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2811900000003

第3章 见证,欧元大崩溃 (2)

以日本为例,1970年,日本的GDP为2 068亿美元,1980年为10 279亿美元,到了1990年为30 222亿美元,2000年为47661亿美元;2005年为46 638亿美元。自1970年至2000年30年间,日本GDP翻了23倍,几乎每年增长80%;而从2001至2005年5年间,尽管日本搭上了中国经济快车,每年经济增长了2%,但是以美元计算,日本GDP的绝对值以美元计算居然减少了1000亿美元。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切都是汇率惹的祸。1995年时,日元兑美元最高曾经达到过78∶1。后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日元兑美元逐渐回跌到115-118∶1,开始稳定下来。

陈光炎提到,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新的债权人,中国被迫进行国际贷款,因此积累了大量的美元和欧元外汇储备,这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汇风险。对一个拥有中国这样巨大国土和巨额外汇储备的经济体来讲,以世界最大借款国的货币作为存储本国财富的载体是缺乏长期战略意义的。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债权国,中国需要最小化自己面对的汇率风险,并通过对外借出本国货币来提升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这正如英国在大不列颠和平时期以英镑放贷并把伦敦作为全球经济中心进行推广;相同的历史也在美国统治下的和平时期重复,美国以美元放贷而纽约也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下一个世界金融强国,将是中国。

陈光炎指出,长期来看,在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国际货币之前,中国政府必须至少解决好三个问题:完善汇率市场机制、扩宽并深化国内资本市场、实现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例如:直接投资、国际贷款和组合投资。

4. 货币泛滥,新汇率大战

2009年末,英国路透社公布了33名分析师签署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民币兑美元汇价被低估了20%。中国逐渐放开人民币汇率的举措,意味着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或到2020年方能实现,这亦是中国希望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日期。

1993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的黑市汇率是11.7元兑1美元,2010年10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约为6.69兑1美元。根据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HBS效应),人民币上升了很多,反映着十多年间中国的生产力急升。

2010年10月,英国渣打银行发表报告预测,亚洲将面临新一轮资金流入,资产价格上升的风险增加。根据中国央行2010年8月公布数据,2010年,中国整体外汇金融资产的异常变化,明显超出外汇储备部分的外汇金融资产,存在着大量“来路不明”的“热钱”,这显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诱惑下,“热钱”大规模流入中国。

2010年, 全球经济学界“先知”,曾在2006年准确预测美国次贷危机及2008年投行倾覆的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努里埃尔·鲁比尼预测, 美国通过印刷货币来使债务缩水,由此所引起的通胀也将稀释美国公共和私人债务。预计美元未来2年或3年兑亚洲国家货币和巴西等大宗商品生产国货币将下跌15%至20%,“因为长时间内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高位”。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仍有可能持续。美元的衰落将会是一个渐近的过程,美国很可能追随英国的轨迹,霸主地位和货币在未来几十年里缓缓逝去。历史上,货币发行都或多或少地以金和银为基础,而这种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被彻底割裂。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所依赖的不是黄金,而是一种法定货币,它本身没有任何内在价值,既没有贵金属的支持,也不能以任何形式固定其价值。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美元的作用和先前黄金的作用一样。正如几个世纪前的国王和银行家,打开自己的金库,发现那些堆积如山的硬币已经化为灰尘。今天美元的崩溃只是这个古老故事的现代版本。

自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2009年,在伦敦召开的G20全球金融峰会上。美国政府问责局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一起统计,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这几乎与全球GDP相当。经济学家指出,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

中国、印度的一些经济学家表示,美国用自己几乎无成本印制的美元来换取国外廉价的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或者并购国外的战略性企业。预计金融危机后的五年内,美元仍将制造危机前的资金泡沫,并导致大宗商品、黄金和石油价格暴涨。全球流动性过剩将造成三种情况,一是资产价格上升,泡沫形成;二是CPI上升,通货膨胀;三是二者兼而有之。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将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描述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利用其核心货币提供国的地位,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资本。在美国通过大量印刷货币来使债务缩水的背景下,世界各国争相印刷货币,资金源源不断地流入房地产、农产品等各类市场,并推高价格。2010年10月,据《经济观察报》报道,中国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副院长陈东琪提到,中国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9.9%,最近十年增长更快。为了支撑中国经济增长,中国货币管理机构释放大量货币,证券机构国泰君安的研究数据显示,从2000年8月,货币管理机构广义货币发放量12.8万亿,到2010年8月68.7万亿,年均增长18%。

增加货币并不没有同比例的流入到居民口袋。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分析,居民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减少,钱大量地流入政府口袋。有了大量财力支持,政府支出自然有保障,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迅速推出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中国银行业发放贷款总额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9.59万亿元,这些资金推动中国经济迅速走出低谷,但埋下了流动性泛滥的隐患。企业,也从社会财富分配拿到更多的份额,从1996年到2005年,企业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从17.8%上升到24.6%。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指出,传统的实体经济要么是产能过剩,要么利润微薄,要么是垄断,社会资本没有办法介入,要么门槛非常高,留给社会资本愿意投资的空间就很少。

实体经济的尴尬处境导致了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等领域。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指出,那些具有资产性质的实物都成为了资金的栖息之地,这类资产必须要有核心特征,一是长期储存并且是有用;二是供应量不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大幅度的增长。

澳新银行经济学专家刘利刚认为,美元泛滥催生了严重的货币危机,美元很可能会成为全球套利交易的新主角。因为,不管对保守型的养老基金还是激进型的对冲基金来讲,借入低息美元并投入高息货币(人民币)或风险投资,都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投资策略。此前,日元套利交易的成功示范,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投机资金跟风加入到美元套利交易中。包括国际原油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强,都将导致中国面临较为严峻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同时,国内农产品价格的显著上涨,将进一步推高食品价格,从而加大通胀压力。未来,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连续上涨引发市场担心未来物价将继续走高,下游相关行业商品也将可能面临“水涨船高”的价格上涨行情。

华尔街资深“预言家”彼得·希夫在《美元大崩溃》一书中提到,随着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上世纪70年代的瓦解,纸币美元偷梁换柱,基本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角色。目前是出口的顺差越大,引进的美元投资越多,虽然获得的美元纸币越丰,但是风险也越大。

美元不仅早就与含金量脱节,而且在赤字财政、赤字贸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等的常年影响下,美元的理论购买力已经远远的低于了它的表象价值。

2009年,世界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在出席“亚洲金融论坛”时语出惊人,他预测美元未来将大幅贬值,并将失去作为世界外汇储备货币的地位,2030年中国二十年后人民币会成为世界外汇储备货币,当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时,建议港元与美元脱钩。罗杰斯指出,由于美国过度借贷消费,造成经济泡沫,目前正经历痛苦的去杠杆化过程。美国共有十多万亿美元欠债,成为全球最大负债经济体系,外债以每十二至十五个月增加一万亿美元的速度上升,而美国政府不断印钞,令美元汇价持续贬值,预期美元将会持续弱势。

【本章专家】

罗伯特·福格尔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石原享一 日本神户大学教授

薛瑞福 美国亚太事务专家、前副助理国务卿

约翰·奈斯比特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

马丁·雅克 英国著名学者

乔治·弗里德曼 美国智库STARTFOR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