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史蒂夫·乔布斯管理日志
2784200000019

第19章 6月 震慑者 (3)

行动指南

跟“震慑者”型的领导打交道,你要有两种应对方案:一种是服从,另一种是与他针锋相对——这需要高超的智慧与巨大的勇气,同时要有不会被轻易吓倒的胆量。

6月22日 震慑者的X气质

你永远不可能有与史蒂夫融为一体的感觉。任何时刻你都可能说一些让他觉得你很愚蠢的话,那时你就被他降到了傻瓜的级别。

史蒂夫相信所有的人都是可以牺牲的。但很少有人能够从此完全不理睬史蒂夫。他是一位如此迷人的人物,不管他曾经如何地践踏你,你都会回到他身边。

我有幸见过好多有名的人物,但史蒂夫是我见过的最有领导气质的人,作为领导者,他当之无愧。我对史蒂夫的感觉就像我对巧克力的那种迷恋。巧克力对我的身体不好,但我的确喜欢它,所以我只好尽可能地不让它进屋。

我喜欢和史蒂夫在一起,因为他就是宇宙的中心——当然仅仅是他自己的宇宙。

——乔布斯多年的老朋友海蒂·罗森如此评价乔布斯的领导气质

背景分析

很有意思的是,海蒂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和乔布斯、比尔·盖茨保持着友谊。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比的角度,来看这两个人不一样的风格。海蒂说,如果电话铃响了,是盖茨的,她完全不用害怕。“比尔把我看成是朋友,而和史蒂夫在一起,你会有一种时时刻刻被批判的感觉。”

相对于比尔·盖茨的理性风格,乔布斯拥有的是一种让人又爱又恨的气质。在硅谷观察家艾伦·多伊奇曼看来,乔布斯具有一种独特的“X气质”——领导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一种对于商业巨头来说是无价之宝的气质。

有分析人士对乔布斯的“X气质”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解读,不管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乔布斯运用了几乎所有经典的心理学上的关于如何控制人、统治人的技术来维持他的权力。他的工作方法几乎可以写成一本心理学教科书:首先,要让其他人退回到一种像小孩子一样无助的境地。这可以通过责骂、威胁和对他进行迷惑来实现;然后,一旦他们的自信被摧毁,他们就会变得像婴儿一样,需要一个父母式的形象来指引他们;而后,他们会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这个像父母一样的领导者的权威和引导。

行动指南

不少具有“震慑者”气质的领导者往往会在公司内部留下毁灭的种子,但乔布斯却是个例外,一个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拥有与这种人格魅力和吸引力共存的“X气质”。

6月23日 故意让面试者心烦意乱

在面试过程中,我会多次故意让面试者感到心烦意乱,例如批评他们之前的工作。当然,我也会作一些事先准备,看看他们之前到底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并对他们说:“那真是一个没用的产品,你为什么要从事那项工作呢……”我想看看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有什么表现。他们是否会屈服,他们是否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持有坚定的信念、信仰和自豪感。

——乔布斯回顾自己面试员工时的策略

背景分析

有这样一个故事:《太阳报》一名高级人力资源经理曾经接受过乔布斯的面试,在见乔布斯之前,她已经通过了长达十个多星期的面试。但乔布斯毫不客气地对她说,她之前的工作背景并不适合应聘的这个职位。《太阳报》是一个好地方,但是《太阳报》与苹果公司不同。乔布斯说他从一开始就已经把她从候选人的名单中删除了。

然后,乔布斯问这名面试者还有什么问题,于是,她向乔布斯询问苹果公司的战略。乔布斯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乔布斯在短短的面试过程中,很快就发现这位女士不合适应聘的职位。乔布斯的面试风格非常残忍,但却很有效,如果这位女士能据理力争,让乔布斯感受到她对压力的反应,也许她会争取到这个职位,但她没有。

乔布斯这种强硬风格的背后,有他自己独特的政治智慧,这种风格直接、强硬,甚至有点残忍,但对高压力、高风险的电脑行业,这一点非常关键。

行动指南

如何寻求到一名最容易帮公司出成绩的员工?乔布斯的经验是:考验面试者,施加压力,同时自己要具备锐利的眼光。

6月24日 乔布斯PK盖茨之一:

微软公司不希望我们成功

微软公司不希望我们成功,他们也不会帮助我们。

——乔布斯 1989年7月向《电脑系统新闻》(Computer Systems News)表示

如果史蒂夫的NeXT电脑取得成功,那还真是会让我困惑。

要判断你的电脑用的是苹果系统还是微软系统,非常简单,只需把一些应用程序在机器上运行一下就知道了。

——盖茨1989年11月向《电脑系统新闻》表示

背景分析

按照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德里克·克拉默定义的“了不起的“震慑者”,乔布斯和盖茨都属于震慑者,而他们那备受世界注目的口水战,则是两大震慑者”之间的PK。这种PK不只关系到这两个人的个人品牌,更关系到两个人背后的公司,在这样的竞争中,谁都不能被对方抢了先手。

1989年前后,乔布斯正处于创立NeXT的艰难期,而微软公司则如日中天。这时候,说实话,乔布斯缺乏能战胜盖茨的底气。

这是乔布斯与盖茨的第一轮PK,这一场,盖茨胜,乔布斯稍逊一筹。

行动指南

相对大多数CEO在评点竞争对手时的公关语言,乔布斯和盖茨的口水战鲜活了许多,而且极富商业智慧。这不仅是关乎他们自己名誉的征程,他们更代表了各自公司的风格。

6月25日 乔布斯PK盖茨之二:他们没有品位

微软公司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品位,他们绝对没有品位。我想我有些悲伤,但不是因为微软公司的成功,而是因为虽然它们挣了足够多的钱,但仅仅是在制造三流产品。

