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大赢靠德
26006200000014

第14章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人品决定职业高度(2)

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对从事某种职业的要求,也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个体人格的体现。团队精神、认真而忠于职守、谦虚大度而不乏热情等素养,不仅能让你在工作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还会形成一种人格魅力,让人赞赏不已。

袁隆平:为了让更多人吃饱饭

使命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起点,也是职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袁隆平有两个心愿:一是培育出“超级杂交稻”;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他从成绩与荣誉两个“包袱”中解脱出来,超然于名利之外,对于众多的头衔和兼职,能辞去的坚决辞去,能不参加的会议就不参加,他想的只有杂交稻。他希望杂交水稻的研究成果不但能增强我们国家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解决人类仍然面临的饥饿问题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袁隆平把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杂交稻当做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事业,他还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袁隆平带给我们的是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的坚定信念。他常说:“科学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不爱国,就丧失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就不能成为科学家。”自年轻时他就立志献身杂交水稻事业,并为之不懈拼搏、顽强奋斗,始终把为国家解决好“民以食为天”的问题当做自己的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几十年如一日,意志坚定,锲而不舍。

袁隆平始终心怀天下,没有将自己的工作当做枯燥的科学研究,而是始终将“让更多人吃饱饭”这一使命装在心里。正是这种使命感,感召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公安队伍里,就有这样一位视人民群众安全为自己使命的人,他就是警察王百姓。

王百姓从1969年参军至1985年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至今,已经在爆破、防爆和排爆这个危险的岗位上工作了39年。他历尽艰险,出生入死,始终坚守着这唯一不变的事业,从黑发到白头,从平凡走向崇高。

他先后参加了国内数起特大爆炸案件的侦破和重大事故的查处工作,为侦破案件及处理事故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先后排除各类炸弹15000多枚,排除爆破装置和哑炮1100多个。他究竟处置过多少爆炸现场,排除过多少爆炸物,经历过多少危险,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在无数次与爆炸打交道的人生经历中,王百姓用生命创造着一个大智大勇的神话。他被人们称作“和死神打交道的人”。

1998年,郏县三郎庙发现一枚高智能汽车炸弹,这在河南尚属首例,遥控天线、捆绑的铁丝清晰可见。要命的是,嫌犯就在附近,随时可能引爆炸弹。有人提出直接引爆汽车,王百姓可不这样想。把所有的人撤出200米外,拉起警戒线的时候,他请人远距离给他拍照,“万一‘光荣’了,也好给家人一个交代”。偌大的现场,静得能听到针落在地上的声音。两个小时后,炸弹被取出。

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他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有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够惊心动魄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一样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他说:“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公安战士,但也要承担起国家昌盛和社会稳定的义务和责任。”

马克思曾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使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你是否愿意接受,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是否感觉到它的存在。

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出现厌倦的苗头,那就说明对职业的使命感出现问题了。尽管出现使命感缺失的客观原因有很多,但就自己本身而言,必须自省的两个问题是:你对你的工作心无旁骛了吗?你把自己当做团队里的一分子了吗?如果这两个问题你答得不肯定,那就说明你对工作的使命感缺失了。使命感与目标是相互交叉的,没有职业使命感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实现目标。

因为对工作缺乏使命感,所以就只会被动地工作,情绪不好时甚至还会无端地对团队乃至对他人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应该好好想想,要是对目前这种基本的工作都觉得很乏味的话,又怎么可能对将来更艰巨的工作产生兴趣呢?

使命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起点,也是职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牛根生:以德立命,厚德兴业

德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赢得人心的最佳利器。牛根生的厚德,赢得了人心。

2004年6月10日,蒙牛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乳制品企业。按照《福布斯》的排名,牛根生身价1.35亿美元,居中国富豪排行榜107位。正当外界对牛根生的财富议论纷纷时,牛根生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将个人股份所得股息的51%捐给“老牛基金会”,49%留作个人支配。当下,很多人都希望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占为己有,为儿孙谋福,牛根生却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可以传给儿孙的财富散尽,他这是要干什么?

“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是牛根生沉浮商海二十几年始终坚守的信念。他常说:“想赢两三个回合,赢三年五年,有点智商就行;要想一辈子赢,没有商德绝对不行。”厚德兴业,因为德是成就一切事业的基础,是赢得人心的最佳利器。得人心者得商机。牛根生的厚德,赢得了人心。

2002年年末,蒙牛的维修工李茂生在上海参加一个大型设备培训班。培训即将结束的时候,和他一起参加学习的另外两个企业的设备部经理先后找到他:“小李,你的学习成绩不错,跟我们干吧!”“不行,我不能去。”“我给你高薪!”

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李茂生说:“我当时没有回答他们,只是扯开上衣让他们看我胸口这道伤疤。他们很惊讶。我说,人不能为钱活着,不能违背良心,我的命是蒙牛给的,哪能离开蒙牛!”

