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热门商品投资
3423400000024

第24章 探寻糖的下一个新高(1)

一位杂志撰稿人希望我对像她这样的普通投资者作些推荐。我从桌上的碗里挑出一块包装好的方糖递给她。她看着我好像我疯了。“把这个放进你的兜里,然后带回家去,”我建议说,“因为在随后10年,糖价会上涨5倍。”

在进入新千年之际,当我孤独的声音在大胆讲商品投资和中国的时候,我陷入了新闻界的诸多怀疑之中。当我想谈论石油、铅和糖那些超出股市上“下一个重点”的东西的时候,世界各国的撰稿人、记者和新闻主播们,还有应该见识更广的所谓的商业传媒,他们的反应更有可能是竖起眉毛,甚至变得敌对。我得承认我摸透了新闻界古怪的行为。他们采访像我这样的人,因为我们被期望知道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然而当我们把新闻给他们双手奉上时,他们就变得有见地、有异议起来。

有时候,我喜欢揶揄这类传媒。有一次在巴黎的一家旅馆接受早餐采访时,一个情趣相投的法国商业杂志撰稿人想讨论疲软的美元和坚挺的欧元--理由很明显,希望我对像她这样的普通投资者作些推荐。我从桌上的碗里挑出一块包装好的方糖递给她。她看着我好像我疯了。“把这个放进你的兜里,然后带回家去,”我建议说,“因为在随后10年,糖价会上涨5倍。”

她笑了,带着怀疑的表情看着那块糖。我告诉她,那天糖价是5.5美分每磅,如此便宜,以至于世界上没有谁去注意糖生意。我提醒她,糖价上一次创下历史纪录时(从1966年的1.4美分每磅涨到了1974年的66.5美分每磅,飞涨超过45倍),她的同胞们都在满法国找地方种甜菜,甚至有一部关于那次糖市繁荣的著名法国电影《糖》(Le Sucre)。如所有法国电影那样,明星担纲主角儿,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扮演一个老谋深算的投机者,怂恿一个天真的税务检查员去拿他妻子的钱投资糖。这个家伙变得非常有钱,但是,在他花光他新赚的财富前,糖价猛跌,他又成了一个穷光蛋。如他们表演的,随后在现实世界里,糖价就创下了历史纪录。那位撰稿人点点头,“供应和需求”,她说着,把糖装进了兜里,但是我怀疑她并没有把自己的钱用到对糖的投资之中。

当然,在我看来,很多年以来都没有人看好糖的投资。糖价长期以来如此低,以至于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制糖业可能是世界各国的商人们最不愿意考虑的领域。如果你是一个在巴西(德国、澳大利亚、泰国,或其他主要产糖国)的有作为的青年农夫,你会选择去生产价格5.5美分一磅的糖,还是会选择去生??2003年时创下6年来的价格新高、价格接近8美元一蒲式耳的大豆?即使在美国,有自己受保护的、比世界糖价高出2~3倍的国内糖市场,也只有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得以生存下来。据美国糖业联盟(ASA)的资料,1996年以来,全美的甜菜加工厂有1/3已经倒闭。政府补贴通常只能激励一些美国和欧洲生产者不出局,这些生产者也可能是濒于灭绝的物种。

多年来,国际社会不断施压,希望美国和欧盟结束他们对农产品的补贴,包括糖。每年美国有约50亿美元、欧盟有约20亿美元的农产品补贴,这对它们的经济来说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消耗,迫使它们的消费者买糖要支付高出全球价格2~3倍的冤枉钱。2004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最终裁决:欧盟支付给其糖农的补贴助长了生产过剩,且人为地压低了国际价格。这项裁决将被提出上诉,但对糖产业来说是个好消息。

还有其他一些积极因素,在糖生意上更多直接的事件和趋势预示着更高的糖价。糖在过去有它辉煌的时候--在1974年创下历史纪录,另一次飙涨是在上一次商品牛市期间的1981年。如果我是对的,我们正处在另一个长期的商品大牛市,很可能看到另一个糖价新高。从历史看,在每一种牛市,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涨价,不论公司股票、商品或者公园大道公寓。世界市场上的糖价要比历史最高纪录低大约85%,上涨的势头自然非常强劲。对我们这些经历过上一个牛市的人,我们注意到了那熟悉的供需不平衡正在形成,这种不平衡在随后10年将能推动糖价上涨。你甚至可以把糖的故事概括为3个词:巴西,中国,石油。

