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2811900000037

第37章 月球背面,一半是水 (1)

地球将在200年内毁灭,地球上的生命一直不断地承担着被一场灾难从地球上抹去的风险,人类逃离地球毁灭最好的办法是,20年内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而在接下来40年内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人类不应主动寻找他们,应尽一切努力避免与他们接触……

1. 月球档案,背面幽浮

2007年,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在《新科学家》杂志上撰文预测,2050年后,人类在科学领域的最大突破将来自于对外太空生命的探索和发现。美国宇航局进行太空研究的科学家克里斯·麦克凯也预测,半世纪后,人们将会在火星的永冻土层发现“天外来客”的生命痕迹,也可能在木卫二上甚至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发现外星生物。而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保罗·戴维斯教授也做出了大致相同的预测。他说,外星生命有可能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上百万年的时间,但由于这些生命大部分由微生物形式组成,人类无法用肉眼进行识别,从而忽视了它们的存在。

月球为何永远以同一面向着地球?科学家说法是说它以每小时16.56公里的速度自转,另一方面也在绕着地球公转,它自转一周的时间正好和公转一周的时间相同,所以月球永远以一面向着地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的卫星都没有这种情形,为何月球“正好”如此,这又是一种巧合中的巧合吗?难道除了巧合之外,不能找一些其他的解释吗?

地球有大气层呵护,一般的不速之客都会在大气层里烧毁,落在地面上的陨石并不多。但在失去大气层保护的月球上,天外陨石的撞击事件就会成倍地提高,小些的陨石会砸出麻麻点点的坑来,大一些的,就可能砸出一个个巨型撞击坑,还有在其周边围绕着的一座座环形山。

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一座挨着一座,如簇如拥,远看像一个蜂窝,近瞧似一片剑麻。月球向着地球的这一面,环形山却比较少,几大月海占据了相当大的面积。

这便意味着来自太阳系内的小天体,都比较集中地撞击在了月球的背面,而较少光临月球的正面。照理论言,月球是太空中的自然星体,不管哪一面受到太空中陨石撞击的几率应该相同,怎么会有内外之分呢?有科学家计算,一个能形成直径80至160公里环形山的小天体撞击月面,其能量相当于几万亿吨TNT爆炸的当量,会在月面上撞出一个深达几十公里的大坑。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一个直径6公里以上的小天体,也会造成一个比它直径大4至5倍的深坑。

奇怪的是,月球上没有一个陨石坑是符合科学家的计算的。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深度却仅有6公里。一般直径在200公里左右的环形山放眼皆是,其深度大约都在3至4公里,似乎是在什么地方被挡住了。

让科学家们困惑不解的还有,与月球的体积相比,月球上的陨石坑大得出奇,仅加加林环形山就达到了月球直径的1/13,而地球上最大的陨石坑只是地球直径的1/60,两相比较,月球的陨石坑让人不寒而栗!

月球曾发生过不少诡异的现象,数百年来的天文学家不知已看过多少次了。1784年4月,现代天文学之父威廉赫塞尔发现月球表面似乎有火山爆发,但是科学家认为月球在过去三十亿年来已没有火山活动了,那么这些“火山”是什么?1843年曾绘制数百张月球地图的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史谷脱,发现原来约有10公里宽的利尼坑正在逐渐变小,如今,利尼坑只是一个小点,周围全是白色沉积物,科学家不知原因为何?1882年4月24日,科学家发现月球表面“亚里士多德区”出现不明移动物体。1945年10月19日,月面“达尔文墙”出现三个明亮光点。

1954年7月6日晚上,美国明尼苏达州天文台台长和其助手,观察到皮克洛米尼坑里面,出现一道黑线,过不久就消失了。1955年9月8日,“泰洛斯坑”边缘出现二次闪光。1956年9月29日,日本明治大学的丰田博土观察到数个黑色物体,似乎排列成DYAX和JWA字形。1966年2月4日,前苏联无人探测船月神九号登陆“雨海”后,拍到二排塔状结构物,距离相等,科学家伊凡·桑托森指出:“它们能形成很强的日光反射,很像跑道旁的记号。”伊凡·桑托森从其阴影长度估计,大约有15层楼高,附近没有任何高地能使这些岩石滚落到现在位置,并且呈几何形式排列。另外,月神九号也在“风暴海”边缘拍到一个神秘洞穴,月球专家威金斯博士因为自己也曾在卡西尼A坑发现一个巨大洞穴,因此他相信这些圆洞是通往月球内部。

从美宇航局公布的科学家多年记录的有数以千计的月球怪异现象,如神秘闪光、白云、黑云、结构物、幽浮等,全都是天文学家和科学家共睹的事实,这些现象一直未有合理解释,到底是什么呢?

但是,时至今日,宇航员登陆月球已有三十多年了,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并没有增加,反而由于从宇航员留在月球上的仪器,得到更多的不解资料,让科学家愈来愈迷惑……

2. 月球的惊人秘密

美国科学家威尼安·谢顿,在他的《赢得月亮》一书,从科学的角度评估了种种“不可能”的可能性,“要使太空船在轨道上运行,必须以每小时一万八千英里的速度在一百英里高的太空中飞行才行。同理,月球要留在现有的轨道上,与地球引力取得平衡,也需有精确的速度、重量和高度才行。”他也以为,这样的条件不是自然天体所能做到的。

早在1970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和米凯威新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太空飞船月球”预言,解释月球起源。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外来生命改造的星体,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不容否认的是,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爱因斯坦曾有一句名言:“如果一个想法最初听起来并不荒谬,那么就不要对它寄予太大希望了。”事实上,人类社会就是靠无数看似不可能的预言一步步推进的。

