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
3080200000039

第39章 iPhone的总装车间富士康(6)

省长们哄抢富士康,iPhone移师河南生产

2010年6月20日,35℃的高温天。下午3点多钟,火辣辣的太阳还顶在头顶上晒着,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已经赶到距离省会郑州25公里远的新郑机场,专程等待一位贵客的出现。这位能劳烦省长亲自恭候的贵客,正是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

这次会面至关重要,经过简短的考察,郭台铭已经决定在郑州新建一个面积相当于深圳龙华工厂3到4倍的富士康工业园。

两个月之后,富士康新的iPhone生产线正式在河南开工建设,这个项目的投资方“鸿富锦精密电子(郑州)有限公司”于7月23日在郑州市工商局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美元,投资总额达2.98亿美元。

该项目工厂计划将在2011年8月之前分三批交付使用,届时将达到日产苹果手机20万部的生产能力,保守估计年出口额也有130亿美元。

富士康新的河南工业园的面积相当于3到4个龙华富士康那么大。根据规划,这里将能够容纳30万工人,是富士康在内地新建的最大的一个工业园。

这个工厂从开工到出货仅用了30天的时间。

按照《南方周末》的报道,当天离开机场后,一行人驱车来到不远处振新路东侧的大片空地上,郭台铭与陪同的一众河南省官员在这里指点交谈。次日一早,郭台铭就飞离郑州。这不到半日的会面,宾主双方均秘而不宣。不过,郭台铭一边搂着一岁多的宝贝女儿小妞妞逗笑,一边与河南高官们洽谈的故事,在当地官场迅速传开。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郭台铭就决定在河南新建一个如此庞大的工业园,一时间大大出乎国内舆论的意料,在各大报刊的报道中,也把河南看成是“抢”到了富士康。

在更多的媒体报道中,这被解读为是富士康的“内迁”,意即逐步关停一些深圳富士康的生产线,将产能逐步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

种种迹象表明,富士康并没有因为连续工人自杀事件而彻底被人唾弃,与此相反,决心内迁的富士康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各地政府争相笼络的座上宾。

以区位接近的重庆和成都为例,几年下来,两座城市为争抢富士康落户,其间多次上演招商大战。

据《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杂志报道,为接洽富士康高层,成都市高新区投资服务局专门在深圳设立了代表处,其首席代表夏捷的名片夹里有二百四十多张富士康各级部门负责人的名片。在过去几年中,夏捷频频与富士康接触,但迟迟未能见到富士康总裁郭台铭。

成都高新区原副主任、现四川省招商局副局长郑莉回忆道:“当时我们只见到富士康一位部门总经理,没能接触到总裁郭台铭等核心人物,然后我们以市领导的名义又给郭总写了一封信,但最后信都到不了他手上。”

事实上,开始联系富士康的早就不是成都一家,直到省级官员亲自出动拜会郭台铭,事情才有了进展。

直到2008年1月29日,四川省副省长黄小祥带队亲往富士康深圳总部才见到了郭台铭,随后在2月,成都市市委书记李春城再次前往深圳拜会郭台铭。

“四川在哪里?从四川连接欧亚大陆桥到欧洲路线该怎么走?”这是郭台铭接待四川省、成都市代表团的第一个问题。这个看似尴尬的场面显示,郭台铭此时对于四川和成都缺乏了解。

在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的邀请下,郭台铭2008年5月初访问四川。随后,富士康的代表来到成都洽谈投资事宜。

双方约见洽谈的时间是5月12日下午两点半。双方正在休息室等待,忽然间山摇地动,突如其来的“5·12”汶川大地震,暂时打断了富士康落户的步伐。

临近的重庆政府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时机。此前,通过优惠的条件把惠普、戴尔引到重庆,重庆一夜之间成了继苏州之后又一大电脑制造中心。重庆对惠普承诺,如果在三年内,零部件生产无法实现80%本地化,由此产生的一切物流成本,重庆政府全额补贴。