原来,2001年,刚到蒙牛工作几个月的李茂生,被确诊为心脏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费4.6万元。李茂生家境贫寒,父母狠下心说:“孩子,家里实在没法子,你自己看着办吧。”李茂生走投无路,找到了液态奶事业部经理白瑛。

蒙牛公司党委发出倡议:挽救李茂生的生命。牛根生带头捐出1万元,员工们纷纷解囊,一共捐了3万多元。李茂生的手术做得非常成功,病愈出院时,医生、护士、病友们都拉着他的手嘱咐:“病好了,要好好工作,对得起公司。”

像这样被救助的员工,在蒙牛每年都有。可以说能得到李茂生这样员工的忠诚,是牛根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自然结果。

牛根生信奉多赢的交际之道,他以德修身,厚德载业。他宁愿散尽股份搞激励创新,也要让蒙牛可持续发展;宁愿自己累一点,也要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蒙牛的价值。他不贪小利,而是追求大德,他始终认为大家富有了,自己才会安心、快乐。

在河南辉县,也有这样一位以德立命的人,他就是河南辉县上八里镇回龙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

1993年,张荣锁当上支部书记后,制订了“先架电、后治坡,修通公路通汽车”的计划。因为没有启动资金,他无偿捐出自己当支书前在外面办企业挣来的上百万家产。在架电、治坡两大任务完成后,1997年冬天,张荣锁又带领150名党员和民兵向大山宣战,决心修通阻隔山上山下的公路。他们拦腰斩开了9座山头,在绝壁上修了8公里盘山水泥公路,在百丈悬崖中凿出了1000多米的S形隧道,终于在2002年年初打通了回龙村通往山外的公路。

“修路这么难,不仅花光了你的家产,还有这么多人牺牲,你有没有后悔过?”望着背后那悬挂在绝壁之上的盘山公路,有人问张荣锁。

张荣锁说:“我是一名党员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我在部队的经历告诉我,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坚持。当村里修路已经‘弹尽粮绝’的时候,我不作出牺牲,谁作出牺牲?虽然退伍返乡后,经商、办企业挣了100多万元,但群众都过着穷日子,我心里也难受。这样把钱用在群众身上,用在大家急需的地方,值!”

牛根生和张荣锁的言语都很朴素,但是要真正实行起来并非易事。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高境界的人生。他们并没有在小利上斤斤计较,也并没因为自己致富而沾沾自喜,而是带领团队,发挥自己的优势,激发大家的热情,共同致富。因大德带来的团队的成功,远比一个人孤独地守财更有意义。

作为普通员工,我们同样可以在自己的职位上,在有限的舞台上演自己的好戏,以德立命,厚德兴业。

谭千秋:大爱无声,大德无形

当一个人心藏大爱、怀抱大德的时候,工作只会成为自己传播德行和爱心的载体。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砸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2008年5月13日22时12分,当搜救人员从四川省德阳市汉旺镇东汽中学教学楼坍塌的废墟中搬走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所有的抢险人员都被震撼了。

他叫谭千秋,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湖南********张春贤称赞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谭千秋经常教育学生:“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社会责任感。”1982年6月大学毕业后,学校准备让他留校任教。当学校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主动请缨:“我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也需要人才啊!”领导反复做他的工作。当他得知四川东方汽轮厂职工大学急需教师时,便立即申请到那里去。一个月后,他如愿以偿地分配到该校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27年。

“如果没有这场地震,我想,在湖大校史里,你就是一个普通的校友,在世人眼里,或许你就是一个平凡的老师。可是,你知道吗?如果没有这场地震,我宁愿你普通,我宁愿你平凡,我宁愿你好好地活着。”湖大马列主义学院的一名同学在湖大校园网上这样表达大家的心声,“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张开双臂的姿势。流完这滴泪,我决定不再哭了。因为,从这一秒开始,我要像你一样,做一个勇敢的、恪尽职守的、大爱无声的人!像你一样,在危险面前绝不颤抖!”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谭千秋就是实践者,他始终将对学生的爱心当成自己的责任,将“责任”二字贯穿生命的始终。

在上海,有位名叫陈晓兰的“打假医生”,同样用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德行诠释着自己的职业。

“我是一个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这种事怎么能发生在救死扶伤的医院里呢?”陈晓兰永远不会忘记1997年7月24日,这个改变她命运的日子。

那天,一位病人告诉陈晓兰不想打激光针,打了会哆嗦。她赶快跑去了解情况,见到一种名为“光量子氧透射液体治疗仪”的输液配套器械,仪器上有一行小字“ZWG-B2型”。陈晓兰知道,ZWG是“紫外光”三个字的拼音缩写,而不是激光,她拦住了要打针的病人:“这是紫外光,不是激光。”

但陈晓兰没想到,因为这句话,第二天她就受到了院领导的批评:“谁说光量子不是激光,这是上海医科大学陆应石教授发明的,你比教授还厉害?”

倔强的陈晓兰开始研究光量子,经过何专家的求教和自己的试验,结果令她大吃一惊:经“光量子”充氧的药水,竟然生成了絮状物!“病人的血管不是下水道,把这种东西输进去后,让它怎么出来?”陈晓兰的父亲拍案而起,而母亲也已经托人打听到,那位“陆应石教授”纯属子虚乌有。

但医院对陈晓兰的反映不予理会,“谁反对光量子谁下岗”。陈晓兰犹豫着,但一想到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世界上有1/3的病人死于药物中毒,她就没办法心安理得地继续坐在医院里。她开始走访那些打过激光针的病人。在受调查的23位接受过光量子治疗的病人中,有9位死于肾功能衰竭和肺栓塞。于是陈晓兰找到区委和卫生局,又去了上海药监局前身——上海市医药管理局反映情况,从此踏上了十年揭露假劣医疗器械之路。

“如果不是走上了这条路,我现在也过着简单平静的生活。但我是医生,我在和生命打交道,我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陈晓兰说着,疲惫的脸上满是欣慰,母亲的遗嘱鼓励她继续前行——“晓兰,你是医生,患者不懂,你懂,你要保护他们的权利。”

不管是教师还是医生的责任心,都是博大的爱心和高尚的德行的一种表现,终会换回人们高度的赞赏。当一个人心藏大爱、怀抱大德的时候,工作只会成为自己传播德行和爱心的载体。我们在工作中,就要用这样的坐标,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量把工作做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