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体验式教学:让思政课活起来
24964200000006

第6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实施(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的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生互动联系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深入参与,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统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体验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和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中,启发、引导、促进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它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性,即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习惯,强调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为了每一个学习者个人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个体健康成长和个性自由解放的需要。学习的目的是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学习者的自尊和自信。人的自我形成不是靠外部的灌输或行为的塑造能够完成的,必须依靠个体自己的体验或经验来发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参与、体验,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调动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调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坚持“思想从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将各方面的教育内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获得发展的根本。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主体,更是发展的主体、体验的主体。一切教育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通过他们自己的大脑和双手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因而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如果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本谈不上主体的体验、主体的发展。

一切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要在学生身上落实,一切教学成果也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设计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明显增强。因此,实施体验式教学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只有把自主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过程让给学生,把实现成功的机会让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能学会通过不断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等方法来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优化、提升自己的素质。

(二)开放性原则

教学是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所谓开放性,就是教学不拘于传统的、固定的或单一封闭的模式,而是要冲破学科、课堂和书本的局限,实现思维方式和教学途径的多元化。这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具有较大稳定性,主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但就其教材内容来讲,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过于宽泛,各门课程在教材体系的设置上大都只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现实性和针对性。其一,教材体系的设置往往只注重逻辑体系的展开或历史进程的沿革,没有从社会矛盾及社会问题入手,政治性与知识性的兼容明显不够。其二,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现成答案、现成结论太多,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求知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向社会开放,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有从教室走向社会,从抽象理论走向学生生活,才能培养学生开放的意识,养成积极向上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陶行知说过:解放学生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去说,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今天的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强,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应博采众长,以它山之石来攻玉,要创造性地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动脑、动手中获得深刻体验,从而达到情与理相互渗透,知与行相互促进,进而全面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不再只局限于书本知识和课堂,而是应把学生置于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积极开拓获得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让学生的心态开放、自由、不受压抑;让学生放开手脚,独立自主地从事学习活动,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尊重学生的思维见解、情感体验、意志欲望、行为方式等;在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讨论话题时,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三)互动性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指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往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

而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即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课堂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以教为基础,学生只能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方法,它主要关注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上不是具体的有个性的人。现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缺乏对人的感性因素的刺激和满足,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教师等同于书本,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学生只记住一大堆干巴巴的文字符号,没有理解其中的实际内容,结果使教学陷入语言文字的魔圈,变成文字游戏,教学枯燥乏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丧失了应有的感染力和召唤力,还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最终成为学生厌学的直接原因。最后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特别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程,它必须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才能实现其控制与调节,以达到预期目标。在体验式教学中,从教到学,都是在教学双方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体验下完成的。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体验、去领悟;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体验活动,在体验中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经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思考、操作实践的条件和机会,师生共同置于一种情景和氛围之中,使双方在共同感悟和体验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拉近距离,促进师生的互动,形成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

(四)理论联系实践原则

理论联系实践原则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统一,尽可能地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尽可能地充分体验,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学会运用。

******对认识的来源有一段精辟的阐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个阐述有力地告诉我们:学生的认识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恰当地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或给学生创设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学习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分析并解决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实施的路径

(一)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之上而形成的对该事物完满状态或应有状态的观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生活的本质把握而设想的应当或用来指导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标准。正确的教育理念能够使教学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归还其主人翁地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切身思考,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体验式教学符合“先行而后知”的基本路线,要求学生的学识是来自生活的体验,而每个学生又是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经历是独特的,因此其体验的感受也会千差万别,而体验式教学考虑到了这一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尊重他们的体验,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主动交流,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二)教学方式多样化