2010年,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月球中部岩石中可能蕴含大量水,足以形成一个覆盖月表的深度达到1米的海洋。研究人员称在水在月球内部可能非常普遍。研究领导人、华盛顿卡内基研究所科学家弗朗西斯·麦克科宾提到,4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月球是一个干燥的世界。根据研究发现,月球含水量最少在十亿分之六十四到百万分之五之间,至少是以前预计的100倍。最近进行的月球任务发现,月表阴暗区陨坑内存在冻结水,灰尘下方则存在冰,冰可能来自于撞击月球的小行星。

科学家认为,月球是在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月球后形成,即撞击将大量物质喷向太空而后聚集成月球。月球上存在一个岩浆海。研究人员同时对火山玻璃进行了分析。对所谓的富含克里普矿物(KREEP)的岩石进行了研究。克里普矿物来自结晶化的最后阶段。富含克里普矿物的岩石含有更多钾(K)、稀土元素(REE)、磷(P)以及铀和钍等其他可产生热量的元素。

目前有关月球起源的传统说法有三种,第一个假说是月球和地球一样,是在46亿年前由相同的宇宙尘云和气体凝聚而成的;第二个假说是月球系由地球抛离出去的,抛出点后来形成太平洋;第三个假说是月球为宇宙中个别形成的星体,行经地球附近时被地球重力场捕获,而环绕地球。

原本多数科学家相信第一种说法,也有少数相信第二种说法,可是自从宇航员登上月球,取回不少月球土壤,经化验分析知道月球成分和地球不同。地球是铁多矽少,月球是铁少矽多;地球钛矿很少,月球却很多,因此证明月球不是地球分出去的。第二种说法站不住脚了。同样的原因,也使得第一个假说动摇了,因为,如果地球和月球是在46亿年前经过相同过程形成的,那么成分应该一样才对,为何差异会那么大呢?所以,科学家只好也放弃第一种说法。

只剩第三种说法了,可是如果是其他地方飞来的星体,飞进太阳系后,太阳引力比地球引力大很多倍,照理讲月球应该受到太阳的引力而飞向太阳,不是受到地球的引力而留在地球上空的。这三种假说,没有一项能解答所有疑问,也没有一项经得起严格的质问。事实上,时至今日,“月球究竟是来自哪里?”仍是一个谜。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38万公里。太阳离地球,平均距离约为1.5亿万公里。两两相除,我们得到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月球到地球的395倍远。

太阳直径约为138万公里,月球直径约为3 400多公里,两两相除,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395倍大。395倍,多么巧合的数字,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太阳直径是月球的395倍大,但是太阳离地球有395倍远,那么,由于距离抵消了大小,使这两个天体在地球上空看起来,它们的圆面就变得一样大了!这个现象是自然界产生的,或是人为的?宇宙中哪巧合的天体?从地面上看过去,两个约略同大的天体,一个管白天,一个管夜晚,太阳系中,还没有第二个同例。著名科学家艾西莫夫曾说过:“从各种资料和法则来衡量,月球不应该出现在那里。”他又说:“月球正好大到能造成日食,小到仍能让人看到日冕,在天文学上找不出理由解释此种现象,这真是巧合中的巧合!”难道只是巧合吗?有些科学家并不这么认为。

太阳系的行星拥有卫星,这是自然现象,但是地球却拥有一个大得“诡异”的卫星——月球,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卫星,月球的体积和其行星——地球相比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来看看下列数据:地球直径12 756公里,卫星月球直径3 467公里,是地球的27%。火星直径6 787公里,有两个卫星,大的直径有23公里,是火星的0.34%。木星直径142 800公里,有1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5 000公里,是木星的3.5%。土星直径120 000公里,有23个卫星,最大的一个直径4 500公里,是土星的3.75%。

看一看,其他行星的卫星,直径都没有超过母星的5%,但是月球却大到27%,这样比较之后,发现月球的确不同寻常。

地球上的陨石坑就是如此,但是月球上的就奇怪了,所有的陨石坑竟然都“很浅”, 月面上最大的环形山,是加加林环形山,它的直径有280公里,深度却仅有6公里。为什么如此?天文学家无法解释?只能用月球表面6公里下有一层,很坚硬的壳,无法让陨石穿透,所以,才使所有的陨石坑都很浅。那么,那一层很硬的壳是什么?

最令科学家不解的是,登月宇航员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么只在月表扩散呢?

祭司在古代仰观天象,参悟宇宙奥妙,建立世界观,为帝王提供天气和宇宙情报,其中不乏极度智慧之人。天文学家大概是最像古代的预言家“大祭司”的人。在古代,没有高度智慧的人是担当不了这一职务的。

卡尔·萨根就是现代的大祭司,他的职务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的主任,加州理工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学家,其名作《宇宙》销量超过七百万册。卡尔·萨根教授认为,“自然形成的卫星,不应该存在内部空洞”,这也是科学家们普遍一致的看法。

1972年5月13日,一颗较大的陨石撞击了月面,其能量相当于200吨TNT炸药爆炸后的威力。参与“阿波罗”计划的科学家给这颗陨石起名为“巨象”。“巨象”造成的巨大月震确实传到了月球的内部,如果月球是个实心球体,那么,这种震动应该反复几次。但是,事实再一次让科学家失望了,“巨象”引起的震动传入月球内部以后,就如同泥牛入海,全无消息。发生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震动的纵波,在传入月球内部后,被巨大的空间给“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