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兴通讯:全面分散企业风险的中庸之道
26376300000005

第5章 “冬天”里的春天

钱伯斯与“ZTE”

2004年9月10日,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思科系统公司(以下简称“思科”),与华为之间的知识产权官司和解之后,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花旗美邦技术会议上,其首席执行官钱伯斯先生,这位过去一直鲜逢对手、甚至有些“目空一切”的“互联网福音传播者”,对思科未来5年的竞争状况进行了一番重新审视:随着亚洲国家技术开发力度的增加,思科在今后5年内的12个主要竞争对手将有一半来自亚洲。其中中国的电信设备厂商华为和中兴凭借政府支持和较低的人力成本,已经在不断抢夺着思科未来的市场,甚至已经将高端路由器卖到了美国,与思科的核心产品形成了直接竞争。

2000年春天,思科以5310亿美元市值跃居全球最值钱公司的宝座时,“ZTE”(中兴通讯英文名称的缩写)还只是一家钱伯斯很少听说的、年销售额不到百亿人民币的小公司,但是现在钱伯斯知道,他必须花一些时间来熟悉这个以前他不曾关注的名字了。

毫无疑问,“ZTE”在钱伯斯的12个全球对手、6个亚洲对手的排序中,占据着越来越靠前的位置。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中兴的战略思想与思科极为相似,即决不搞技术崇拜。正如钱伯斯的名言:技术终将被市场击败。不像任正非常常押注于先进的技术,不惜倾全力“豪赌”3G,侯为贵的目光则一刻不停地专注在技术与市场的结合点上。后面将要讲到的“小灵通”、CDMA在华为和中兴之间的逆转,就是明证。二、中兴进入2000年后,特别是在整个行业进入低谷时期,保持着非常稳健的增长,与华为的大起大落形成强烈反差。许多人也许对这一点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但这正是深刻理解中兴战略思想的切人点。在高风险的技术之都——硅谷,钱伯斯始终将“稳健为王”当做永续经营的格言。遗憾的是,思科在2001年也出现了历史上惟一一次负增长。

短暂的“一枝独秀”

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股突然暴跌,在此后短短数月内,从5000点以上狂泻至2000点左右,以此为起点,全球经济尤其是高科技行业开始进入冬天。

此时,通讯业的寒流还没有蔓延到中国。有人预言,中国市场将会是“一枝独秀”。但是这一预言仅仅保持了不到1年。

2000年上半年,中国通信产业以改革、重组为动力,加快网络建设、改善服务质量,经历了1999年的短暂调整之后重新步人了快速发展时期。至6月底,全国通信业务收入完成177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6%,大大高于国内生产总值8.3%的增幅。

到处弥漫着乐观情绪和侥幸心理。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厂商的年度增长也进一步助长了这种情绪。

2000年,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华为开始了从未有过的扩张步伐:一方面强制性地抽调优秀员工去开辟海外市场;另一方面大规模招聘,向高端路由器和3G领域发起进攻。从2000年10月份开始,在短短的时间内,华为向全国10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发放了接收函。当年华为完成了220亿元的销售额,增幅为83.33%。

2000年也被中兴列为“速度年”。根据当年中报,中兴2000年1—6月主营业务收入比1999年同期增长了50.28%。消息灵通的基金似乎也嗅到了其中的味道,2000年后,便大举建仓中兴通讯,到年底时,持有基金增加到7家,它们共计持有中兴通讯17%的流通股。中兴全年的销售额大幅增加,达到了102亿元,增长率达到了104%!但2001年年初,华为总裁任正非突然抛出了著名的醒世恒言《华为的冬天》。

接着,原计划的大规模招聘大量缩减。

冬天的论调一时盛行坊间。

中兴的“春天”

2001年3月份,思科不得不一次性处理了几十亿美元的库存,并做出了钱伯斯担任思科CEO以来的首次裁员。2001年,思科的亏损额达到10亿美元;同一时期,朗讯公司的亏损额高达162亿美元,阿尔卡特亏损近50亿欧元,爱立信亏损212亿瑞典克朗。裁员接踵而至。

中兴、华为却没有“过冬”的迹象,2001年,中兴通讯的增幅高达37.2%。华为的销售额也仍然在增长,但势头明显减缓,为15.91%。

2002年,中国通信业的冬天最终来临。数据显示,全年电信领域内的基础设施投资额同比下降25%。

华为在这一年出现历史上的首次负增长,销售额为221亿元,同比下降13.33%,真正进入“冬季”。任正非甚至不得不宣布大规模裁员,大约有3000人左右离开了华为。

这一年,中兴却逆势上扬,销售额达168亿元,增幅为20%,呈现出“冬天里的春天”气象。中兴非但没有裁员,反而大规模招聘了一批最优秀的人才,成为这期间中国通信专业学生最大的雇主。

2003年,全球通信巨头仍然处于“雪藏期”,除了思科外,爱立信、阿尔卡特、朗讯等国际电信设备企业巨头,仍然处于亏损的深渊中,中兴的增幅则高达50%。

2003年,中兴被业界评为中国通信业成长最快的公司,连钱伯斯也称赞其取得了卓越成效。

十大基金重仓持有

中兴是所有A股上市公司中股价波动最小的公司之一。

从1997年上市以来,除了2002—2003年因为“H股风波”曾短暂停留于十几元的低位外,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保持在20—35元之间。

即便是2004年国内A股股市低迷的时期,它的股价也是一枝独秀,每股高达28元左右,这反映出中兴业务的稳健性特征。

另外,国外基金的介入,更证明了这一点。

2003年7月9日,中国首支QFII(QFII是英文Qualified ForeignInstitutional Investors的缩写,即“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是指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编者注)瑞士银行将中兴通讯列为重点购人对象。中兴2004年的中报显示,截至公布时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均为基金,它们合计持仓占流通盘比例的29.96%,其中摩根斯坦利以2126.64万股的持股数成为中兴通讯流通股的最大股东,德意志银行以1741。39万股的持股数成为第二大流通股股东。这两家投资机构在金融界具有权威地位,态度足以说明问题。

登陆H股

2004年12月3日,正当人们担心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公司会因为创维董事长黄宏生被拘事件而受到影响时,中兴通讯却宣布以招股价的最高界限22元在香港发行1.61亿股H股股票,共集资35亿港元,这是中国首家内地A股上市公司在香港发行H股股票。

中兴此次公开发售共冻结了778亿港元的资金,针对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部分获得超额253倍认购,国际配售部分获得超额23倍认购。

等到12月9日一早在联交所挂牌交易时,开盘价便涨到24.3港元,高出22港元发行价10.5%;下午4时收盘时,报收于24.4港元,较发行价高11%。中兴在内地A股的股价也受到利好刺激,12月3日公布H股股价的当日,便上涨1%,而自从2004年7月中兴通讯重新启动H股发行计划以来,该公司A股股价涨幅已经超过35%。

根据计划,H股筹集资金将有60%用于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其余部分用于战略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H股上市被公认为中国证券业的里程碑和2004年度中国经济的标志性事件,中兴因此出尽了风头。另外,侯为贵还当选为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十大经济人物。

那么,这个一向不喜张扬的企业是碰巧抓住了几次机会,还是有不为人知的“杀手锏”在起作用?中兴的快速增长势头又能保持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