据一项对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满意度比较低。在回答“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教学方法是否满意”的问题时,分别有18.1%和24.5%的学生表示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满意和不太满意,而只有8.1%的学生表示很满意,另外分别有19.9%和29.4%的学生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可见,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是有现实必要性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和主体,备受瞩目。学生成为教师的忠实听众,但是没有喝彩和评价的权利。整个教学过程缺乏师生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课堂中学生由于失去其话语权,被动接受知识而产生逆反心理及应付老师的学习心态,形成“三无”状态,即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的同时,教师也失去了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机会,信息反馈环节被中断。而体验式教学课堂上采取情景创设法和体验法,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生动和富有启发性的情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动脑、动手、动口等感性活动,让学生“亲身、亲心”体验,从而达到知识“入心”、“入行动”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角色多元化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总是以独裁者的身份标识自己,很自然地就无视了学生的现实状态和精神状况,对学生发号施令,形成上传下做的局面,更加不能向学生敞开心灵之窗。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独裁者,而是要扮演多种角色。首先,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老师,要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的宣传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技巧和理论研究水平。其次,作为情景创设者,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且富有感染力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形成“实践体验”与“内化践行”的学以致用能力为价值目标,通过亲身参与、亲临实践,在特定的情景中获得直接体验,在“体验”中分辨是非善恶,坚定信念,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成为和谐、完美的人格。再次,作为实践者,其教学方式除了传统的“传授”知识,更要有身体力行的实践体验,加强实践性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目标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最高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终极目的和根本目标。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其最高目标是着眼于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即个人的体力、智力、个性、能力、品质的发展等。

杨叔子先生曾说过:“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串于各方面及其始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人文教育的重要方面,必须尊重大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把大学生看做是具有能动性、创造性、潜在发展性的独特人格的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立足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指导思想、目标取向、内容方式、学科建设上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和知识的传授,压制其人文认知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需要,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关注他们的现实生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在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

首先,体验式教学在课堂环境的创设上,形成积极的心理环境,体现平等、民主,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思想,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内在精神动力,鼓励他们不断积极向上,不断探索。其次,体验式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具有差异性,体验式教学具有个体性的特点,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主体,都是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在体验式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并善于启发和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具体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是全方位的,从具体的教学角度来看,包括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任何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如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是人,人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经常会有看不到人,或是看不全人,或是只有认知的人、社会的人、经济的人的现象。而体验式教学关注的是整体的人,是包括认知、能力、情感的人。体验式教学并不是只重视情感的培养,而排斥知识、技能、智力方面的目的;相反,它认为认知方面的目的必须重视,并且应该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取向更加符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规律。

1.认知目标——对知识的主动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通过各种途径的体验使学生学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且乐在其中。麻省理工大学教授B·约瑟夫·派恩(B.JosePhPinell)指出:“阅读的资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听到的资讯,我们能学习到百分之十五;但所经验过的事,我们却能学习到百分之八十。”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现实世界的准确概况,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主动建构起来,并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生吞活剥、死记硬背的知识对个体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主动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代替的。体验式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主张通过个体情感、实践体验来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去发现,得来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才是终身难忘的。

2.能力目标——实践创新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除了让学生获得知识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通过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式教学强调亲身体验和亲自参与,在课堂互动中和课外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在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真实的体验中培养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生命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课程,认识问题的能力甚至比具体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也更加深远持久,只有通过内心不断的体验—反思—总结的活动,才能促进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另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人文课程的重要目标,传统的灌输理论不但不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会扼杀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只停留在讲授知识点—背诵知识点的循环中,就不会有思维的突破和创新,任何创新性思维的实现都离不开对事物的深刻体验,所以说体验是实践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土壤,没有实践的知识是无力的,没有体验的认知是没有意义的,没有参与的课堂是得不到成长的。

3.情感目标——在激情中明理,在明理中导行

情感是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的心理过程,一般表现为喜、怒、哀、乐等,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生理现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对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比如当一个人对某事物持欢迎态度时,在接触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快乐、喜爱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憎恶、悲哀的情绪等。情感目标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重视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或者只是把情感当做一种实现认知目标的教学方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无情的、呆板的教育。情感不仅直接具有感受、体验事物的作用,而且还是知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和转换系统,是实现知、信、行转换的中介环节。

体验是主体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活生生的,对于个体之价值与意义的感性把握。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亲历的情感体验过程,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它注重的不是教学的结果,而是教学过程的本身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内心体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体验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成品”,不是反映在学生卷子上的分数的提高,而是注重每个学生在亲历过程中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对自己所体验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判断、理解和运用,从而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价值选择和践行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目标,必须通过体验式教学创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的快乐。教师尽力创设有利于情感体验的环境,激发出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认识提高的快乐,体验道德向上的快乐,体验独立创造的快乐,体验参与互动的快乐,体验体验的快乐;在情感升华中加强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在情感升华中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这样寓教于乐、寓学于乐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被动变成现在的主动。学生自然乐于体验,乐于参与,乐于践行,实现了激情、明理和导行的三合一。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操作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在具体操作中就是要让大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产生深刻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行为,这三个目标是在体验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要达到的效果。

