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创意南广
19703000000062

第62章 “一”和无限(1)

——在南广的点点滴滴

题记:

南广这样解读人生和历史——

历史当然是人的历史。

每一个人这样创造历史,也就这样造就人生,

这样塑造人生,也就这样谱写了历史。

百年中,人们翻开南广的历史,就是一系列灿烂的人生;

百年后,人们关注人生,就看到了一部南广辉煌的历史。

历史由此璀璨,人生由此壮美……

丁海宴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 南广学院副院长

一滴水可以感受太阳的温情,一种温情又可以在滴水中体现。这样,物质与精神的交融就成了一种境界,一种永难忘记的怀念。

一、经历一场“大战”

70年多前,烽火连天,国难当头,举迁南下的西南联大在下无寸土、上无片瓦、租借校舍的情况下,凭借着“刚毅坚卓”的精神,“中兴业,须人杰”,“如胶结,同艰难”,成为“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之标高。林语堂先生如此评价:联大师生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

而南广的元年,必将永远定格在2004年那个精神和理想主义的秋天。准确地说,我们应是战斗在那个暑气未消、酷热难耐的夏末。但现在回望,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仍然是属于秋的气质——热烈、豪迈、苍翠和诗意。

当时的南广租借着江宁高中三点一线的校舍开学。教职工们住在附近刚刚建好的书香名门小区,天气燥热湿闷,周围杂草丛生,蚊虫肆虐。学院将女教工安排在了高层,男教工则住在低层。我至今犹记在南广的第一个晚上。许学峰、廖祥忠和我,在一层无纱窗的房间里,和衣而睡、彻夜难眠,打蚊子的巴掌声声声入耳。一宿到天明,祥忠“得意”地夸耀他的战绩“今晚收拾了39个”,而我和学峰细数一番也与之数目相当,三人相视苦笑。这样的夜晚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南广的教师会上竟有人总结出了用空调温度麻醉蚊子的办法,传说当晚便被作为“办学经验”之一进行全员推广。

其实,在南广的初创岁月,诸类笑资还有很多。它伴随着南广的从无到有,折射着南广人的自信、乐观和坚强,当然,也预示着南广今后路的艰辛。

在那个“寄居者”的浪漫世界里,“寄居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张扬。过来人至今还会把“江宁高中”当家,就像远行者对故土的回眸,将士对战场的致敬。

二、笑侃一场误会

2005年南广刚搬到新校区时,宿舍条件还很差,特别是教师公寓,基本还是一片工地。作为教学副院长,我忙于穿梭于泥瓦之间,“稳定”新入宿的教师们。

由于工期紧张,宿舍装修很匆忙,很多设施都还没到位,有的房间还留着装修的残场。那天大早开始,我就挽着裤腿,拄着棍子,各个楼栋、宿舍查串,一会帮着老教授趴在地下清洗地板,一会带着人帮年轻的女教师搬行李,俨然成了一个“救火队长”。记得一位老师见面就向我诉苦,我连劝她别着急,挨个解决她的问题。这位老师问我是干吗的,我笑着反问,你觉得我像干什么的她说我一定是主管后勤的。我大笑表示赞同。直到现在,这位年轻的女教师每当在校园里遇见我,还误以为我是咱南广的后勤主管。

当然,只要需要,我还是愿意当下去的。

三、“跳”出的一部方案

南广最初的教学方案基本是照搬校本部的,那时我们还没有办应用型大学的经验。但是,我们一直感觉这是不适合我们的。因为,我们的对象不同,南广的生源情况和校本部完全不一样。这就要求南广必须在教学方案上下工夫,摸索出适应我们特点的人才培养的路子。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我们一直在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

最初的讨论是艰难而难忘的。2005年南广从江宁高中刚搬到新校区时,行政场所还在紧张施工。学院的所有系、部行政、教学的日常办公全挤在那个形似碉堡的一食堂三楼里,当然,现在已是餐厅和厨房了。但就是在2005年的深冬,我们窝在这个“核反应堆”状的食堂顶层,面对着南京低温阴冷的考验,专注于破冰般的“教改实验”。当时,大家老老少少讨论一段就站起来跺脚搓手,边跳边说,以这种方式取暖提神。午饭时间,学生们在一二层热乎乎地用餐,我们还在楼下传来的一片喧闹和阵阵炊香中继续;到了晚上,实在扛不住了就“游击”到我的宿舍,一直争论到深夜。等到最后一天,刘院长听我们方案的定型汇报时,董事单位多伦公司的章安强老总盛情邀请我们转战到他们公司的会议室,大家一时戏称“方案出台、苦尽甘来”。

这是南广教学方案的第一次整体成型,历时将近一年。今天的实践证明,这次“跳”出来的教学改革,为日后这所万人大学形成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放的一叠“传单”

我主管招生,深知招生之苦,更知招生之重。

作为一所刚成立的独立学院,南广最初的招生其实很困难。草创阶段一穷二白,社会知名度低,影响微弱,谁也没听说过。我记得最早的报名费是50元(初试)和80元(复试),放眼对比其他独立学院,有的家长就因为费用如此之低而质疑我们办学的真实性。其实,我们最初的标准和模式都是参照校本部的。刘院长从一开始就亲自抓南广的招生。校本部各二级学院把南广招生的任务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鼎力相助。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没有校本部的支持是不可能有南广今天的。在传媒大学的一手搀扶下,南广这个新生的婴儿开始蹒跚学步,招生和教学方才开始步入正轨,社会影响力得以逐步提升。

印象深刻的是2005年在西安招生,我们按计划在西安体育馆设了两个摊位,但没想到这一年报名形势大好,现场的人山人海把我拥到了一张小小的书桌上,我站在那儿像发传单一样发各种报名材料,考生们报名非常踊跃。现场的情景令我们很激动,大家就觉得南广的曙光来了。当时,校本部的领导也很欣慰,觉得南广终于开始走自己的路了。

五、难忘的一幅“画面”

注重实践教学是我们教学上的突出特色。从第一届学生开始,我们就积极联系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安徽泾县的查济古村,就是与我们合作非常密切的实践基地之一。近5年来,学院每学期都派出各专业的学生到那里的明清古建筑群落进行采风实践。

2006年秋天,我带着首届出镜记者班的学生到查济进行创作实践。班级中有个2004级电编的深圳女孩患有地中海贫血,这种病发病起来很厉害,极易出现甲亢低血糖。在出发前,老师曾反复叮嘱过身体不好的同学一定不能去。但这个孩子特别珍惜这次实践的机会,一直瞒着病情到了查济。但那天晚上10点多,孩子就开始发病,一下失去知觉了,不及时抢救将非常危险。这时,所有学生、老师都上来帮忙,大家一起将她抱上车,连夜走崎岖不平的山路送到县城医院急救。抢救过来后,同班的两个学生主动要求守护了一夜。我们带着其余学生摸着漆黑的山路回程。回来后,天都快亮了。

现在,那个女孩已经顺利毕业,并以优秀的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而且,她所在的首届出镜记者班的同学们也都找到了很好的毕业去向。

后来,我把这个班的合影扩大后一直挂在我办公室的醒目位置,占据着整整一墙。每逢来客,我时常会引以为豪地回忆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还有那一夜的山道弯弯,流水潺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