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吾意独怜才
2783100000012

第12章 教育的制度() (3)

细看今天美国大学的排名表,我们知道伯克利的悲剧,是“公立”使然。前二十五名的大学,公费州立的就只有一两所岌岌可危地存在﹔想起二十年前大部分都是州立的,恍若隔世。

为什么“公立”大学一致地兵败如山倒呢﹖

一般舆论的解释,是州立的政府资助,愈来愈少,以致经费不足云云。这解释是不对的。二十年来,在通胀调整后,美国州政府对大学的资助下降,是事实。但州政府为恐大学素质下降,早已容许甚至鼓励公立大学增加学生的学费,尽可能以此弥补“公费”之不足也。大名鼎鼎﹑地点适中﹑校舍一流的州立大学,摆明先天优厚。条件如斯,怎可以给单靠学费与募捐维持的私立大学——包括一些此前籍籍无名的私立大学——一个回合就打下马来呢﹖

我认为这问题的主要答案,不是州立大学的“公费”不足,而是这些大学所行的是“共产”制。这制度既有“大锅饭”,也有“铁饭碗”。州立的大锅饭,是指教授的待遇(薪酬)总有点论资排辈,薪金的递增有“等级”(scale)的规限。要是某教师“英雄出少年”,思想僵化了的老教授高高在上,怎可以容许这少年的薪酬倍升呢﹖有些州立大学不事振作的教授,竟然组织公会,以“罢教”要挟,务求薪酬合乎“大锅饭”的规格。

州立大学的铁饭碗,是指一位教师入校六年,一经审定批准,就可以享有终生僱用之利,“做”是年薪美

金三万六,“不做”也是三万六(今天大约五万六——当然,其中还有等级的调整)。

在上述的“共产”制下,大学有什么风吹草动,请辞离校而另谋高就的是哪些教师呢﹖答案明显不过﹕是那些有私立大学的“高就”可以“另谋”的教师。市场永远是那样无情﹕可以“另谋”的“高就”,永远都是为有本领的人而设的。学问市场也是如此。

二十年前,我为幼年的儿女在美国选取学校,宁愿选取每人每月交三百五十美元的私校,而舍弃免费的公立学校。于今回顾,我有先见之明。

八二年回港时,香港政府大事资助官立学校,私立的一败涂地。但我还是把儿女送进每人每月要交数千元学费的私校,因为我要校方老师每月跟我见面一次,商谈一下孩子的发展问题。如果校方不合作,我会把儿女“转”到其他的私校去。也难怪,十三年后的今天,私立的中﹑小学,在香港经历过“荣﹑枯”后,春风吹又生。

香港今天的大学,行的也是“共产”制。教师吃的也是大锅饭,做了几年,用的也是铁饭碗。香港的“公立”大学,不会像美国那样,一下给私立的打下马来。主要原因,是在香港以学术谋生的,没有私立的“高就”可以“另谋”。还有,香港的大学互相协定,教师转校不能脱轨加薪——少年难出英雄也。可以肯定,香港政府对大学的资助,以每个学生 计,是世界之冠。假若我们的大学参与美国的排名比赛,其名次不令我们尴尬是奇迹。

“公立”像“共产”一样,历来都是虎头蛇尾,开始时声势浩大,但若干年后就兵败如山倒。那是我这一辈知道的“规律”。

从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说起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三日

在港大招收新生时,一位学生问﹕我们在中学几年的校内成绩,是不是完全不计的﹖我答道﹕完全不计﹗肯定地答了这一句,不禁悲从中来。骤然听来,这学生提出的似乎是个无知的问题,但其实是点中了香港中学教育的致命伤。

我对该学生解释说,那是香港教育制度的问题,而我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不可能改变这个制度。我认为,要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像美国那样,重视一间有分量的中学的校内成绩,也重视一个有分量的中学老师的推荐信,教育的发展会有另一番景象。问题是今天香港的中学,不容许一个老师发挥个人的学问或设计自己独有的课程,使我们无从判断一个有真才实学的老师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别无选择,墨守成规的会考就成为唯一的准则了。

一时间我想起在美国任教职时的一些往事。一九六八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招收研究生的评审员。参与评审的有做助理教授的五个后生小子,由年长而又

大名鼎鼎的刘易斯(Gregg Lewis)做评审主席。我们这几位“后起之秀”也真的可怜,每人花了近一百个小时来审阅大约有五呎高的学生申请资料。我们精心排选,每人把最可取的前五十名学生的高下排列出来。跟与刘易斯开会议。

刘易斯把他对学生的排列名次给我们看,竟然与我们所排列的完全两样。他不让我们的选择有丝毫重量﹕学生名次排列要依他的而行,一个也不能改。我们当然一肚气,心想,近百小时的工夫,付诸流水,那委任我们做评审是搞什么鬼的﹖

刘易斯见到我们的脸色,解释说﹕请你们做评审,不是要听取你们的意见,而是要给你们一个机会,学习一下衡量学生的准则。他跟说他作过统计,大学会考(GRE)的成绩,与学生后来的表现没有可靠的关系。他又如数家珍地例举哪一间大学的成绩,再好也是三流,而哪一家成绩平平的,却非同小可﹔哪一位写推荐信的人绝不可靠,而哪一位只说半句不错的话,就言出如金,可以肯定。