1.获得真切的感受

体验式教学首先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会,这是外在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学生个人品质的前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初始目标。“感受是人的一种特殊的感知方式,它既不是单纯地看,也不是单纯地听,而是各种感官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整体的情绪把握。”大学生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内外,在参与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心灵一定会被触动,或受到震撼。在这种亲身感受中,学生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触事物,会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体验形式对事物形成更加鲜活、具体、深刻、丰富的印象和感受,从而使人兴奋、激动,产生情感,这是体验的开始。

刘惊铎把体验分成“亲验”和“想验”。所谓“亲验”,是指体验者亲自置身于一定的关系世界和生活情境之中,经历或受感动,对自身及其他存在的生存状态及其意义有所体验。所谓“想验”,则是指体验者通过自己的亲历、感受和观察,在积淀了一定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借助于别人的表达和自己的想象去领悟表达者的生活阅历、生存状态及其人生意义。这是两种不同的感受方式,体验式教学也分两种:对己体验和对他体验,前者的感受和体验会更加深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重新“经历”自己以往的经历,在回顾与反思中获得体验,也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在心理上扮演他人角色,在移情中获得体验。刘惊铎讲述了卖鱼人和垃圾王的故事,他们自己所感受以及在别人眼中他们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不同。因为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旁观者对卖鱼人和垃圾王的认识是在自身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猜测,这便是一种“想验”。而卖鱼人和垃圾王,从中体会到的快乐和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是我们都体会不到的。卖鱼人和垃圾王对自己生存状态以及生存意义,来自真实的切肤的生存实践之中。这是一种“亲验”。所以我们在任何时候不要以自己所拥有的“体验”来判断和衡量他人的想法和实践。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永远也不应该想当然地断定学生的思想情况,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亲身感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学会在体验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感受人生。美国自然教育家约瑟夫·克奈尔认为,“感觉这个世界远远比知道和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当我们对某一种事物有了感情上的联系,我们就会产生从更深层次上的关心它的责任感。”

2.产生深刻的理解

深刻的理解是体验教学的第二层目标,是对感受的深化。如果体验式教学只停留在“感受”上,那就只停留在表层,形不成主体的深刻理解,也就不能内化成学生内在的品质。心理学认为:理解是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切身体验或反映,是和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由此可见,理解隐含着个人的体验,是主体自身的感悟。理解是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它来自于生活实践,包含有丰富的情感。“理解”的对象很多,包括理解自己和人生、理解他人和社会、理解生命和大自然、理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十分注重大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在体验中产生深刻的理解,就能把体验所感受到的表层的东西深入到价值层面,在深刻的理解中完成内化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感受”进行加工、升华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认识事物的飞跃。

体验中的理解并不是单一的因素就能引发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包括认知、感受、情感、感悟等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对同一事物,由于每个人的体验不同,主体在理解的内容上和程度上也有不同。体验中的理解是主客体相互融合的结果,主体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观察、研究;而是深入到客体,这样获得的理解才是深刻的、丰富的、带有个性化色彩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在师生共同体验、领悟的过程中,达到学生主动理解所接触的客体,而不是接受教师和书本的灌输。有切身体验的理解才能是深刻的、入心的,持久的。

3.养成良好的习惯

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是“行”,切身的感受、深刻的理解归根结底都是让体验者去践行所学到的,所理解的道德观念。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靠几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能完成的,而是主体把获得的认识反复实践的结果。在体验式教学的课堂上培养了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到践行的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亲自体验所学到的知识,在反复实践,反复体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习惯的养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终极目标,将大学生内化的心理品质进一步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其在感受、体验中获得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人格,然后再反复实践,最后养成稳定的习惯,形成相应的品质。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内容

个体是处在各种关系中的个体,个体无法离开社会、自然而生存和发展。当然,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更离不开个体本身,正确认识个体与他人、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正确认识自我是德育的必然要求。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他们已经成年,即将走向社会,作为一名公民,这几种关系的处理对于大学生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阵地,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也是培养大学生正确认识这几种关系的途径,而对这几种关系的认识不是停留在简单的“告诉”上,而是要在体验中引导大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在体验中感悟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个体内在的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内容。

(一)体验个体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人的存在离不开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体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和在社会的环境下才能体现出生存的价值,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也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内容。

