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吾意独怜才
2783100000016

第16章 语文怎样学才对() (2)

身为中国人,我学英文动词想出两个简化。其一是英文动词有过去,有现在,但没有将来。例如 will与 would﹑shall与 should﹑may与 might﹑can与could等,都是现在或过去,没有“将来”的。英语用动词是﹕现在说将来是现在,过去说将来是过去。

用英文动词,首先要决定的是说现在(present)﹑过去(past),还是“无所谓,二者皆可”。现在就用现在式,过去就用过去式,二者皆可就任择其一,但凡是二者皆可的,选现在式是选了不变,选过去式也是选了不变,不可转来转去。这是说,二者皆可的,选其一之后,要 stay in one tense。这是作文章引言或结论时的最佳处理,通常选简单现在式较简单过去式优胜。

除了现在或过去,英文动词有三类时态﹕简单(simple)﹑继续(continuous)与完成(perfect)。愚见以为,中国人写英文不要花拳绣腿,不要卖弄技巧,动词以简单为妙。简单现在(simple present,如 Igo)或简单过去(simple past,如 I went),用之可也。事实上,简单动态的文字最有力,虽然有时“继续”与“完成”等动态是非用不可的。

继续时态是指加-ing,浅而明,不需要说了。但完成时态(perfect tense)不容易。我处理完成时态(have﹑had﹑has等)是用第二个简化。那就是完成时态有时度(time dimension),而这是中文动词没有的。英文的简单时态是一剎那(one instant oftime),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没有一段时期的时度﹔继续时态也是一剎那——过去或现在继续的一剎那,也没有时度。I forget是现在忘记,I forgot是以前忘记,I am forgetting是正在忘记,I have forgotten是从以前到现在之间的时度中忘记了——不知何时忘记而现在还忘记。

“时度”是比较难解释的,而“完成时态”这称呼有点莫名其妙。不明白的读者要从 one instant of time与 over time这分别去想——后者有时度,或者记凡有 since这个字或有其意的句子都有时度。

教用英文动词的读物甚多,大都教得对。当年我觉得动词很难学,书本帮不到多少忙。后来我想出的方法就是上述的两点﹕其一是决定是“过去”还是“现在”﹔其二是决定要不要表达时度——要不要给时间走一程。

(三)短句学文章

中国的文字传统是没有标点的。那是近于没有句子了。我们今天读古文是后人把一个圈一个圈加上去,把文字切断来读。这发展促成今天的中﹑英二文有不同的句子风格。用标点﹑分句﹑分段,中文没有英文那样讲究。很多中国人写英文,见到鬼子佬那样“讲究”,就学人家转来转去,总是有点不像样。本科生时我写的英文也是转来转去的,后来决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英文才开始像样。

重要的出发点是英文的长句是以短句串连起来的。英文学造句,首先要短句造得好。学造短句,每句的字愈少愈好,动词用简单时态,几个字,毫无花巧地直写,清楚明白,就来一个句号。这样考英文试作文一定不及格,但我的英文是这样学来的。今天,无论我的英文句子怎样长,其结构是以短句为基础,串连起来再加变化。有短句清楚直写的根底,串连起来也是清楚直写。没有花拳绣腿,有些人认为不到家,但我没有意图做文豪,不敢在钢线上跳舞,但求清楚明白,逻辑井然,读来通顺,只此而已。

以短句串连成长句很多书有教,教得好。标点重要,书本教得好。动词的位置书本也教得好。书本少教的是重要的字要放在句首或句末,尽可能不放在中间。分段的方法书本也教得好,少教的是一段的首句与尾句不应该太长,以短句起笔或收笔读来有力量感。不是明显的短,是要有短的力度感受。

我说过了,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文章要讲文气,而文气最容易是从背诵前贤的大作学得。做学生时我喜欢背诵《圣经》的《创世记》。兹录创世第一天的绝妙好文如下﹕

In the beginning God created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And the earth was without form, and void; and darkness was upon the face of the deep· And the Spirit of God moved upon the face of the waters· And God said,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And God saw the light, that it was good: and God divided the light from the darkness· And God called the light Day, and the darkness he called Night· And the evening and the morning were the first day·

读清楚了吗﹖文气如虹,都是短句,是直写,全用简单时态,and stay in one tense ﹗这是最可取的英文基础了。

清晰才是好文章——复英文老师们

二○○三年三月二十日

几位英文中学的英文老师传来一篇林先生写的英语文章,内容批评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主席田先生的英文,也批评了《南华早报》评论版的英文。老师们征求我的意见,应否采用林先生的文章作为教材。林先生的文章是好的,但不浅。如果学生可以读得懂林先生的文章,那我就推荐 E· P· White着的 Elements of Style这本小书。四十年前我用这小书学英文,获益良多。不浅,但简洁易记,内容全面。是教懒人学英文的经典之作,香港一些书局有售。

老师们关注的,是在我不久前发表的《我学英文的方法》之上的文字学问了。不妨略说一下。首先要指出的,是懂语文与懂得写文章是两回事。比方说,林先生文内提出的田先生的文字例子,我们不能说田先生不熟习英文,但他三十七个英文字才用一个标点,则不能说是懂得写文章。没有贬意,因为写文章看来不是田先生的专业。是老师们的专业,也是我的专业。行家说行话,这里不妨苛求一点。

