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史蒂夫·乔布斯管理日志
2784200000031

第31章 10月 右脑管理 (2)

背景分析

1974年夏天,由于“水门事件”的影响,美国政府乱成一团,举国上下都密切关注事件的发展。但是,对那些在反战运动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言,他们对“水门事件”的兴趣并不大,比如乔布斯。当时乔布斯在阿塔里(Atari)公司任职,他心中的渴望是到印度朝圣。

不久后,乔布斯终于争取到了去印度的机会。他光着脚、穿着破烂的衣服到了印度。到印度朝圣的这次经历对乔布斯来说,可谓又惊险又刺激,它完全出乎乔布斯的预料,也是乔布斯在热闹的硅谷所体验不到的。

行动指南

人生的答案有时需要在一轮又一轮的冒险当中才能找到。

10月11日 这辈子最好的决定之一:休学

我的养父母是蓝领阶层,他们把所有的存款都花在我的学费上。6个月后,我看不出念大学的价值到底在哪里。那时候,我不知道这辈子要干什么,也不知道念大学能对我有什么帮助,而且我为了读大学,会花光父母毕生的积蓄,所以我决定休学,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

在当时,这是个让人害怕的决定;但现在回头看,它却是我这辈子下过最好的决定之一。

——乔布斯2005年6月12日在斯坦福大学毕业日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崇尚自由的里德学院孕育了乔布斯的艺术和设计思想,这所学校以极大的胸怀包容了乔布斯。比如,乔布斯虽然退了学,但他仍能住在学校,而没有被学校赶出去,乔布斯也因此成为学校的“名人”。

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有一个说法:“左脑”所统治的以逻辑、线性、计算能力为主的“信息时代”即将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娱乐感等“右脑”能力为主导的“概念时代”。

强调设计、创意、艺术的乔布斯,就是这样一个右脑管理大师,他的关键修炼正是从里德学院开始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追随兴趣”。

行动指南

右脑创造的根本就是要“追随兴趣”,因为兴趣才是引爆个人能量与激情的原动力。

10月12日 来自施乐的右脑冲击波

为什么你们不借着它好好地表现一番?这个玩意太棒了!这简直是革命性的大突破!

——乔布斯谈及他1979年参观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时的惊讶

背景分析

当时,施乐所展示的就是bitmapped screen技术的基本原理,它使用层层的点来显示。当你注视着某一幅图,并将影像放大至更深一层后,就可以发现这张图是由很多的点构成的。对于乔布斯与苹果公司中其他设计人员而言,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体验,是那么新奇。

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所展示的世界,为乔布斯最终选择浸淫于数字化的世界打开了认知之门。

行动指南

取长补短,乐于接受别人的创新之处,并化为己用,方是成功之道。

10月15日 南辕北辙的两个史蒂夫

一同开创苹果传奇的两位史蒂夫真可以说是南辕北辙。

自青少年起,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就对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把大部分的休闲时间花在研究科技上面。而史蒂夫·乔布斯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人生的方向上,特别是透过精神层次方面的修行,让自己体验许多事物。

也可以就他们两人的工作经验来比较他们的差异性:在离开苹果电脑数月之后,乔布斯在同一段时间内又成立了两家公司,并且在超过15年的时间内,同时担任两家公司的总裁。反观同样也是在1985年离开了苹果公司的沃兹尼亚克,则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信息科技的教学和支持慈善事业。一直到了2002年,他才终于决定成立一家新公司,公司名叫Wheels Of Zeus,公司致力于开发建设无线网络。

——《苹果热与皮克斯疯》一书对两位史蒂夫作的对比

背景分析

这两位史蒂夫按中国的说法算是“发小”,但是他们俩的性格截然相反,通过与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对比,更能反映出乔布斯那种独特的作风。事实上,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是典型的左脑思考者,他是技术主义者。而史蒂夫·乔布斯则是典型的右脑思考者,他思考逻辑的方式总是天马行空式的。

不妨看看20世纪70年代的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按沃兹尼亚克的说法,他不喜欢喝酒,算是好学生。而乔布斯则不同,他喜欢禅学修炼,不怎么刻苦学习。不过,书法课是乔布斯很感兴趣,甚至花费了不少精力学习的课程。这是因为乔布斯注意到里德学院的校园里,比如抽屉的标签上或者是张贴的海报上,到处是漂亮的手写书法,于是他跑去旁听了书法课。

