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看见未来
2811900000039

第39章 6度界限,地球蜕变 (1)

“异常”气候可能只是全球气候变冷趋势的开端而已。未来可能持续20至30年之久,全球将经历一个寒冷的冰河世纪。

当人类正不断往大气中注入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时,地球这个行星本身可能正进入一次剧烈无比的冰川期中。温室效应将与地球冰川期激烈碰撞。

1. 100年后,出门靠“走”,治安靠“狗”的阴影?

“好好享受你的生活吧,如果你够幸运的话,这种生活还能持续20年,2038年之后,一切就不堪设想了。”2008年4月,英国著名的环境学家,被誉为世界环境科学宗师的詹姆斯·洛夫洛克教授在英国《卫报》中做出这样的预测。这位气候科学家坚信地球的大灾难必将出现,他认为《京都议定书》是个碳减排的笑话。洛夫洛克在上世纪70 年代提出了轰动科学界的“盖娅学说”,认为地球拥有一个全球规模的自我调节系统,可以使环境适应生命的生存,成为继达尔文之后首位对地球生态提出全新观点的科学家。

随着时间的推进,以及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最热的话题,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发现全球各个圈层的复杂性和互相作用,詹姆斯·洛夫洛克所提出的“盖亚假说”正在逐步地被接受。他认为灾难在某天会突然降临,导致地球大部分人口的死亡。他坚信,盖亚和人类社会都会面临崩溃。洛夫洛克认为,气候会进入一个全新的被破坏的热系统中,一旦那天到来,任何行为都是为时已晚。面对正在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反应很迟钝。

2010年,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发布的第四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在北极,因为冰层与冰层之间距离变得太长,北极熊已经没有体力游得那么远,于是它们开始被淹死在海中。研究人员已经观测到,格陵兰岛冰盖的融化速度已经明显上升,其流失的水量相当于美国科罗拉多河流量的6倍。

洪灾的增加并不意味水资源的充裕,相反,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紧缺的状况。科学家指出,强降雨天气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更多的淡水资源,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在极端风暴天气的间歇,会出现更长时间的干旱。报告也就此指出,到本世纪末,遭遇干旱气候的地区将比现在增加30%。

在21世纪内,全球海水将继续酸化,其pH值可能降低0.14到0.35个单位。除了改变气球气候,温室气体排放同样对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海洋酸化。科学家发现,自1750年工业革命时期开始,海洋已经吸收了大约一半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5万亿吨。这暂时帮助减缓了全球变暖,否则如果这些二氧化碳均保留在大气之中的话,气候变暖将会比现在快得多。但是也让海洋付出沉重的代价。

詹姆斯·洛夫洛克在《盖娅的复仇》一书中曾预测了地球100后的场景:人类各种活动和化石燃料燃烧已经释放了5000亿吨的含碳气体,这已经接近了“古新世—始新世热极限事件”发生的条件。人类将再也无法像100年前一样享有一个郁郁葱葱的世界。最危险的就是人类的文明,人们今天仍然在视而不见地“加热”地球……如果情况持续下去,地球将失去数以亿计的生命。

在洛夫洛克100年后的预测场景中,地球被视为一个“超级有机体”,不论二氧化碳浓度对全球气温的升高发挥多大影响——地球陆地表面都将会变成沙漠或灌木丛生的地带,或许只有北极圈和格陵兰岛才能成为“几近消失文明的未来中心”。

如果幸运的话,一个几亿人的文明有可能在这一地区存活下来,因为“西伯利亚的苔原地带和加拿大北部还处于海平面之上,这个地区的植被也将非常茂盛,而面积增大的北冰洋将会有大量的水藻繁殖,各种鱼类也将把这里当作繁殖的乐园。

全球最后一次“热浪”发生在大约5 500万年前的始新世时期,也称“古新世-始新世热极限事件”。那时,世界气温过高已经持续数百万年,到达了一个临界点。

“古新世-始新世热极限事件”是由突然释放出来的3 000亿至3万亿吨的化石碳气体引发的,最终的结果是始新世早期的气温要高于我们今天的气温,当时两极地区没有冰层覆盖,气温比正常情况升高了6℃,而且这段时期足足持续了2 000年。

