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20005000000003

第3章 社会杂言(2)

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土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一个“角”的多重“角色”

演员、明星都是公众人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观众,同时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受着民众的监督。有很多演员在谈及自己近期扮演的人物时,经常说到这个“角(jiǎo)”色如何如何,形象是怎样的,还有一些人会说这个“角(jué)”色如何如何。

前些年,有一部好莱坞影片在中国获得了很高的票房,影片的名字叫作《角斗士》。在介绍这部影片的时候,有的主持人称为《角(jiǎo)斗士》,有的主持人称为《角(jué)斗士》,一时间,关于这个字的发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此时,一些观众就会疑惑,这个“角”到底如何发音?

角(甲骨文)角(金文)角(小篆)

在字典中,“角”的标准发音有两种,分别为:“jiǎo”和“jué”。

当这个字念“jiǎo”的时候,有如下含义:

①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如牛角、鹿角、犄角等;

②形状像角的东西,如菱角、皂角等;

③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多用于地名),如成山角(在中国山东省)等;

④几何学指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线所夹成的平面部分,如直角、角度、角钢、角尺等;

⑤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如角落、犄角旮旯等;

⑥额骨(俗称“额角”),如角犀(额角近头发边缘,隐然隆起,有如伏犀,称为角犀)、角崩(以头叩地)等;

⑦古代未成年男孩头顶两侧束发为髻(亦称“总角”);

⑧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如画角、号角等;

⑨古代量器,酒的计量单位,如“先打四角酒来”(出自《水浒》,原文: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

⑩中国货币单位;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量词。

但这个字读“jué”的时候,有以下含义:

①古代酒器,青铜制,形似爵而无柱,两尾对称,有盖,用以温酒和盛酒;

②演员,或指演员在戏剧中所扮演的人物,如角色、名角等;

③行当,即主要根据戏曲演员所扮演人物的性别和性格等划分的类型,如丑角、旦角等;

④较量,竞争,如角力、角斗、角逐等;

⑤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3”,即宫商角徵羽;

⑥姓。

前文所说的《角斗士》、“角色”就应属于读作“jué”的情况。

虽然“角”字在读“jiǎo”时的意义比读作“jué”时的要多,但是,细细想来,前者使用的情况、场景比较单一,而且多作名词使用。而后者可作名词也可作动词,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更为频繁,只是我们往往读错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某人与某人发生口角”中的“角”,也应当读作“jué”,意思是发生了争吵,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忽略的,甚至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也往往会读错。

“处”长是否难“相处”

在北方,人们管谈恋爱叫作“处对象”,这是一种形象地叫法。但问题是,在普通话中,“处”字有两种读音,哪一种读音才是“对象”正确搭配呢?

我们习惯将某人的第一部作品称之为“处女作”,而这时,有的人将之称为“处(chǔ)女作”,有的人将之称为“处(chù)女作”,哪个才是正确的读音呢?

处(小篆)在字典中,“处”的标准读音有两种,分别为“chǔ”和“chù”。

当其读作“chǔ”时,有以下含义:

①居住,如穴居野处等;

②存在、置身,如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等;

③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如相处、处世等;

④决定、决断,如处理等;

⑤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如处罚、处决等;

⑥止、隐退,如处暑。

当其读作“chù”时,有以下含义:

①地方,如处所,住处等;

②点、部分,如长(cháng)处、好处等;

③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如办事处、问询处、学生处等。

由此我们也可归纳一下:当“处”读作“chǔ”时,多是作为动词出现,而当“处”读作“chù”时,多是作为名词出现的,如题目中的“处长”一词,为名词,作头衔讲,故念作“处(chù)长”。“相处”、“处对象”表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属于上文中的第一种情况,因而读作“chǔ”。

在此,要特别提醒一点,我们经常将某人第一部作品称作是“处女作”,这里面的“处”应当读作“chǔ”,与此相同的还有“处女航”、“处女地”等。

“说”不错,才能“说”服人

我们表达自己情绪与意念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说、可以写,还可以用眼神交流,其中,最简单、最方便也是最明了的方式就是说了。“说”也是有讲究的——我们常说“宁可跟明白人讲一车,不跟糊涂人说一句。”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说”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象和方法。我们还应当注意到,如果说不对字音,也会影响表达效果。

我们常见的以“说”为内容的词语有:说话、游说、说服等,词语的意思大家都很明白,但要是斟酌读音,估计有的人就有些含糊了。

“说”字的读音有三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见的有两种,即“shuō”和“shuì”。

当它读作“shuō”的时候,有以下几种含义:

①用话来表达意思,如说话、说明、演说、解说等;

②介绍,如说合(从中介绍、商议、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等;

③言论、主张,如学说、著书立说等;

④责备,如数说等;

⑤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等。

当它读作“shuì”的时候,含义比较简单,即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如游说等。

值得一提的是,“说客”、“说服”两个词中的“说”,旧时读作“shuì”,但根据新的注音标准,这两处的“说”都应读作“shuō”。此处作“提醒,希望大家注意”的意思讲。

《谈骨气》

凡上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人,在初中课本中,都学过一篇名为《谈骨气》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吴晗先生。

吴晗先生(1909~1969)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现代作家,其对文史的研究精准而高深,也被称为文史大家。他著写的这篇《谈骨气》从“什么是骨气”入笔,文章犀利、旁征博引,发人深省。当初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一定会让同学们注意文章标题的读音——“谈骨(gǔ)气”为了强调,还会加上一句,“千万不可读作‘谈骨(gú)气’”。

老师的叮嘱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平时说话中的“骨”与此时的“骨”的区别,难道我们以往的读法是错的吗?

