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行动:企业绩效的唯一源泉
21510100000023

第23章 用行动化解危机(5)

实际上,张朝阳和其他同龄人也一样,都是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高压之下。当时的社会认为,念书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才能拿诺贝尔奖,才能干大事业。他五载寒窗奋力在清华读书,想圆童年的梦想:张朝阳听说资本家把牛奶倒进海里,也不肯让工厂开工,令他深思又好奇,他想快快长大成人,到国外看看资本家到底是怎么回事。1986年,他终于到了美国。

在美国的压力有增无减,美国社会总把世界上一群优秀的人士放在一起,让他们进行激烈的竞争,每个人都怀着同样的偏激思想,没有任何保护措施。

经过漫长的7年“苦读”,他终于获得了博士学位,并进入ISI创业公司,为公司开创中国业务部。24平方米的房间,工作住宿都在里面,在这种环境下练就了在压力下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创造奇迹的能力。

新公司刚“开张”就忧患不断,两起官司接踵而至。他当时没有退路,一心融资,让公司业务开展起来。

在这祸不单行的时刻,机遇也正在危机重重中到来。

1992年9月,当他再遇尼葛洛·庞蒂时,对方邀他一起到英国参加先锋论坛的演讲。他经历了有生以来最忙的日子,这时候,他的护照页已经用完,钱也所剩无几了,为参加会议去英国使馆签证时,护照被拒签,他的护照上已没有可以盖章的地方,因此,他不得不先回纽约解决这一难题。他就用一张可以飞到波士顿的联程机票,赶忙飞达波士顿,一天辗转飞奔,等办完签证,飞机马上就要起飞了,好在问题都已解决。

这次会议,参会者都是全球IT界的大人物,他不能失去这个机会;张朝阳说:“第二天就是我的讲演,错过了这次机会,结果将令人不堪设想。成败就在这一两个小时。”先锋讲坛为他说服风险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打下了基础。

张朝阳以他多年在美国的学识和经验立即回到美国寻求风险投资,他走上了一条可能一夜成功也可能血本无归的路,自我压力让“诚惶诚恐”伴随着他的整个创业历程。

他以灵活的头脑和雄辩的口才在美国征服了一些鼎鼎有名的大人物,先后说服了MIT的教授爱德华·罗伯特和他的学生Brant'Binder,他的数字化导师尼葛洛·庞帝先后拿出22.5万美金,注入了他的爱特信公司。随后,张朝阳以“麻省”博士的身份,说服国家电信部门与自己合作,共同开发“中国工商网”。

1997年1月,首次推出的爱立信“中国工商网”一举成为中国主干网上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这一年,中国的ICP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爱特信公司借鉴了“麻省”成熟的技术和商业运作模式,使它以很小的投资,得到了最快速的发展。

1998年2月,随着“出门靠地图,上网找搜狐”广告的打出,中国人自己的网上搜索引擎“搜狐”开始运行。张朝阳为此不得不进行第二次融资,因为当时他已无钱可用了。如果第一次融资是人与人的交锋,那么第二次融资就比较复杂了,它涉及到许多文件和商业计划。

1998年4月,由世界芯片业巨擘英特尔公司联合香港恒隆地产、IDG国际数据集团及美国哈里森公司,共同向“搜狐”注入2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这标志着“搜狐”的二次融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对“搜狐”的创业来说,最大的困难是国内的ISP服务跟不上来。张朝阳一开始创业,做内容、做媒体,如果没有好的技术措施,就无法应付这么大的访问量。在美国几个电话可以解决的事,在中国却需要很长时间来办理,甚至于花了时间也解决不了。可互联网是全球化的,他们必须和外国的一些站点来竞争,总之要生存就有竞争,这种竞争是双重性的;前有猛虎挡道,后有恶狼紧逼,这后边“恶狼”指中国的同行们。这一行时刻都是危机重重,一旦解决不好,企业马上就会“崩盘”。

张朝阳之所以说“诚惶诚恐才能生存”是因为他在中国感到压力太大了,企业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危机,不光是前面说的前后的压力,还有来自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四面八方的压力。

一分努力一分收获。当国内数十家“国产”网络公司亏损、破产时,张朝阳的公司网上收入却高达百万美金,每天首页访问200多万次,浏览量达到1500多万人次。注册人数达230万人,同时在线人数多达3000万多人,他的公司在美国上市。

张朝阳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大陆50富豪排行榜第37位,个人拥有资金6700万美元。

张朝阳依然是张朝阳,对工作他还是“诚惶诚恐”,因为危机时刻存在:国外有天下巨富比尔·盖茨,国内有众多强手。所以他决不敢放松。

所谓诚惶诚恐,意即时刻谨慎,时刻要有危机意识,当然,谨慎和危机意识并不是只说不做,而是时刻采取行动来扼制危机,抓住机遇。只有如此,企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时刻走在别人前面

创新是克制危机的有力武器。只有马不停蹄地创新,才能使企业永葆青春,并能提高其抗“危机”能力,免遭市场淘汰。

日本的汽车制造业者以两年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循环;日本的电子消费性产品制造业者,则以三个月为一个循环。在某些市场上的金融商品却只有几个小时的生命周期,时候一到,竞争也随之而来。微软集团的副总裁尼森·麦尔握特曾经这么说:“无论你的产品有多好,18个月之后产品就过时了。”IBM的执行总裁罗·郭士纳则指出,IBM产品的种类大大的增加了。而与此同时,个别产品的生命周期却陡然下降。与产品生命周期一致的改变是产品制造的劳力投入法则崩溃了。以前平均制造一项产品需要2500人次一天的投入量,现在则只需3小时。即使是表面上看起来稳定且低技术层次的啤酒制造也需要创新,如今美乐酒厂中有90%的收入是来自24个月前并不存在的产品。

彼得斯说:“创新就是生命。”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它不仅包括有形的新产品研制与新技术的运用,而且包括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测和把握。

英特尔总裁安迪·葛洛夫出过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所谓“偏执狂”是指对事物的高度敏感,对市场而言就是不断开发新产品,走在别人前面。

独霸电脑芯片市场10余年的英特尔公司,在新产品与技术开发战略运用上驾轻就熟。

20世纪80年代初,英特尔公司就敏锐地觉察到半导体将成为电子、计算机和通讯产业革命的基石,于是决定研制生产微处理器芯片。1985年,开始供应386芯片。1986年,386系列芯片全面上市。当时,英特尔公司作为全球惟一一家386芯片供应商,赚足了利润。到了1988年,公司仅386芯片的产值就高达10亿美元,但是,英特尔却没有骄傲,他们仍在加快486系列的研发步伐,他们认为,只有马不停蹄地创新,企业才能避免被淘汰的厄运。1989年4月,英特尔如期推出486系列。此后英特尔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不久586系列诞生。1997年,英特尔又推出Pentium Pro MMX系列芯片。英特尔这种在产品成长期就开发推出新产品的“快速折旧”法,使竞争对手“跟之不及”,疲于奔命,而本公司则牢牢掌握了市场主动权,雄居芯片霸主地位。

彼得斯说:“市场面前人人平等”,谁不注重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运用,谁就随时可能被淘汰。这是市场的竞争规则,就连微软这样的软件巨头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