个体与他人之间要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这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个人成才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养成理解、尊重、关爱、诚实守信、善于合作的行为习惯。首先,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尊重和关爱。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人是形形色色的,性格、需求、生活环境等各有不同。在生活中要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看待问题,而不是凡事都以自己的角度为标准。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感受,才能做到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人。刘惊铎在《道德体验论》一书中讲述了一个“卖鱼人和垃圾王的体验”,说的是我们所看到的所想象到的卖鱼人和垃圾王每天都很辛苦,每天在肮脏的地方度过,没有时间享受生活,是人生的一大遗憾。然而通过采访卖鱼人和垃圾王,他们实际生活环境虽然很糟糕,但是他们却是“乐滋滋”的,活的“蛮充实”的,因为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可以供孩子上大学,可以赡养父母。他们每天在辛苦的生活中所体验到的快乐是别人想不到的。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切身感受,来理解和尊重别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多引导大学生通过体验他人的处境来学会理解、尊重和关爱他人。其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也是基本的道德品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诚实守信,良好人际关系的延续和深化必须通过诚实守信来维持。当前大学生由于自我约束力差、社会责任感不强、功利主义取向等影响,出现考试作弊、学术作假、伪造证件等等行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不是靠说教、惩罚所能根除的。每次临考试之前,辅导员都会告诉学生,要诚信考试、若被发现作弊,会给出什么样的处罚。但是考试作弊的现象不会因此而消失。在华北电力大学法政系开展的“诚实守信教育”活动中,取得的理想效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活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计调查问卷,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调查,获得学生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看法的第一手资料;第二阶段是在全系范围内开展广泛的讨论,各班开展主题班会,讨论诚实守信的重要意义,明确自律的重要性;第三阶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相结合,围绕考试作弊问题开展模拟道德法庭活动,通过辩论,让诚实守信深入学生内心;第四阶段举行“诚实守信承诺书”签约活动,全系学生当场公开承诺,签约。在这次“诚实守信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其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其中,在活动的层层递进中让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加强。最后,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协作的世界,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集体合作的成果。合作意识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必然选择。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重通过组织各种体验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在平等互利基础上进行合作,从而为自己的社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开展学习、讨论小组,在课外实践课中组织实践小组等。

人是社会性动物,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宗教、习俗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个影响的过程也就是人社会化的过程。因此,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符合社会的要求,注重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使其形成对社会、政党、国家、民族、宗教等的正确认知,理解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国家意识、民族精神、传统美德、革命美德等道德要求,这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体验来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感情,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感,并且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体验个体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着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对人来说是人与人间联系的纽带,才对别人来说是他的存在和对他来说是别人的存在,才是属人的现实的生命要素;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表现为他自己的属人的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人生存在社会中,就要把自然作为人生存之必然要素来考虑,而不是把人置身于自然之外来考虑,即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当前,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吃各种山珍野味、排放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过度开采等等,这种生态意识淡薄的现象在我们发展中国家尤其严重。人应当怀有对自然以及万物的感恩之心,应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进行适度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界就会风调雨顺地为人类提供其所需的物料;反之,人要试图改造和征服大自然,自然就会以风暴、洪旱灾、沙尘暴等形式来惩罚人类。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大自然,又独立于大自然。无论什么人,当他置身于自然之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引发一定的体验。置身于山清水秀的大自然中,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喜悦之情,会产生一种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意识;相反,如果置身于被污染、被破坏的大自然中,人就会产生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会诱发人对污染环境、破坏自然的反感和自责,从而转变为要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和行为。这些体验都有利于提升体验者的境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的内容之一。

注重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强调人对生命、对生存的一种情感体验,通过这种体验使人感受到人在自然中的伟大与渺小,使其在内心生成一种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之前在网络上读来一则故事,非常引人深思: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海边走着,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每一条小鱼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生命是最宝贵的,小男孩的所为,正是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珍视,也是人的内心怜悯之情的自然勃发。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在实施中应遵循体验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则,引导和组织大学生通过亲验或者想验置身于一定的自然之境,在自然之境中形成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能力和生态智慧。领悟到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态因子,人善待地球和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三)体验个体内在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完整的人应该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不仅是肉体的存在,同时也是思维的存在、情感的存在,这几者缺一不可。