骨(甲骨文)骨(小篆)

在字典中,“骨”的标准读音有两个,即“gǔ”和“gū”。

当这个字为“gǔ”的时候,其义如下:

①人和脊椎动物身体里面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如骨头、骨胳(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等;

②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如伞骨、扇骨等;

③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如骨力(雄健的笔力;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等;

④指人的品质、气概,如侠骨、骨气等。

当这个字为“gū”的时候,有以下词语:

①“骨嘟”也作“骨笃”,指(嘴)向前突出、撅着;

②“骨朵儿”,未开放的花朵;

③“骨碌”,滚动;

④“骨碌碌”,转动很快的样子。

由此可知,“骨”字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念作“gǔ”。而我们平时所说的“骨气”、“骨头”等词中,“gú”的用法都为误读、讹传。

吴晗先生一生耕耘笔墨,其与邓拓(马南邨)、廖沫沙(繁星)两位先生合著的《三家村札记》以内容广博、文风潇洒闻名于世,更是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们又对吴晗、邓拓等先生的惨死感到惋惜。此文以吴晗先生的《谈骨气》为名,也表示对吴晗先生的敬意与哀思。

一时语塞的“堰塞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新闻报道中“堰塞湖”一词出现频率很高。最初不同媒体对这个词的读法处理不同,有的读“yàn sāi hú”,有的读“yàn sài hú”,还有的读“yàn sè hú”。这个小小的“塞”使得上到教育部、下到电视台的播音员都产生了分歧,大家欲言又止,一时语塞了。大约在6月底,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接到来自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咨询电话,询问“堰塞湖”一词的准确读法。经分析多个方面的要素,确定这个词的读音为“yàn sè hú”,此后各媒体逐渐统一了读法。

这个“塞”字会产生这么大的争议,源于它的多重身份——在字典中,“塞”字共有三种读音,分别为“sāi”、“sài”以及“sè”。

塞(甲骨文)塞(小篆)

这个字在读“sāi”时,有如下意义:

①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或填满空隙,如塞住、塞满等;

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如活塞、塞子、木塞(儿)等。

在读“sài”时的意义为:边界上的险要地方,或可作屏障的险要地方,如要塞、关塞、塞外、边塞等。

在读“sè”时,其义同“sāi”,但多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搪塞、塞责、茅塞顿开等。

在研究“堰塞湖”的读音之前,我们可以先对“堰塞湖”进行大体的了解——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由火山熔岩流堵截而形成的湖泊又称为熔岩堰塞湖。

由此我们知道:堰塞湖的形成是由于某种物质的堆积而形成的,因此首先要确定其中的“塞”是取“sāi”的意义,我们又应当明确,在新闻稿件中,播音员的播报应以书面语为准,故此处的“堰塞湖”应当取其书面语读法,即“sè”音。

人们对于播音员的咬字准确与否是十分关注的,对于一般的人而言,读准字音也应是一个人素养的体现。

文海撷零——汉字简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能会读错字、说错话。但是,好在我们还可以学习,学习读对字、说对话、办对事。《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读错的字、说错的话分门别类地罗列出来。读者朋友们既可以在闲暇时集中阅读,也可以在出现疑问的时候进行查阅。《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由陈璟编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理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的国家随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划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简省,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地区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目前在使用汉语的地区,人们大都使用两种规范汉字,分别是繁体中文(繁体字)和简体中文(简体字)。

“暂”时不要读错,永远不要读错

奥运会的举办就如同全世界的节日,会给每个人都带来视觉与精神上盛宴一般的感觉。尤其是举办奥运会的国家和城市,称之为举国欢庆一点也不为过。2008年,中国就迎来了这样一个世界级的大节日。

在比赛中,运动员往往会因为运动服不整、旧伤病发作、比赛器具有问题等多种原因向裁判申请暂停;教练员们也经常为了给运动员进行临时的指导而申请暂停。每当这个时候,场外解说员都会向电视机前的观众说“现在是技术暂停时间”或是“某某队的队员要求裁判暂停”等等。这时细心的观众就会意识到,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àn停”;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ǎn)停”;还有的解说员说是“暂(zhǎn)停”。那么,这个字到底应该怎么读呢?

在字典中,“暂”字的标准读音是唯一的,即“zàn”,此时,它的解释为:

①不久、短时间,如暂时、暂且、暂缓、暂停、暂行办法等;

②猝然,如暂息等;

③始、初,如“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出自南朝江淹的《别赋》)。

“暂”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一个词语,也是我们常出错的一个词语。在不同人的口中由于语言习惯、方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不通的读法。对于“暂”字的准确读音,借用《名侦探柯南》中的话说——正确的只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