后来校方依照刘易斯的排列,先通知前十一名学生,给予最高的奖学金。但这十一位学生中,答应到芝加哥大学深造的只有一个。其他都给芝大之外的名校“抢”去了。

最令我佩服的,是刘易斯排名第一的学生,是以色列一间大学的,成绩只是中上。这学生什么会考成

绩也没有,不在我所选的五十名之内。后来我才知道,这学生被美国最高的五间学府争相取录,其中三间把他排名第一。这可见美国的顶尖学府都有像刘易斯那样的高人,对会考成绩视如粪土的。

一九六九年我转到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任教职,替学生写推荐信时慎重处理。过了几年,有两间大学来信,请我多作推荐,又说明只要有我的认可信,他们是不用看成绩的。

在美国,中学会考成绩(SAT)比大学会考有较重的分量,但通常只是以某一个分数作为起码的要求,其他就是按不同中学的成绩及推荐信,把学生作个别处理。在洛杉几,Fairfax与 Beverly Hill两所中学的学生,历来都有优先权﹔西雅图的Lakeside(BillGates之母校也)也有类似的分量。不要低估香港中学昔日的国际地位。一九六三年,洛杉几加州大学的收生主事人告诉我,香港培正中学的学生申请,他们不用看成绩,照收无误。但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俱往矣﹗

香港今天的教育制度,是学生从小就单为考什么会考而读书。一位有创意﹑有启发力的老师,不会被容许以自己的所长,针对学生的趣味而授课。一位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的独得之见,对学生会考成绩不好,该老师可能连饭碗也保不了。

这悲剧的场面广大。香港的中学,课本要由官方机构批准。官定课本说这样,老师不会教那样。课本说“莫须有”是解作“不需要有”,老师不会说应该解作“可能有”﹔课本说“怏然自足”,老师不敢说应该是“快然自足”。

既然中学老师在课堂上不能对官方的规定视若无睹,不可以在课程上选用自己喜欢但不被批准的书,而又为米折腰,不敢畅所欲言,以自己的学问心得在学生面前发挥——这样一来,就算老师是个天才,要增加自己学问的意向也就谈不上了。

从律师行看学券制的优越性

二○○○年七月十三日

一九八二年回港任教职后不久,我见香港的公立学校大有问题,向当时的财政司彭励治建议改行学券制(voucher system)。我当时的观点跟现在的一样﹕公立学校的运作大幅地浪费纳税人的钱,而教师的薪酬与他们的学问脱了节,这二者皆因纳税人或学生的家长没有教育的话事权。公立教育的供应不需要向顾客交代﹔出钱的纳税人无权过问。美国的情况,是公立与私立分庭抗礼,后者给予前者很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纳税人可用投票的方法去否决公立学校的经费。

彭励治同意我的观点,但认为要推行学券制,压力重重,过关的希望甚微。但他还是要我去打听一下,看看是否有可乘之机。后来我与两间大有名望的中学的校长提及学券制,他们强烈反对。

学券制可不是我发明的。首先提出的是弗里德曼(M· Friedman),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这个制度的重点,是以公家的钱推行私立学校,把话事权交回教育顾客那方面去。当然,弗老的首选是废除政府资助教育,不得已而求其次,用学券制,资助教育要以市场的运作为依归。今天,美国的公立学校被私立的逼得节节败退,转用学券制或有可乘之机。

阿康时来运到。年多来他极力鼓吹学券制,竟然有听音之人。不久前曾财爷荫权也赞成学券制,不知他是听我的,是听弗老的,是听阿康的,还是自己发明的。既然财爷也那样说(而又听说赞成的团体愈来愈多),有机会吗﹖学券制的好处——把教育的话事权交给纳税的家长——毋庸细说,而香港教育的不成气候,众所周知,用不由我来落井下石了。

我要谈的,是阿康与财爷不知道的事,好叫我能给他们老老实实的上一课。他们不知道的,是改用学券制之后学校的制度及其运作在结构上会有什么转变。那是说,在自由市场竞争下,学校的结构制度会是怎样的呢﹖

一九六八年某天下午,在芝加哥大学,我跑进施蒂格勒(G· Stigler)的办公室与他聊天。闲谈中他突然问﹕“史提芬,你是研究制度的,可否猜一下,最好的大学的制度与哪一个行业最相近﹖”一时间我无以为应。他见难倒了我,欣然自得,哈哈大笑,说﹕“是律师这个行业,美国的私立大学与大律师行的结构制度是如出一辙的。”

一言惊醒梦中人。施蒂格勒和我于是畅谈私立大学与律师行业的大同小异。大学与律师行出售同样的服务﹕知识及方法。光顾的人通常需求一组专家合并的知识,所以大学以多位教授组合而成机构,而在美国的一家大律师行中,律师数以百计。一个大学顾客所需求的知识,是多方面的组合﹔同样,一个比较重要的案件,在美国是由几个不同专业的律师组合来处理的。

一位初出道的律师,在一家大律师行工作了五六年,其能力由该“行”内的资深律师议决,认为可取就晋升为合伙人(partner),获得长期任职的权利,这与在大学工作了大约六年,若被认为可取就晋升为tenured professor一样(即由 assistant professor升为 associate professor)。在律师行做合伙人后若干年,工作表现好就变做资深合伙人(senior partner) ,这在大学是等于正教授(full professor)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