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促进社会行动指的是社会动员的主体(包括传媒),将传媒作为社会行动策略的一部分,通过议程设置及设定新闻框架,号召、维持、增进人们采取实际的行动参与并支持某一社会事务。2008年发生的CNN“卡夫蒂事件”和“巴黎事件”都是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国际性风险事件。“卡夫蒂事件”指的是2008年4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节目主持人卡夫蒂在转播北京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时,放言指责“中国人是暴民,中国产品是垃圾”。“巴黎事件”指的是2008年4月16日,法国巴黎市长表示,将要求市议会授予达赖“荣誉市民”称号。各种形态的媒体都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并表达了谴责的观点。针对CNN“卡夫蒂事件”,媒体开始还主要是将其作为传媒业内事件探讨,人们的关注点着重在新闻的专业主义价值。如《新闻会客厅》邀请了中央电视台九套的节目主持人杨锐和美国的一名国际关系与媒体研究专家(当时他正在中国进行学术访问)进行访谈。
杨锐在节目中多次表现出对卡夫蒂的不屑,认为其欠缺基本的专业主义素质。杨锐甚至披露,自己原本并不想参加这次的节目访谈,原因是如果参加只会增加该事件的影响力——显然,他的探讨局限在传媒业内的探讨以及一种传播的弃置策略(即当对事件不关注的时候,事件就可能自然销声匿迹了)。而美国的这位专家则强调了西方国家媒体是由多元化节目构成,为了吸引一部分民众,会有相应风格的节目安排。并指出,卡夫蒂所在的节目包括两个部分:前面一部分是比较“平缓”的节目内容,后面一部分则是比较“激进”的节目内容,而卡夫蒂本人也是以“刻薄、尖锐”著称。专家明显是在为卡夫蒂“激进行为”寻找合理性证据(如为了带来收视率)。同时,专家的一个潜台词是,CNN有更多其他的节目,甚至也是或多或少讨论中国(以及中国人)的节目,为什么非要对该事件“纠缠”呢?美国专家深信,那仅仅是作为刺激收视率而使用的一个手段,“偶尔”谈到了中国(以及中国人)而已。
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公开信》也基本上是出于职业道德的谴责。《公开信》指出,“作为中国高等院校从事新闻专业教育的教师,正当我们致力于向学生们讲述尊重人类的文明精神,信守新闻工作的职业道德,报道公众生存环境的真实变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些基本理念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一些西方主流媒体面对中国即将举办奥运会,对中国进行完全不顾事实的歪曲报道,对中国人民进行无视人类基本道德的恶意攻击。我们认为,这些报道已经完全违背了国际新闻界公认的新闻职业工作准则和新闻职业伦理规范。”实际上,卡夫蒂所谓的“五十年”、“暴民”、“垃圾产品”这样的词汇明显含有侮辱性,属于“污名化”话语(至少客观上具有这种效果)。即使承认他所采用的是一个娱乐手段,也必须认识到娱乐本身的意识形态化本质——被用来证明一种话语实践的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修辞化策略。围绕该事件后来的讨论内容,人们从不屑的态度到谴责再到要求道歉,这仍然是道德的主张。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出于主体的特殊性也基本上停留在要求道歉这一要求上。但媒体对国内一家出口美国企业可能起诉CNN及卡夫蒂的报道说明传媒动员发生了变化——从道德的主张走向更实际的权利主张。而后者在西方国家更管用。不久,一名华侨以及中国公民通过媒体提出要提起诉讼,要求赔偿12亿美元(每个中国人1美元)。
5月15日,CNN就该事件向我国使馆提出道歉,认为“冒犯了中国人民”。这场动员比较明显地反映了从舆论动员到行动动员的发展过程。而在法国的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藏独”分子殴打残疾运动员火炬手金晶)以及“巴黎事件”经由媒体广泛报道激发了“抵制家乐福”舆论出现和抵制行动(如北京、武汉、昆明等)。从家乐福表态家乐福称全力支持奥运会,不扮演任何政治角色。4月17日,家乐福的东家路易威登集团在中国发表声明称“一向尊重和支持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统一,并深知社会稳定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再到法国总统萨克齐亲笔致书金晶以及发表“巴黎议会的举动不代表法国”的声明,在很多的报道中,认为抵制家乐福是因为传言家乐福最大的股东——路易威登集团(LV)曾资助“藏独”势力。但这顶多算是开始的一个“原因”而已。之后发生的一些事件,已经转移到“法国”这一符号标签上了,并特别是它拥有2亿多中国客户。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有节制的抵制行动是合适的。依据政治学的压力集团的观点,也是有根据的。从而也回击了那种反对抵制是为了更好交流的观点。作为一场全国的舆论动员以及行动动员,它有利于中国政府与西方的交往。