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耕耘南广
19703100000026

第26章 曾经在南广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郑苏晖

南广,眼看她从纸上的各种报告规划成为现实;从荒原平地变成绿树茵茵的校园;从不到千人的师生到人海泱泱的万人大学。每一个经历南广创业的人,想必都有难以忘怀的故事。

每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都会在他的人生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迹,而南广于我正是一个这样的开始。两年,730天,17520个小时。在南广经历的种种,或艰辛,或曲折,或快乐,或感动,都化作不可磨灭的人生记忆,镌刻在脑海中。

今天,要重新回顾这段历史,点点滴滴,却不知要从何落笔。翻看旧物,仅撷取片段,共忆那段燃情岁月。

南广招生“四川模式”的诞生

2004年6月22日,我陪同原北广招办主任张根兴老师前往四川省协调招生事宜,外出人员一共分成五个组,每组两个老师,分别前往山东、河南、浙江、内蒙等地协调招生事宜。当时高考已经结束,部分省市志愿填报已经结束,各省招生指标的落实对于南广在9月份能否如期开学至关重要。

6月23日,在四川省招办艺体科张刚老师的建议下,张根兴老师起草了第一稿致各地招办的招生文件《北京广播学院南广学院关于2004年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工作的意见》,我负责录入并在当天中午将这封邮件发给在北京坐镇招生的许学峰老师。同时,对于考生报志愿的问题,张刚老师还提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即用“征求意见表”的形式,由考生签订“承诺书”,来确保考生确实有意向报考,而不至于空口无凭,引发诸多遗留问题。这就是后来的艺术类考生填报“考生回执”的由来。

“四川模式”使南广在特殊情形下创造了一个特殊的录取模式,既保证了考生的利益,又使南广在招生上基本符合了录取程序,是南广能够圆满完成第一届招生任务的重要创举。

当时的我对于招生事务一无所知,也正是从那一刻起不自觉就开始了招生事务的学习。在6月24日返回北京的下午,正是我硕士研究生的毕业典礼。由于飞机航班的晚点,很遗憾我没有赶上同一届研究生的集体合影,但幸运的是,我的同班同学为我领了硕士袍,赶上了班级合影,留下了硕士学习生涯美好的纪念。

竹山路指挥部的招生咨询

回京不久后,我和同事武闽老师及北广原教务长韩宪柱老师一起前往南京负责招生咨询并进行前期的教学筹备工作。在宁的一个月,正是火炉南京七月似火的季节,我第一回感受到了南京的酷热。我们在原竹山路的指挥部办公室接受各种报考电话咨询以及接待各地前来实地考察的家长和学生。毕竟南广是一个新学校,许多人对它不甚了解,那种迫切想了解的心情我们非常理解。

当时,在指挥部中只有8个人,即原刘亚文副院长、苏少勇总工、张继铁总工、司机张若刚、陈良祥及我们仨,他们在紧张地进行教学楼的装修,教学设备、教材的订购。东山路上的一个小饭店成为了我们的食堂,我们尝遍了各式面条和早点。

这一段咨询的日子,最难忘的是7月底在江苏省三本招生前夕的招生咨询会,因为南广未能赶上报名参加,后来我和武闽想了个办法,决定到咨询会现场发放我们的招生简章和广告。在国展门口没有遮挡阳光的地方,那么酷热的情况下,司机小陈把面包车上的空调打开,让我们轮换到车上休息,以防我们中暑。这个场面,小陈用胶片照相机记录了下来。

南广的第一份课表

04年8月中回京后,大部分的录取工作已经完成。当时适逢北广50周年校庆,我们部门还负责接待董事会的嘉宾。而我被安排了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手工编制南广的第一份课表。原以为南广编制课表可以借助北广现有的排课软件,但是要使用的时候才发现那个软件事先设定的参数只适合北广来用,如果要重新进行软件编排,需要一段时间,而南广的开学已迫在眉睫,等不起。

拿着北广的相关文字资料作参考,在计算器的帮助下,我在男女比例失调的学生数、五花八门的课程、数量有限的教师、各种类型的教室几个参数之间,开始了排列组合的各种尝试。各种参数所表示的代码以及随时可能变动的因素都在考验我的组合能力。记得最难排的课程是体育课,按道理不能排在早晨头两节,而且男女比例要恰当,要想凑这些能在同一时间上课,男女比例基本能达到1:2的班级真的是让人煞费精神。

整整十天时间,我被允许使用203办公室那个领导专用小单间,外屋负责接待工作的同事忙得热火朝天,而我在计算器、草稿纸之间来回演算,总算不负众望拿出了第一份课表草稿。今天看着自己保留的手稿,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能做出这道有生以来最复杂的“数学题”。

随着南广的开学,百废待兴。建章立制、教育部考察、南广搬家……大事一件接着一件,许多后来看来例常的公事在当时可能都有着许多插曲,至今想来历历在目。

在南广创业的历程中,学校领导殚精竭虑,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兢兢业业,共同面对一份责任,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天已化作蓬勃发展的美丽校园,镶嵌在南广的土地里,延续在南广的精神中。

至于我个人,应该庆幸在年轻的时候就有这样独特的经历,见证和尝试了许多一辈子都不可能再碰到的事,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更重要的是,在这股创业洪流中,众多领导、师长、同事和我甘苦与共、并肩奋斗,对我着力提携、耐心包容,这些才是我终生都应铭记、珍惜和感恩的情谊。

曾经在南广,一起走过的岁月,一辈子都值得回味。

——南广教授和外聘教师回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