首先,生命是人存在的首要前提。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在引导学生体验个体的存在时,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活着”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当今大学生对自身生命的漠视现象非常严重,他们面对学习、情感、就业、经济等问题,往往不堪压力,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发挥生命主体的作用,感悟生命的价值。人是感情的载体,理解生命是一个反复体验、反思的过程,体验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让大学生置身于产生各种情感波动的情境当中,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生命、理解人生。所以说,体验就是生命存在的方式,只有从生命体验入手,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

人不仅仅是肉体意义上的人,更是心智、情感意义上的人。体验个体内在的关系还包括体验个体智慧、认知,体验情感、价值观。智慧和情感是个体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传统的教育是偏重学生智慧的发展而忽略情感的培养。离开情感的智慧是没有意义的,空虚的。人作为完整的人格,是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并赋予情感的,人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智慧,还有情感、态度、信念等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要通过情感体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追求对抽象自我的探究,而是仅要求基于自己生活的各种体验的理性分析和总结,从而形成对自我的完整把握。如对自己的身体素质、学习情况、各种能力、道德修养以及所具有的潜力等做出实际的自我评价,从而能够明确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以便于做到发扬优点、弥补缺点。大学生个体优点的发扬和缺点的弥补就是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应当引导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的自我修养,如自尊、自爱、自信、自诚、自立、自强等,并指导大学生理想人格和创造人格的塑造。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体验式教学的载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实际情况设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教育,是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其中包括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重视体验的作用,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过程,但并不等于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因为道德体验是以一定的道德认知为前提的,道德认知的习得需要借助于课堂教学。然而,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因为道德行为是在获得道德认知、信念之后,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把道德认知内化为学生的品质,并最终付诸实践就必须要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生活。

(一)体验的第一课堂——真实的课堂互动

课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民主、互动、情感的课堂。提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意味着教师空洞的说教、沉闷的课堂气氛、枯燥无用的政治术语、背不完的课堂笔记等等。这种近乎命令的课堂灌输模式,会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反感情绪,即使勉强遵守这些道德规范,也是学生出于教师及外界施加的压力,而不是出于一种道德上的需要。任何的强制性的手段只能强制人们不做什么,却不能强制人们不想什么。体验式教学的课堂一改简单的知识灌输而转变为情知交融并充满活力的互动教学过程,让学生民主地参与到互动课堂之中,在体验互动的课堂中,亲身体验、情感升华、交流提高。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大学生的阅历和实际生活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大学生置身其中。在课堂情境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人士,而是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自己去感知、判断、选择、体会。学生不再是置身事外的倾听者,而是享有了主体地位的参与者。师生双方平等、诚恳地敞开心扉,以自己已有的知识、阅历真诚地进行交流沟通。陈钟梁在《文汇报》上撰文介绍自己在美国旁听的一堂自然常识课,读来颇受启发:一上课,老师说这节课上“蚯蚓”,请同学们准备一张纸,上来取蚯蚓。同学们捏着纸片纷纷上讲台盛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下来,学生们推桌子挪椅子地弯腰抓蚯蚓,整个教室顿时乱作一团,老师却一言不发,站在讲台旁冷眼旁观。课后老师对我说,上了一节“蚯蚓”课后,假如连蚯蚓也抓不住,那么这节课还有什么意义。同学们抓住了蚯蚓回到座位后,老师开始了第二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蚯蚓的外形等有什么特征,看谁能把它的特点最后补充完整。经过片刻的观察,学生们踊跃举手。生:虽然看不见蚯蚓有足,但它会爬动。生:不对,蚯蚓不是爬动而是蠕动。师:对。生: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师:对。生: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生: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进了嘴里尝了尝,有咸味。师:对。我很佩服你。生: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进了喉咙,过一会我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的生命力很强。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激昂地说:“完全正确!同时我还要赞扬你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勇敢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同学,我远不如你!”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过程中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用语言表达出来,在师生交流中并接受外部的合理评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其所获得的体验、感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究,以引导大学生对新获得的体验进行深入分析,从具体的情境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强化正确的感受,矫正偏向或过激的情绪,升华道德情感。引导大学生反思内省是课堂上进行体验式教学的关键阶段。因为感性的情景体验往往带有冲动性、表层性和易逝性等特点,在师生彼此交流和引导反思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个人体验的狭隘性,使体验不再是处于冲动,而是更加刻骨铭心。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之后进行交流沟通,排出偏激思想,进行反思总结。在反思总结中,思考此次体验得到了什么收获和启示,在自身发展中还有哪些不足,怎样获得更好的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民主地认真倾听学生的内心表达,用心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宽容地对待学生在体验中的不同思维方式和表现出的不同体验感受,努力地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进行归纳、印证并进行整合、升华,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境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实施体验式教学要避免走入“只要体验,不要讲授”的误区。体验式教学更加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的互动,情感的升华,但这并不等于不需要老师的讲授,不少人误以为“教师讲—学生听”导致了“接受学习”。但是好教师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时,他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况的基础上,在学生愿意学的前提下。或者,教师在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授课时,并不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把很多不同的观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判断、选择。这样,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是富有人格魅力和生命激情的“声音文本”,这样的“教师讲—学生听”实际上构成了学生体验学习的一部分。真正的好教师最终是引导学生亲自去寻找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