它也表明,中国人民(包括海外华侨)肯定和支持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支持和维护中国尊严(请注意是中国尊严)。其实,该事件最后的发展将为中国政府及中国发展奠定标志性的基础,会将以前可能面临的国际风险缩减。西方世界没有想到的是,以为通过“置换”(即把政府和人民分开)就可以转换矛头,以及一直固执地认为那些喜欢“指摘”中国的“华侨”在海外势力很庞大的想法,在海内外围绕这些事件的共同舆论和行动面前都将被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同时应当注意的是,互联网在这次舆论动员和行动动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网站包括国内的天涯社区、和讯网、中国日报网、腾讯网,以及欧洲最大的华语网站之一——战法网(2006年开通,4.19华人在巴黎集会的组织以及信息发布几乎都是通过该网站实现。该网站也是在法华侨及留学生点击率最高的网站)。
进一步,传媒动员力与什么因素有关?一种观点认为,与“传媒在特定框架中展示问题和事件的能力,并能够限制和控制信息被理解的方式”有关。该论述主要强调的是传媒内容及对内容的组织,具体来说包括对所报道事件或问题的选择能力,通过特别的结构讲述事件的能力。但实际上,传媒技术、传播的理念、传播范围、传媒信誉等因素都与传媒的动员力有关。传媒技术因素说的是不同类型传媒背后,由于技术不同由此带来使用上的差异,传播的理念因素说的是传媒传递理念的普适性程度,传播范围因素说的是传媒覆盖程度,传媒信誉因素指的是传媒公信力(包括媒介总体公信力、媒介渠道公信力、消息来源公信力、媒介组织机构公信力、新闻从业人员公信力)高低状况。以技术因素为例,1998年中国抗洪抢险报道中体现出广播的便利优势、电视的生动优势,在2008年年初关于南方多省遭受雪灾的报道中再次体现出来。对受灾地方而言,正是广播将具体的情况传递到了若干群众,并动员群众发扬互助的精神。对于未受灾区域而言,正是电视动员了社会各阶层关注受灾的区域,积极捐赠,帮助受灾群众渡过雪灾。加上不同形态传媒以及不同层级的传媒联动,协助将这场风险控制最低程度,并演绎了雪灾无情,人有情的和谐社会图景,传达了团结、互助、关爱的社会价值观。
但传媒的动员存在一个有序性的问题,对传媒有效支持的问题,动员过程中传媒之间的呼应问题以及从舆论动员到行动动员的问题。
对于动员的有序性,传媒应当注意报道的理性,而不应该是一个简单情绪的渲染者。比如对于中日关系的报道,一旦中日关系出现波动的时候,就有人在互联网发言对人身进行攻击,这种做法恰恰不利于中日建立互信和实现良好沟通。同样出于动员的有序性需要,传媒应注意识别一些别有用心的行为,如厦门PX项目中就曾出现这样的情形。围绕厦门PX项目去留问题曾在厦门掀起广泛讨论,并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在该事件进行过程中,受PX项目影响,即便厦门岛内楼价已飙升至每平方米两三万元,该项目所在地海沧区一度不升反降。于是,开发商开始采取行动。2007年6月之后,该区房地产协会曾召集开发商开会,商量对策。结果是,商家联手每平方米涨500元,以营造买涨杀跌的景象。甚至在该过程中,个别房地产商被传言扮演了幕后推动角色。有知情人士指出,一些开发商煽动、组织不明真相的善良市民参加非法集会、游行。有的甚至提供经费,雇佣外来人员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每次每人发给100元。传媒如果对此没有较好的把握,很容易被利益集团所利用,从而偏离公共价值的目标。
需要有效支持传媒可以从“富士康事件”看出。2006年6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发表了《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一文,成为大陆地区率先报道富士康普遍存在员工超时加班现象的媒体。但“巧合的是,在预先不知情的情况下”,2006年7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所涉事件记者及编委的《财产保全裁定复议申请书》中的话语。当天价索赔后来变为1元,编辑翁宝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的采访时谈到,“我希望能跟郭先生有个会面,能冰释前嫌,坦诚相待,我个人对鸿富锦的关注也有四五年了(加黑为笔者所为),对鸿富锦的发展有一些思考,也有不解,希望能当面向他请教。”6月14日,新浪等媒体转载了英国《星期日邮报》的《苹果中国代工厂探谜:女工日工作15小时月薪300》一文。该文章也是以富士康工厂为背景撰写的。不久,大量网站将该文章与《富士康员工:机器罚你站12小时》并置,作出了“富士康劳工”专题。这些文章在网络上迅速引起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并导致强烈的舆论反响。7月10日,被报道的直接对象即富士康科技集团子公司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以名誉侵权纠纷为由,向编辑翁宝索赔人民币1000万元、向报道记者王佑索赔人民币2000万元,并依据民事诉讼的财产保全措施,通过深圳市中级法院将将两人位于广州和上海的房产、一辆汽车和两个银行账户全部查封、冻结。该事件被认为是“针尖对麦芒的较量”和“大鲸鱼对小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