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2811900000035

第35章 未来学校将发生什么 (1)

在2020年,教育系统并未瓦解,但它已变得过时。教授将被来自不同领域的教练队伍所取代,单一的授课方式将被各种实践挑战所取代……

1. “离线”教育,从零开始

201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预测了2020年的教育场景,这些预测的基础来自真实的数据、推理和事实。

在2020年,人们将在城市里找回一些在2010年失去的东西,如在工业文明中被压制的个性化存在,科技将进一步隐入幕后,目前人们认为科学、科技、工程、数学教育是创新的关键,在将来他们会意识到应该在这四项教育中加入人文学科。因而,人们将见证完整工艺、人类创作的回归和物质、精神世界的再度平衡。人们将看到人文学科在21世纪的复兴,文化和商业将成为个体的中心舞台。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管理学教授威廉·哈拉尔预测,在2020年前,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光计算机、克隆器官、探测外星球等将是21世纪上半叶最主要的技术突破。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突破还将包括便携式信息设备的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诞生、精确农业的出现、网上购物大众化、远程生活控制、转基因食品进入主流市场、卫生保健计算机化以及新的替代能源和智能移动机器人诞生等。

在2020年,教育系统并未瓦解,但它已变得过时。人们还在沿用为工业革命而制定的教育模型,这种抹杀想像力与创造力的体系为工厂提供了受教育的劳动力。

教育工作者们早已看到这样一个悖论:儿童刚进入学校学习时,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但当他们毕业时却很少还保持着创造力。英国研究者肯·罗宾逊对1 600名3-5岁的儿童进行研究,证实了这一结论。他对这些儿童的差异思考能力展开了测试,98%的儿童得分都非常高。10年后,他对这些人进行了同样的测试,结果只有10%的人保持着从前的差异思考水平。

现在的大学课堂基本都是这样的:在巨大的阶梯教室里,年长的教授沉闷地进行着漫长的演讲。三周之后,学生们只能记得授课内容的1/10。

到2020年这样的课堂将成为历史,教授将被来自不同领域的教练队伍所取代,单一的授课方式将被各种实践挑战所取代。学生们不再需要花费数小时在教室里听课,而是在一起工作,这些未来的医生、律师、企业领导、工程师、记者和艺术家将学习结合各自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改革创新。

2020年的学校将更重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资本的能力;学校走向个性化,课堂向全社会开放,以此消除社会差距;人才争夺加剧将导致师资流失,因此教育界要重视师资培养,留住教育人才。

在世界各地的学校里,这些转变已经展开。在印度国家设计学院,学生们通过与惠普公司、欧特克软件公司紧密合作,来了解顾客的需要。在加拿大多伦多,罗特曼管理学院的学生在实验工作区参加课程,开展改造小额银行业务等工作项目。

在斯坦福大学的哈索·普莱特纳设计研究院,学习工程学、医学、商业、法律和艺术的学生们走到了一起,合作应对现实世界中的工程项目。他们从事的项目种类丰富,比如帮助纽约市的一家老电台重新改造早间广播节目,帮助捷蓝公司在天气造成的大规模航班延误时提供客户服务……学生们设身处地地为将要使用他们解决方案的人着想,与拥有截然不同方案的队友合作,了解如何才能让新想法具有可行性。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学习到了一套方法,来处理远远超出课堂范围的重大、复杂的挑战。

学生们将这些实践项目用作成为商业领导者的跳板。一家为发展中国家早产儿提供保育箱的公司,其前身就是哈索·普莱特纳设计研究院的一个课程项目。项目小组由1名工商管理硕士、2名工程师和1名计算机专家组成,他们与一个非政府组织合作,想要为尼泊尔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更为便宜的早产儿保育箱,因为在这些国家每年有数千名早产儿死亡,因此他们研制出一种小型便携的家用保育箱,成本仅为传统早产儿保育箱的1%。

对管理人员来说,越来越快的信息步伐使得持续学习能力比专业知识更重要。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创新。纽约公共电台执行制作人约翰·基夫曾前往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学习创新方法。回到电台后,他用这些方法来解决最令人恼火的问题:在突发新闻事件期间,会出现过时和不准确的广播信息,但没人知道确切原因。基夫和同事进行了简短的模拟,用记事贴来表示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和信息的传播,错误立刻变得显而易见。第二天,当纽约发生坠机事件后,基夫的团队立刻做好了获取最新广播新闻的准备。

基于对信息错误的诊断是个成功的创新案例。随着全球变化的步伐加快,企业对创新的渴求正变得越来越强烈。然而,真正可贵之处在于,基夫变成了创新者,他可以不断地想出了不起的主意,并一次又一次地将它们变成现实。在全球竞争时代,教育的这些转变将是培养下一代领军人物的关键。

对主修科目的选择影响到大学毕业后能否成功。鉴于未来赚钱的潜力,艺术史专业学生的负债水平是放贷者建议水平的三倍。护士、工程师和其他技术相关专业学生的赚钱能力比较高,可以承担的债务相应也更高。

或许有更多的学生不上大学也能取得成功。并非每个人天生就适于接受高等教育。因此,让他们进大学而不是接受职业训练或许会限制他们的选择,甚至减少其成功机会。中学可以通过职业培训课程帮助那些不打算上大学的学生。这类课程可以训练他们的“软能力”,比如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早期教育将使年轻人日后在性问题上更加负责。儿童趋势研究所开展的一项调查认为,曾进入幼儿园或其他重视性教育的儿童托管机构的孩子,长大后怀孕和生育的次数较少。

公司也许不久就将设立自己的技术研究所。为了满足对熟练工人的未来需求,公司对学生的培训将不再局限于数学、科学和计算机技术,而是更关注历史和文学等过去属于高等教育的科目。

美国前教育部长理查德·赖利指出,事实上,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4年时根本不存在。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没有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像过的问题。到了2020年,当学生毕业后准备投入职场时,那时,售价1000美金的电脑就可以超越人脑的运算能力。

2. 未来学校的真实故事

2010年,世界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一次专访中预测,未来,构成学校的基本元素将发生重大改变,当前,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公共教育,都是基于19世纪的城市情况设计的,是为了使年轻人做好去工厂流水线工作的准备,这个系统是设计用来培养蓝领工人的。

在学校里,上课铃一响孩子就不能磨蹭了。他们得做很多死记硬背和重复性的工作,就跟工人在流水线上干的一样。公立学校系统是被设计成为一个已然不存在的经济模式培养劳动力的系统。所以,尽管人们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善意,但学校强制性的教育正在偷窃孩子们的未来。

孩子们必须要在同一时间进入学校又要在同一时间毕业?流水线上有一个工人迟到,其他的几百人甚至上千人都要等待,这个损失是昂贵的,因此在学校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年轻人适应“工业化生活”。现在有成百上千的有创意的好学生,但是他们都在一个完全过时了的教育系统里面活动。

因此,机械型的水泥工厂式的教育不是未来。现在的教育方式是“昨天式”的生产,而不是未来型的,机器周而复始地工作是人们想要的,但人重复地做事却不行,因为这说明人的思维受限,只会阻碍想像力与创造力。未来会有越来越少的人勘探石油,同样会有越来越少的人站在流水线的旁边。

托夫勒指出,中国的教育依赖于学校“清一色”的教育,中国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走在前面,需要有更富有创造性的教育系统,而不是为所有人统一设计的模式。自主性学习很重要,学生应当学会学习,不停地训练自己,不要把自己的心灵封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