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中国人易读错的字,说错的话
20005000000031

第31章 解密“无声的语言”(2)

这就是肢体语言的魔力,千万不要小看别人这些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动作——话语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信息,而肢体语言则通常被用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沟通和谈判。

忽视其他相关联行为,只是孤立地将某个表情和动作切割开来解读,这恐怕是懂得一些肢体密码皮毛的“新手”最易犯的一个错误。事实上,“解读身体语言的三大规则”中第一个规则就是:连贯地理解。比如“挠头”这个动作可以表示不确定、不肯定的心理活动,但同样也可以是由于“头痒了”这样的物理层面而引发的动作。

事实上,当人们感觉无聊或者有压力时常常会无意识地重复做一个或者几个动作,只根据单一动作就判定对方的内心想法或情绪是非常不明智的。

第二个规则是:寻找一致性。这便是我们所说的言行一致,假若当对方告诉你她不饿,刚吃过饭,却又做出吞咽口水的动作(无论这个动作隐藏得多么微妙,比如借机喝水),并且用手触摸鼻子或是摩擦眼睛的话,那么你几乎可以断定她对你没有说实话,她压根儿就没吃饭,而且已经饿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他的病人在描述自己婚姻生活十分幸福的同时,不断将手上的结婚戒指取下又带上,弗洛伊德没有点破,但他知道这个动作意味着对方内心世界对于戒指的指代,即婚姻这件事的矛盾和挣扎,因此在之后他听到这位病人婚姻破裂时一点儿都不惊讶,对方的举动早就已经透露了这种消极信息,这就是所谓的言行不一致。

除了以上两个规则外,“结合大环境来理解行为”也很重要,因为所有的动作和表情都有一个发生的空间和大环境,如一个对花粉过敏的人在花店附近与人交谈时偶尔揉鼻子,这就不能武断地判定为他在撒谎;而一个在冬天冷风中等待公车的人用双手环抱自己,应该是因为寒冷,而不是心理防御——显然,以上这些都是很浅显的动作认知,而真正值得我们花气力去理解和探究的远不止于此。

不可轻易“下手”

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此外,它还含有感谢、慰问、祝贺或相互鼓励的意思。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对象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用力适度,上下稍晃动3、4次,随即松开手,恢复原状。与人握手,神态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面含笑容,目视对方双眼,同时向对方问候。

握手作为一种礼节,还应掌握四个要素。

(1)握手力度。

握手时为了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但以不握痛对方的手为限度。在一般情况下,握手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男子与女子握手不能握得太紧,西方人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但老朋友可以例外。

(2)先后顺序。

握手的先后顺序为:男女之间,男方要等女方先伸手后才能握手,如女方不伸手,无握手之意,方可用点头或鞠躬致意;宾主之间,主人应向客人先伸手,以示欢迎;长幼之间,年幼的要等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下级要等上级先伸手,以示尊重。多人同时握手切忌交叉,要等别人握完后再伸手。握手时精神要集中,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握手时不要看着第三者,更不能东张西望,这都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军人戴军帽与对方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

(3)握手时间。

握手时间的长短可根据握手双方亲密程度灵活掌握。初次见面者,一般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切忌握住异性的手久久不松开。即使握同性的手,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对方欲罢不能。但时间过短,会被人认为傲慢冷淡,敷衍了事。

(4)握手禁忌。

不要在握手时戴着手套或戴着墨镜,另一只手也不能放在口袋里。只有女士在社交场合可以戴着薄纱手套与人握手。握手时不宜发长篇大论,点头哈腰,过分客套,这只会让对方不自在,不舒服。与基督教徒交往时,要避免交叉握手。这种形状类似十字架,在基督教信徒眼中,被视为不吉利。与阿拉伯人、印度人打交道,切忌用左手与他人握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的。除长者或女士,坐着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只要有可能,都要起身站立。

新社交时代——不一样的吻

全世界的男女似乎都不会不知道这样一种社交吻,这种吻永远都是别致的,永远都是轻佻的——那就是打飞吻。飞吻是对源于欧洲的贴面吻的成功演绎。这种吻看起来有些表演性,在咖啡厅、画廊、机场、饭店、办公室、小店、电影院、人行道——凡是人们进行交往和会面的地方,都很容易见到飞吻。进行交际性飞吻时,你根本不用让嘴唇去碰对方的面颊,脸贴脸就更不必了。

至于飞吻的来历,依照那些时髦人士的看法,非欧洲人的社交性飞吻可能和意大利米兰时装业有点关联。他们认为,飞吻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产物,那时的北美买家和时尚编辑们都喜欢风格华丽的设计师,对地中海风格情有独钟。结果呢?A barrage of baci(意大利语,意思是意大利人的吻)就开始流行了。模特们喜欢做的事,马上就会有人去跟风。于是乎,吻就变成了没有灵气的吻。时装业(还有娱乐业)被人看成是“搂搂、抱抱、亲亲”行业,这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大都市人害怕传播疾病的心理也是飞吻流行的原因。飞吻是安全的,只需你把脸靠近对方摆个动作而已,两人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接触。通常情况下,打飞吻的人只需要通过吧嗒一下嘴,模仿出一个亲嘴的声音就行了,或者干脆就简单地说一声“亲亲”。

对意大利同行来说,吻两下已经差不多了,但对荷兰、瑞士、比利时人来说,吻两下还不够,他们要吻三下才行,这是他们的传统。你若遇到这些国家的人,准保能搞糊涂了。头一次经历的人也许会认为,他们在碰第二下时就要结束了,但没成想刚把脸绷起来就又要接受第三次热情洋溢的吻了。不太精于此道的人往往是敲敲脑袋、碰碰鼻子,不知道该把哪半边脸迎上去。不知该从何处开始。该亲一下、两下还是三下?该拥抱还是不该拥抱?该接触还是不该接触?该握手还是干脆就笑笑?社交和职业性礼仪常常使今天的大都市人不知所措,这些礼节有时互相矛盾,彼此冲突。尤其是对那些商人来说,该亲吻还是该握手往往让他们进退两难。有些人像握手一样大方地互吻,而大多数礼仪专家认为,互相亲吻的行为在生意场上是非常失礼的。亲吻行为的论争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爆发了,没有人能够找到一种让全球生意人都能满意的问候方式。许多人被吻之后会觉得很不舒服,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互吻没什么大不了,没必要妥协,它完全可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握手礼。

学“说”肢体语言

眼神:与陌生人初次交谈,视线落在对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反而不宜过久,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令人不自在。当然,如果完全不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试图去掩饰什么。所以,学会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盯着对方双眼看时,发现对方在谈话时目光从专注变得游移,这就说明对方可能因为你的注视而觉得不太自在了,这时不如就将视线移到对方的鼻部或者嘴部。

轻抚:轻抚可以表达对人的关爱,一般是轻拍对方肩膀或手背,但是就我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注意轻抚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行为,尤其是在异性之间、同龄且关系并不亲近的男女同事、生意伙伴间要慎用以轻抚的肢体语言表达关切之情。

嘴:嘴和眼一样都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在社交活动中,谈话时尽量少努嘴和撇嘴,因为这样的动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显得不够有涵养。站立、静坐或握手时,嘴可以微闭,不要露出牙齿,如果能保持微笑状就更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