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衡量我们的新闻宣传是否正确、是否得力、是否有效,主要看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爱看不爱看。如果我们花很大力气写的报道、办的报纸很少有人喜欢看,那我们付出的就是“无效劳动”,“生产”的就无异于“次品”或“废品”,其结果只能是发行不断下降、事业逐渐萎缩,“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而,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能力,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把宣传党的意志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努力寻找省委大院和居民小院的结合点、官话和民话的沟通点、党报和民心的契合点,从百姓视角、用群众语言,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反映百姓的愿望和呼声。为此,我们《山西日报》专门成立了“民情热线部”,深入了解并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架起了党报与群众的“连心桥”;出台了“关于深入采访的若干规定”,大力倡导用“三深入”改进作风,用“三贴近”改进文风,努力为读者提供“可读、可信、有用、有益”的新闻信息,收到了良好效果。近两年来,在媒体竞争日益白热化的情况下,《山西日报》的发行量稳步增长,基层的同志反映,这和党报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其二,切实改进“两类”报道。针对报纸上会议报道连篇累牍、领导活动有闻必录的状况,我们按照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对这两类报道不断改进。改进两类报道,并不是说这两类报道不重要,也不是说读者不关心,更不是说可有可无。相反,搞好“两类”报道,是党报的重要职责;拥有这方面的信息,是党报的独特优势;对这两方面的内容,读者也十分关心。毕竟它会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重要会议、重要领导活动,我们不仅要报,而且要报好。这既是党报讲政治、讲大局的体现,也是广大读者了解方针政策的需求。问题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记者搞两类报道,简单机械地照搬文件太多,往往把有价值的重要信息湮没到了冗长的文字之中,没有提炼出“真金”。因此,改进“两类”报道关键是要在会议和领导活动中寻找新闻点,提炼出群众所想、所需的内容和信息,并准确、简练、生动地报道出去。

其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出彩的根本法宝。近年来,我们每年都要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改版,每次改版都着力在“三贴近”上下功夫。力求把更多的版面留给群众,把更丰富的精神食粮献给读者。2005年5月,我们又进行了新一轮改版,我们将2006年确定为“新闻突破年”,力求在全面提升稿件质量上有新突破,在“三贴近”上有新突破。为此,我们设立了“好消息奖”,对短、快、新、活的好消息予以重奖;推出了“今日视点”、“现场采录”、“百姓人生”、“民情热线”等一系列“三贴近”栏目和版面。改版之后,报纸上的新闻短了,信息量大了,“三贴近”报道多了,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其四,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作风,舆论监督是党报必须拿起的武器。党报如果都是表扬稿,就没有信誉度,没有公信力,因为这与群众眼中的社会现象并不相符。当然,党报的监督应当是科学的、依法的、建设性的、有领导监督的。要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抓住党和政府明令禁止、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予以揭露。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既能够向广大人民群众表明我们党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消极腐败现象的决心,又有利于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推动工作。

其五,有效引导热点问题。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党报不能退避三舍,保持沉默。现在是信息社会,信息传播的渠道多种多样,如果党报缄默不语,小报捕风捉影,互联网胡乱炒作,反而会弄得人心不安,主流媒体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下去,党报在群众中的地位和声望也会大打折扣。因而,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我们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应积极介入,深入采访,作出权威、准确、及时、适度的报道,既客观公正地告诉人们事实的真相,又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讲清大局、揭示趋势,这样才能正确引导舆论,抑制谣言的传播空间,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其六,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新闻工作以人为本。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来做,就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办报纸、搞报道也是这样。一篇稿件有无新闻价值,语言文字怎样,群众是否爱看,在于采写这篇稿件的记者的能力和功夫如何;一张报纸有没有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感染力,在于这张报纸的采编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的优劣。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要上新台阶,采编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要上新台阶。近几年,我们以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新闻队伍为目标,加强内部建设,规范各项管理。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和“三项学教活动”中,我们抓政治理论学习、抓新闻宣传纪律,严格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为了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我们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学习培训力度;为了促使采编人员“三深入”,我们作出了“选派年轻记者到基层记者站锻炼,两年一轮换,形成制度”的决定,并修订了《考核办法》,规定好新闻评选向“三贴近”的稿件倾斜,先进个人评选向“三深入”的编辑记者倾斜。同时实施了“退出机制”,对长期不深入采访、连续三个月完不成工作任务的编采人员,退到人力资源中心待岗。同时千方百计地关心职工生活,改善工作条件,调动了大家献身党报事业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既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的热切期望,更是我们媒体自身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党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分析形势,深入研究市场,了解受众需求,查找自身不足,强化竞争意识,不断改革创新,遵循新闻规律,增强发展能力,办出一流报纸,不辱历史使命。

(章勇思:山西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