有了文字的基础,要写出可读的文章,最重要是思想清晰。不容易。大师如奈特(F· H· Knight)与哈耶克(F· Hayek),思想不够清晰,文章写来不易读。是的,大师不一定有清晰的思想。选走创新的路,清晰倍为困难。少有前人想过的问题,是不容易一下子就清楚绝伦的。我自己有多次这样的经验,另文再谈吧。

有些人在言谈间的思想表达够清晰,但文章写来却不清不楚。这种人的困难是不懂得怎样直写。直写就是想通了,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做不到有三个原因。其一是作者要卖弄一下文笔,或试行转转弯。这是为文的大忌。除非作者是文学高人,不懂得卖弄就千万不要卖弄。其二是下笔时左顾右忌,顾文法,忌错字之类。记,初稿不要管这些琐事,写了出来再算。自己怎样想就怎样写出来,跟慢慢修改。我说过了,好文章是回手棋。其三是文章写得不够多,以致想得清晰但不惯于下笔。熟能生巧,文章是要写很多才开始像样的。

众所公认的最困难之处,是自己以为是思想清晰的,写出来不一定清晰。倒过来,写出来清晰,思想一定清晰。如果没有写出来,以为思想清晰往往作不得准。做研究生时自己认为有独得之见,向教授陈述,有道的教授总是说﹕写出来再说吧。我教学生也如是。

写下来的思想比不写下来的远为可靠,是我喜欢以下笔来锻炼脑子的原因。学生一定要写得多。这不仅训练为文之道,而更重要的是训练思想的机能。每有新意,我开始想时是天马行空,但到了思想近于成熟时,就转用文字来想。今天以中语文字想﹔二十多年前用英语文字想。有人说天才思想是不用文字的。算我不是天才吧﹕下笔前的最后阶段我用文字想,因为不用文字不可靠。

比较重要而困难的,是以文字一段一段地想,再难的一句又一句地想。有时想了一段或一句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下。跟写出来的往往大异,因为下笔时再深入地想。永远是成文之后才达到最清晰的境界。

文章不容易。要逼学生多写,评分要以清晰为上。鼓励他们天天想。他们每一个都可能是天才。

中国青年要学好英文

二○○四年三月六日

美国办软件程式生意的公司,这些年纷纷把工作外判。受益的主要是印度。专于这行业的朋友说,中国青年写软件程式的本领不比印度差,只因为英语水平远逊于印度,生意大部分跑到印度去。年多来印度的经济有急速的增长,除软件程式外,外资到印度设厂也开始见到规模,虽然以制造业而言,比中国还差很远。

印度的工资比中国的低廉,而英语水平高很多,只因为体制的改革慢了一步,中国先拔头筹。是的,印度的政府垄断比中国更甚,而他们的贪污制度化了,要取个商业牌照为时甚久。只不过二十年前,印度的生活水平高于中国,今天倒转过来,后者远胜也。这可见改革得法,可以容易地反败为胜。

时势所迫,今天印度的改革也有瞄头。他们人也多,也聪明,也能刻苦耐劳,工资也低。向前看,印度可能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他们明显地优于中国的,是英语水平。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一个解释是印度曾经长时期受到英国的管治。另一个可能更重要的解释,是印度没有统一的文字。要选一个知识分子共通的文字,他们选中了英语。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英文成为唯一的国际语言,已有半个世纪了。虽然中文愈来愈重要,但世界渐趋大同,今天的青年不能不学好英语。英语表达力强,但不容易学。要学到下笔成文很有点苛求,但要学到说得通﹑写得通——足以应酬——是起码的要求吧。

今天内地青年对中语文字的操纵,明显地高于香港的。这对学语文有助。另一方面,内地的大学生,为了要考英文公开试(如托福),死记,对英文的字汇知得不少。问题是他们的发音差得离谱,为文不仅错得厉害(主要是用错字),而更头痛的,是写来不像英语。学语言是要常用的——要生活在语言中。

十年前我和舒巷城有争议。我认为中国推行的拼音,跟英语的字母发音很不同,拼音的基础对学英语发音可能有大碍。舒兄不同意,但今天听到内地的青年读英文,仿彿是拼音读法,听不懂。盗版影碟也误导。这些影碟的中文字幕乱译一通,不足为奇,奇怪的是英文字幕的英语,与演员口中说的往往是两回事。你有你讲,我有我写——你说奇不奇﹖英译中的书籍也糊涂。我在内地的书局翻阅过些中译的经济学课本,不容易找到译得称意的。

上述都是困难,要想办法改进。但最说不通的,是外人要到内地去办学校,不容易获得牌照。毫无疑问,今天内地的英语教育市场大得惊人。然而,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好些是不大懂英语的在教。数之不尽的青年问怎样学好英语,我不知从何说起。说难不鼓励,说易却不对,我只说﹕背吧,天天朗诵而背之一个小时。

内地开放英语教育市场是刻不容缓的了。只要课室够大,廉价收费也是生意。虽然香港的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点那个,但可以教的还不少。内地一般青年需要的,不是把英语学得可以写论文,而教师也不用通过什么基准试。内地需要的是足以应酬的说得通﹑写得通。重点是要普及。

学子语文江河日下

二○○五年一月二十九日

香港一间中学的十二位英语老师考基准试,十一位不及格。知情的朋友说,这些老师全部毕业于教育学院。个人认为基准试的成绩如何,不代表英语水平的高下。考这种试是另外一种“学问”,没有专为该试学习过的,英语文字写得流水行云也不一定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