在苹果公司的设计哲学中,“美学主义”仍是第一要素。也许乔布斯“美学主义”式的想象,来自于里德学院中的某一张海报所带给他的美学震撼,让他醍醐灌顶,牢牢抓住了这种感觉,并把它放到第一代麦金塔电脑的设计里,把它放到苹果公司的设计哲学中。

行动指南

创新需要DNA,过去,这种DNA更多来自于技术主义者,乔布斯的成功证明,美学主义者也拥有一种能量巨大的创新DNA。

10月16日 我受够了方正、矮胖的电脑

有一天,乔布斯带着一本电话簿走进一场设计会议,并把电话簿扔在桌子上。乔布斯说:“这是麦金塔电脑能够做的最大尺寸,绝对不能更大。如果再大,消费者会受不了。”

“还有,我受够了所有这些方正、矮胖的类似箱子外观的电脑。为什么我们不能制造一台更高,而不是更宽的电脑呢?大家想一下。”

——乔布斯对麦金塔团队说的话

背景分析

当时是20世纪80年代,乔布斯对麦金塔电脑外观的一个灵光一现的点子,震惊了房间里的所有人。那本电话簿只是过去出现过的电脑的一半大小,大家认为实现它是根本不可能的,电脑所需的配件、CPU等绝对无法放进那么小的箱子里。

这就是乔布斯的风格,他就是要征服不可能,他期待着一台具有革命性的电脑出现。而乔布斯是绝对不会允许手下直接说“不”的,尽管不合理,麦金塔团队仍然积极行动,努力实现乔布斯的目标。

人们之所以可以容忍乔布斯的这种令人不爽的个性,是因为他多半是正确的,或者是因为他拥有绝对的威信。正如《i狂人乔布斯》一书对这一细节的评价:“一方面他们觉得乔布斯令人讨厌、沮丧、无法容忍,然而另一方面又自动甚至是高兴地回应他的号召,跟着他击出的古典节奏前进。”

20世纪80年代,乔布斯在23岁时就成了百万富翁。在这段时间里,乔布斯似乎对自己的“左脑短板”已经有所发觉,他下决心当一位经理人,通过经营苹果公司,来学习如何管理及经营企业。他虽然继续坚持经常打坐冥想,但他不再每个周末到禅道中心灵修参禅,原因很简单,他没有时间。当时的乔布斯头发梳洗得整齐妥帖,在必要场合就穿西装,不打算标新立异。而这时的苹果电脑也步入正轨,虽然它还是拥有人性化的大目标,但公司早期那种无组织、混乱的情况不再出现。

行动指南

不管是左脑思考,还是右脑思考,关键是你能否创造价值,是否拥有看穿表象的未来之眼。

10月17日 遭遇管理冲突

1980年,苹果公司开始遭遇公司管理风波。当公司规模还小时,公司的一号人物又疯又冲动倒也不错,反正有其他几位较冷静的创始人进行调和。早期的苹果公司有一种“不分你我”的作风,大家精诚团结、紧密合作,一位工程师只要说得出理由,就能请市场营销经理支援,这种氛围是乔布斯有意无意间营造出来的。不过,当公司的员工数从200人膨胀到600人,然后在1980年又增至1 000多人时,这种氛围变得越来越淡薄了。苹果公司已经变得和一般公司一样,人人都紧张兮兮地关心公司所生产产品的品质,而不再像过去一样热情洋溢。

——乔布斯在1980年左右遭遇到了公司管理风波

背景分析

乔布斯创立的苹果公司被认为是最具创新的公司,同时也是管理最差的公司,这也许是右脑管理者的最大软肋。

一直以来,乔布斯积极地在推行一套启迪式的管理风格,这部分源于乔布斯对当时流行管理风潮的感悟,像惠普公司就建立在启迪式管理的基础之上。在乔布斯的心中,苹果公司就是要超越惠普。此外,因为电子类消费产品的爆炸性增长,硅谷有不少新公司成立,造成当地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这些从业者要求公司必须提供最先进的工作环境。