2009年春节前夕,重庆市长黄奇帆带队前往台湾与郭台铭第一次会面。2009年4月底,郭台铭前后两次派出共50人的团队前往重庆谈判。这一下急坏了成都。

当时成都的项目并未完全落地。随后在2009年6月底,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再次率团前往台湾,与郭台铭敲定成都投资事宜,并且签订投资备忘录。重庆市启动了情报收集工作,为了确保富士康顺利投资重庆,重庆团队想方设法渗透到成都谈判阵营内部,探听对手虚实。

在富士康临时决定推迟签约的情况下,重庆方面甚至进行了24小时的紧急危机公关,以最快的方式决定让出更多优惠的入驻条件。8月4日富士康与重庆签约,2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配件的生产线最终落户重庆。

2009年6月之后,四川省长蒋巨峰率队前往国家发改委,争取更多引资优惠。此后,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再次陪同郭台铭前往国家发改委沟通,富士康10亿美元的光电投资项目最终落户成都。

在苹果推出备受欢迎的iPad平板电脑后,富士康于2010年在成都新建了平板电脑生产基地。郭台铭亲自在成都宣布,富士康成都基地平板电脑(iPad)2011年年产量将由2000万台增加至4000万台,2013年年产量将达到1亿台。

成都工厂的员工试用期综合工资1500—1800元/月,转正后综合工资2100—2600元/月,厂方提供食宿,免费住电梯公寓、双卫、带淋浴8人间。生活补贴240元/月,签订劳动合同后即办理社保手续。为此,富士康需要在成都新招聘20万名员工。

此外,富士康还在河北廊坊、山西太原、湖北武汉、湖南长沙等地新建基地,并逐步将深圳地区的产能向这些内陆城市转移。

目前,可查询的80家富士康母公司鸿海在中国内地的子公司大致分布为四大片区:华南片区目前主要是富士康大部分6C产品及其配件的研发、加工制造的生产基地;华东片区主要是以便携式电脑及其元件的生产制造为主;以烟台为核心的环渤海城市片区多以手机等移动设备及通信设备的研发制造为主;而新兴的太原、武汉、晋城、重庆、成都等内陆片区,将主要针对内需市场的研发和生产。

在富士康一连串让人眼花缭乱的迁厂运动之后,iPhone的主产地深圳瞬间成了一座失落的城市。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郭台铭进军深圳起,短短十多年间,富士康便从一个百余人的工厂建成了超过3平方公里的航母级工厂,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工厂,对此,深圳“要地给地、要人给人”的支持功不可没。

过去多年,富士康产品出口量占深圳外贸出口总数20%以上,每年为深圳创造出超过百亿元的税收。

相比起其他城市,深圳的优势依然非常明显,第一是高效率的供应链体系,这几乎成为富士康成功的“秘诀”。这个体系包括深圳的龙华到盐田港,再到深圳机场与香港这样一个绝对是全中国最高效率的运输体系。第二是经过富士康、华为、中兴这些大公司多年磨炼出来的一个以海关为主的政府服务体系,成为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

此外,深圳拥有毗邻香港和全球的贸易网络与信息网络,这个信息网络是北京、上海所没有的。“富士康不可能离开深圳”。金心异认为,富士康不会离开深圳,反而会在深圳发展壮大。

就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和税收而言,富士康虽然产值高,但是税收的贡献少。一年下来,华为的税收贡献高达百亿,而富士康可能只有几亿元。因此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富士康那些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低端的产品确实不适合在深圳做了,迁出深圳是符合产业升级和产业调整的方向的。

富士康关于媒体对iPhone生产线搬迁至郑州、PC搬至武汉等种种搬迁猜测,已经深感无奈。2010年8月4日,富士康集团就此对《21世纪经济报道》作出回应,其意总结如下:

其一,产业迁移是全球产业的发展规律,也是富士康从20世纪80年代始从中国台湾迁至中国内地以来一直在发展演变的事情,是一个产业链重新整合布局的过程,不是今天才发生,而是持续在发生,并且产业迁转关系到产业链的整体布局,不是简单的“从A迁到B”的关系。