(二)体验的第二课堂——丰富的校园生活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除了课堂载体之外,丰富的校园生活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体验式教学的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上,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安排适当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体验意识。比如在讲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一章时,可以组织各班学生看一场红色电影、组织一次红歌比赛、举办一次爱国主义的演讲活动等。渤海船舶职业学院在课程的安排上,借助庆祝建党90周年的时机,组织学生唱红歌比赛。此时、此刻、此景,同学们都激情高涨,对于党、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这整个过程中,没有教师或其他人在有意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无形中产生了道德教育的价值,因为学生体验到了,触动了内心的情感之弦。看似平常的校园活动,就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这种隐性德育比课上的无数次说教都有价值。

(三)体验的第三课堂——广泛的社会活动

认知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强化,才能成为个体内在的力量。道德认知可以通过课堂教学,通过虚拟情境来体会和获得,但是道德认知要想内化为主体的自觉性,必须通过实践的途径才能实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归根结底都要在实践中才能产生和形成,道德行为必须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和深化。实践是学生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桥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获得的认知、情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升华,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校园里,而应该组织学生适时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里所说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培养学生德行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延伸,是体验式教学的又一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指导生活。整个德育的过程就是一个由生活转化为知识,而又用知识去认识、指导生活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任何脱离生活的教学都是空洞的、无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学习知识、升华认识、强化意志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检验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并且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多争取机会,与学校相关部门共同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尽可能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带着所学知识,带着兴趣和疑问走出教室,融于课外生活中。

如教师和大学生可以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一起走出校门,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可以去敬老院为老人服务,深刻体会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组织大学生协助交警管理交通,让学生体验到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公民的必要性。体会交警的辛苦,体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奉献的乐趣。这种体会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要生动得多、鲜活得多,牢固得多。例如,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为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培养同学们拥军爱党的情怀,加强同学们对党史的了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院辅导员的指导下,组织开展了“博睿讲坛”之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光荣党员故事”专题系列报告会。此次活动是本次专题系列报告会之一,活动打破以往报告会邀请专门人员为同学们作讲座的传统形式,采取别出心裁的方式,6月25日下午,同学们在活动组织者的带领下前往部队基地干休所,与退休老军人亲密互动,大家一起唱军歌,听老军人讲党史。一到达干休所,同学们就受到了老人们的热烈欢迎。活动开始,老军人们在指挥下为同学们唱了一首《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迎接同学们的礼物,在老人热烈氛围的影响下,同学们也活跃起来,为老人们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节目。10级同学给老军人带来了经典军营歌曲《军港的夜》和《打靶归来》,同学们唱着,老人们打着拍子轻声应和,温馨的氛围温暖了老人和同学们。随后,09级同学为老人们唱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的祖国》等歌曲,在歌曲的带动下,老人们流露出深切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同学。接下来,老人们向同学们讲述战争时期他们参加战争的艰苦经历。从辽沈战役讲到锦州解放,又从战争时的艰苦环境讲到朝鲜战役时冰天雪地的战场,老人们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给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讲党史的过程中,老人一再重申,在抗战的过程中,困难不是可怕的,可怕的就是的心不在一条线上,军民一家人,没有人民,就没有战争的胜利。同时,老人对同学们给予厚望,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后报效祖国。最后,活动在老人与同学们合唱的一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结束。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更深切了解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并加强了对党史的了解,提高了党性修养,激发了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