在这2 000年里,地球低纬度和中纬度地区很多地方一片荒芜:在陆地上,到处都是沙漠;在海洋中,临近海平面的海水上层也很少有海洋生物活动,因为一旦海平面的温度超过20℃,海洋生物就会大大减少。只有在接近两极地区的高纬度地带气温适宜的地方才有陆地生物和海洋生物的繁衍。

2010年6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微生物学著名教授弗兰克·芬纳在接受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和《澳大利亚人》采访预言:“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人类可能在100年内灭绝,不仅我们的子孙,包括其他动物也会灭绝。”他补充道,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情况,这是人口大爆炸、无节制的浪费和全球变暖惹的祸。

弗兰克教授在全世界消灭天花病毒的战役中起过主导作用,1980年他在世界卫生大会上宣布成功扑灭天花,这至今仍是世界卫生组织最大成就之一。他说,人类目前已经进入工业化革命后的“人类世”,“人类世”概念的最初提出者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弗兰克教授认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城市化的速度增加了10倍,更可怕的是,几代人正把几百万年形成的化石燃料消耗殆尽。原始人类历史证明,当时的人们不懂科学,也不制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导致全球变暖,他们可以存活4万至5万年之久,然而现在的人类却不行。他最后表示,尽管有人想为环境做些什么,但出于利益的考虑,所有努力都被无限推延了。

2. 全球大迁徙,陆地沉没

201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依据全球变暖数据预测,到2100年,全球气温最低升高1.8℃,最高升高4.8℃。

2010年,中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地球悬念》一书中指出,以4℃为界,如果气温上升4℃以上,科学家预测的前景让人不寒而栗:北部冰山大块融化,墨西哥湾暖流就会停止移动,会使欧洲的冬天像西伯利亚一样寒冷,而世界其他地区则是酷暑难耐。更为糟糕的是,据法国和英国一些研究机构分析,在气温超过一定温度以后,大洋和森林作为碳井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就会消失,反而变成释放二氧化碳的碳源。

南极西部冰盖虽然如今仍是冰天雪地,但裸露的土地已经大片出现。

2009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科学家杰里·米特罗维察在英国《新科学家》网站发表报告预测,如果全球暖化按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南极西部冰盖有可能在未来数十年或数百年间全部崩塌。并首先会把美国首都华盛顿淹没,除了因为它正身处一个低洼、沼泽地带外,更因为南极大冰原融化的水,原来会集中涌向北美和印度洋,造成全球部分沿海地区的海平面上升6至7米,这是杰里·米特罗维察负责的研究组所有成员通过对南极冰盖融化情况进行计算机实验时发现的。

这一连串连锁反应的最终受害者将是北美洲和印度半岛。北美大陆和印度洋将经受最大的海平面改变的冲击——据估计,美国东岸的海平面将上升一至二米。华盛顿特区正好坐落在该地区正中,这意味着华盛顿特区海平面上升可能高达6.3米。大水也有可能把整个南佛罗里达州及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淹没。包括加州在内的北美洲西岸、欧洲和印度洋一带的沿岸地区的水淹程度也可能超出原先预期。

南极西部冰盖在大半个南极洲的海拔1800米处耸立。它含冰220万立方公里,和格陵兰冰盖的含冰量相若。在地球的数十万以至数千万年历史中,极地冰盖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扩大和减退的周期。南极大冰原融化的水,并非均匀地分散到世界各地海洋中,而是会集中在北美和印度洋周围。而美国东岸可能在一次海水膨胀中首当其冲。

如此大量的水若重新分布,甚至有可能改变地球旋转的轴心。2010年,苏言在《上海沉没》一书中指出,据中国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09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海平面上升1米,中国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会被淹;中国海洋专家周康成直指北纬30至50度地区极易受台风、风暴潮侵袭……这一北纬20至50度的危险地带,恰好包括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

201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前科学家、著名冰川学家罗伯特·宾德谢德勒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中预测,到 2100年,北极无冰和海岸线变样都会发生,本世纪可能会升高一米。海洋里的巨大热量正在使冰盖消融。根据目前的趋势,人类将无法逃避 “未来水世界”的现实。罗伯特·宾德谢德勒指出,根据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估算,全球约有 2亿人居住在高出目前海平面不到一米的地区,其中包括全球十座最大城市中的 8座。他们将不得不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