其二,河南基地注册才30天,不可能有大规模生产。并且产业链重新布局后,一个产品的生产、出货可能是在成都,也可能在深圳,也可能在烟台……这些都要根据客户和产业布局的需要,不能简单理解为手机就搬到A生产,PC就搬到B生产。

其三,搬与不搬,要根据产业链重新布局后的需要,也不可能都往一个地方搬,媒体不要妄加猜测,并要客观、严肃地看待产业迁移。

富士康并没有向外界公布,iPhone的生产线到底是不是要搬离深圳。然而从一系列迹象来看,至少在短期内,苹果并不希望iPhone在深圳的生产线有太大的变化。

由于iPhone在全球持续热销,产品一直供不应求,苹果显然不希望iPhone的生产线发生变故。

尽管富士康在中国内地的新生产线建设速度非常快,然而由于生产线调试、新工人培训等缘故,新生产线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一个很高的产能,尤其是新生产线的生产良品率短期内还很难保证。因此业界普遍认为,富士康在中国内地设立的苹果产品生产线更多的是新增产能,而深圳工厂至少在短期内仍会是iPhone的主产地。

iPhone作为富士康最重要的产品线,其产业配套极为讲究。从显示屏到内部原材料,iPhone都是专门的供货渠道和物流配送。

富士康的生产流程设计,从物流配送到供应链管理都极为精细,因此iPhone产品线的搬迁,还涉及到其配套物流供应链的变更,因为苹果产品的配件都是专供,搬迁后其供应链能否及时补缺,很关键。

也就是说,产业转移,不仅取决于企业和承接地政府的意志,还取决于交通、配套、人才、客户服务半径等经济要素,缺一不可。

对于富士康上、下游相关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来说,这个行业“航母”的风吹草动,同样牵动他们的心。

在整个深圳,有不计其数的企业是围绕着富士康这棵大树生存,假如富士康的产能逐步往内地转移,大批电子配套企业很可能也会随之迁走。

“经过这次事件以后,我们也作了很多调整,包括要往内地迁,就是希望让他们能够回到家里,最起码有任何的困难能够随时跟家里人打上个电话或者见一面,他很多的事情就会想得开。”郭台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谈到。

据《郑州晚报》报道,2010年8月14日上午,富士康同时在河南省和郑州市人才市场摆下场子,分设8个和5个摊位,即便如此,仍被围得水泄不通。

对此,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说道,“(富士康项目)仅一期工程建成后,就能吸纳18万人就业,还能使全省的出口额翻一番甚至两番”。

根据郑州海关的统计数字,2010年河南省全年出口额约为100亿美元,远不如富士康一个厂的出口额。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富士康之于河南,意义非常直接——GDP、出口额、就业、税收等,还能撬动河南相对较弱的IT产业。

据此前报道称,郑州富士康给应聘普工者开出的条件是: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加班时间平均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周至少休息1天。入职基本薪资每月不低于1200元,月平均综合收入在1600—2300元。入职3个月考核后,合格者标准薪资将不低于每月2000元,月平均收入在2500—3000元。还有免费吃住、洗衣服务、社会保险等福利待遇。

据《大河报》报道,此前招聘专场中来富士康应聘的大都是1985年以后的年轻人,85后已成为富士康求职主力军。

谈到富士康深圳工厂部分工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不少85后应聘者认为,这主要还是个人心理素质的问题,个人应该善于调适、善于减压。

《郑州晚报》报道则称,2010年8月14日富士康在省人才市场招聘的“考试”让每个应聘者答了70道心理测试题,题目包括:

一、如果周围有喧嚷声,不能马上睡着。

二、常常思考将来的事情并感到不安。

三、一整天孤独一人时常常心烦意乱。

四、经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五、尽管是微小的失败,却总是归咎于自己的过失。

六、往往因为极小的愉悦而非常感动。

七、常常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八、常常与初次相见的人能愉快交谈。

九、即使自己发生了重大的事情,也不会丧失理智。

十、尽管睡眠不足或者连续工作都毫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