——乔布斯1996年 6月在美国公众广播电视公司的节目中表示

尽管苹果公司可能会发展得不错,但我不认为iPod的成功会持续很久。只需看看苹果电脑就知道了:苹果机和图形用户界面一度很流行,如今却成了明日黄花。

——盖茨2005年5月向路透社表示

背景分析

1996年正值苹果公司成立20周年,苹果公司推出了20周年纪念版麦金塔电脑,1996年年底,苹果公司以4. 3亿美元收购NeXT。这时候的苹果公司,创造力下降,激情创新的文化也不复存在。这时候的NeXT虽然制造出了有品位的电脑,但是在硬件方面乔布斯是完全失败的,只有软件部分还有价值。

乔布斯批评微软公司没有品位,应该说毫不冤枉,微软公司就是靠后发制人取胜的。

盖茨批评乔布斯的话,现在看来,却是很不靠谱,iPod的成功有目共睹,反倒是微软公司推出的竞争品牌Zune缺乏亮点。

这是乔布斯与盖茨的第二轮PK,这一场,盖茨和乔布斯基本打成平手。

行动指南

对于要想成为一个了不起的震慑者的领导来说,批评竞争对手时能否直击其真正的软肋,可是一个大考验。

6月26日 乔布斯PK盖茨之三:他们试图抄袭

我们的朋友微软公司在研发新产品上花费了50亿美元,但是最近他们却在试图抄袭Google和苹果公司,我认为这是“金钱并非万能”的有力佐证。

——乔布斯2006年8月7日在苹果公司全球开发者大会上表示

当今的黑客每天都能入侵苹果电脑一次,并且能完全控制用户的电脑。而使用Windows系统的电脑,黑客连破解都要花上一个月时间。

——盖茨2007年2月1日向《新闻周刊》杂志表示

背景分析

这一次,乔布斯批评微软公司试图抄袭,实际上是为了强化苹果公司具有创新力和开创性的设计。的确,良好的创新力与研发投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创新需要的是人才、团队甚至文化基因。不缺钱的微软公司的确缺乏创新,它对Google和苹果的抄袭痕迹也的确明显,不管是搜索引擎Bing、音乐播放器Zune,还是之后的手机操作系统,都是后发制人的产物。

而盖茨的反击则苍白得多,拿安全问题作为攻击苹果公司的武器,是没有找出苹果公司真正的致命点。

这是乔布斯与盖茨的第三轮PK,这一场,乔布斯胜出,盖茨稍逊一筹。

行动指南

从乔布斯和盖茨的这几次口水战来看,领导者的威力除了在内部要震慑住员工外,在针对竞争对手的外部发言中,也必须一击即中。

6月29日 我的工作不是做和事老

我的工作不是做和事老。我的工作是领导我们这些出色的人才,不断予以鞭策,并且让他们做得更好。怎么做?就是规划出有可能实现的更加宏伟的愿景。

——乔布斯2008年接受《财富》杂志的采访

背景分析

《财富》杂志的记者问乔布斯如何看待于他要求苛刻的名声一事时,乔布斯如此回答。这说明,乔布斯要求苛刻不是无意,而是有意为之,他就是要坚决向和事老说不。

在研究苹果公司的专家利安德·卡尼看来,乔布斯是一个很会判断他人性格的人,他冷静而谨慎地对他人进行评定。有时,他的一些恐吓只是纯粹的表演而已。通常乔布斯当众斥责某个下属是为了对其他员工起到震慑作用。在各种知名领袖中,类似的例子有不少,比如,巴顿将军常常对着镜子演练自己的将军风貌,企业家雷吉·刘易斯也承认自己对着镜子演练在强硬谈判中所用的蹙眉。在领导者身上,精心设计的愤怒非常常见。

行动指南

精心设计的愤怒是一种商业驱动力,当然,这种精心设计的背后需要领导者善于判断他人的性格,正确使用这种愤怒是领导者需要演练的另一能力。

6月30日 危机下将继续痛击对手

我们不是经济学家,要说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你隔壁的邻居可能跟我们一样厉害。

但无论如何,苹果都将继续痛击竞争对手。

——乔布斯2008年10月在苹果公司业绩电话会上的讲话

背景分析

乔布斯是一个“硬球”之王。即便是在经济危机下,乔布斯仍然坚持痛击竞争对手。

波士顿顾问公司的两位咨询顾问乔治·斯托克(George Stalk)、罗伯特·拉舍诺(Robert Lachenauer),则把这种痛击对手的行为称为硬球。

他们认为,在商界有两类公司:一类在竞争中彬彬有礼,甚至温情脉脉(注意,这不是他们所提倡的);另一类则惯于采取强硬方式,不管这种方式是多么无情。前一类公司经常因为它们的君子风范而受到媒体赞扬,而后一类公司屡屡因为其粗野的行为而遭到舆论指责。他们把前一类公司称为打软球的公司(softball player),自然,后一类公司就是打硬球的公司(hardball player)。把这两类公司放在同一个竞技场中,胜负将立判:“硬”的胜而“软”的败。因为打软球的公司只是为了打球而打球,打硬球的公司则是为了胜利而打球。

乔治·斯托克、罗伯特·拉舍诺甚至激进地认为,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业世界里,“来硬的”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取胜的必经之路。

行动指南

“来硬的”不仅是一种竞争风格,更是一种公司精神,它追求胜利,而不是为了竞争而竞争,这种风格在中国一度被称做“狼性文化”。尽管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公司,但其勇于面对竞争的精神值得领导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