如何克服右脑领导者的短板?《哈佛商业评论》的一篇文章认为答案就是“双脑执政”。这在商界的确很普遍,如苹果公司CEO乔布斯和COO库克,宝洁公司全球设计总管克劳迪娅·科奇卡与 CEO雷富礼,惠普公司的工程师比尔·休利特和商业领袖戴维·帕卡德。双脑执政也极大激发了创新力:一个右脑发达,每天都迸发出新的想法,能够开拓目标客户群的未来需求;另一个左脑发达,深谙经商之道,喜欢基于细致严密的分析来作决策。

在中国,“双脑执政”也比较普遍,但更多的是“男一号”加“女二号”的组合,比如海尔集团CEO张瑞敏与总裁杨绵绵,华为总裁任正非与董事长孙亚芳,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与总裁董明珠,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与总裁刘伟。

行动指南

世界上最具创造力的公司大多是“双脑执政”模式,因此,“左脑”加“右脑”的决策配合也许是一个绝佳的组合方案。

10月18日 左脑和右脑的配合

“这里的每个人都可以离开——除了我。”在NeXT总部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乔布斯扫视了一圈留下的管理层后痛苦地说。

1992年全年,NeXT只卖出了2 000台电脑,少于苹果公司一个星期的销售量。佳能只好提供NeXT公司5 50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额度来支撑它。

获得这笔资金的代价很高,佳能强迫乔布斯从外界引进更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他共同管理公司。乔布斯雇用了彼得·冯古蓝伯格,一位曾在德州仪器工作过6年的英国经理。这位新人将和乔布斯共用新的“总裁办公室”。

——乔布斯1992年面对NeXT失败时被迫引入管理者

背景分析

乔布斯天马行空式管理的缺陷在他后来创立的两家公司里都表现明显,特别是NeXT。乔布斯不是唯一的股东,NeXT还有其他的大股东,比如佳能。对于乔布斯的管理短板,投资者以及员工都非常明白,最后,佳能强制性地给乔布斯配备了一个左脑管理者,在德州仪器工作过的英国经理,看看他的经历,你就能发现这位冯古蓝伯格该是多么的“左脑”了。

但是,这并不能挽救NeXT的颓势,除了战略上的原因,还有一个管理上的原因是,大部分成功的左脑加右脑的双人执政模式,双方大多是多年浴血奋战后的合作关系,而不是强扭的瓜。事实上,苹果公司历史上不乏优秀的左脑经理人,公司前CEO阿梅里奥就是这么一位高手,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和乔布斯建立长久的“婚姻”关系,反倒是苹果公司COO库克成为了乔布斯重要的双脑执政伙伴。

行动指南

就像天才往往是偏才一样,右脑高手往往是左脑低手,他们不缺少大梦想、酷产品,却在管理环节上落入陷阱,这也是乔布斯所带来的管理魔咒。

10月19日 我怀疑我是否还会买皮克斯

如果我在1986年时知道维持皮克斯公司营运需要多少钱,我怀疑我是否还会购买这家公司。

——乔布斯后来谈及1986年购买皮克斯公司的决策

背景分析

乔布斯1986年购买皮克斯时的决策背景很简单,卢卡斯的工业光魔公司的电脑动画部深深打动了乔布斯,但是乔布斯在谈判时杀了一个低价,他这一决策还是有鲜明的右脑风格——跟着直觉走。

这种直觉后来一度让乔布斯陷入财务黑洞,比如1993年,当NeXT显示出要失败的迹象时,皮克斯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少崇拜乔布斯的媒体像被欺骗了似的对他充满了愤恨。美国最有声望的商业记者之一约瑟夫·诺塞拉就说:“我认为,乔布斯悲剧的真正原因是他用强大的声势欺骗了所有人,没有人比乔布斯更相信自己,也没有人比乔布斯自己更沉醉。”

这一年,《财富》杂志刊登了有关乔布斯的封面文章《美国最粗暴的老板》,文中评论说他是“不近人情的追求完美者”,“能毁灭最有激情的员工”。

行动指南

很多时候,数据和数字只是参考系统,真正的决策仍需要直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