变化中的全球糖市场

人们对那些在糖碗里白色晶体的记忆大多来自高中化学--有机化合物蔗糖(C12H22O11)。每个人都知道糖是卡路里很高的碳水化合物,具有甜味特征,连同其他糖:葡萄糖、果糖和乳糖。糖用魔法召唤那些在田野里对着甘蔗的长茎来回挥舞着弯刀、汗流浃背的工人的想象,这种多年生的植物(属于禾本科甘蔗属)被认为在数千年前原产于新几内亚,现在种植在世界各地的炎热、潮湿地区,基本在巨蟹座、摩羯座的天回归线之间对应的地球热带区域。甘蔗易砍削,易碾碎,碾碎后榨取蔗汁,经过蒸发处理可变成水晶般的糖。

甜菜糖不如甘蔗糖有名,但糖浓度还略高,其产量占世界糖产量的25%。糖分在甜菜根里,甜菜制糖工艺与蔗糖一样。甜菜是一年生播种作物(春种秋收),能生长在气候温和或更冷的地区,它比甘蔗更偏爱雨量均衡,能长期贮存而不变质,主要产于欧洲、美国、中国和日本。机器收获甜菜很先进,胜过靠双手砍甘蔗。将甜菜洗净,在高温下慢慢混合制成糖汁,部分成分是蔗糖,用来进一步精制成纯糖。据2004年《CRB商品年鉴》,甘蔗糖在糖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在增大,因为甘蔗是多年生作物,有着更长的生长周期,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不如甜菜。

然而,过去20年来,全球糖市场最显著的变化是:产糖中心已经从北半球转移到了南半球。过去的主要竞争者--古巴、美国和欧盟已经被新竞争者取代,它们是巴西及其南方的伙伴澳大利亚、南非、津巴布韦和瑞士。产量在增加的有危地马拉,以及4个亚洲国家: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中国。但是据美国农业部对外农业贸易服务署(FAS)的一份特别报告,过去20年,“世界产糖格局在改变”,“南半球糖产量和贸易明星是巴西,所有其他产糖国都是配角儿”。

在成为产糖明星之前,巴西人种植甘蔗主要是为了国内消费,以及用来制成酒精这种石油替代品。从1999~2000产季以来,形势逆转,也就是对外农业贸易服务署报告中称之为“现代化的、低成本的”巴西糖业,巴西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最大产糖国,并开始了向世界供应糖的大好时光--巴西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糖出口国。由于巴西石油和天然气便宜、货币疲软,对巴西有经济意义的是增加出口。据对外农业贸易服务署报告,低币值货币的优势允许巴西把糖以更低廉的价格出口到远东,使得澳大利亚在原来占有的市场上很难与之竞争,这些市场包括:印度尼西亚、中国台湾、菲律宾和马来西亚。2002~2003年,巴西原糖出口占全世界的43%(比18年前出口翻番还多)。

另一个显著的变化还为全球糖市场雪藏着:尽管在上一个糖价牛市中巴西还无足轻重,但下一个牛市必定是“成也巴西,败也巴西”。

糖在过去涨涨跌跌的原因何在

通常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总有其适当的理由,悟性好的商品投资者必定熟悉过去的走势,对未来的走势能多看几步,连同潜在的干扰、基本规则的改变和任何其他可能影响糖价的因素。在1966年到1974年11月间,糖价攀升得令人惊讶,如我上面提到过的,从1.4美分每磅涨到了66.5美分每磅。糖价如何会上涨45倍还多呢?

到1972年年底,糖接连4个产季的收成都创下了历史纪录,可是,糖消耗量在1972年实际上仍超过了供应,差不多把来年的库存都吃光了。1973~1974产季,全球供应开始吃紧,需求继续上升。有证据表明,一些大工业用户预期糖价上涨而囤积糖。很快,人们大包小包从货架上抢购糖,以抵消糖价上涨。其他人则把餐馆桌上的方糖统统拿回家。请客吃饭时,来宾送礼都送5磅包装的糖,而不是传统的一瓶葡萄酒或是一束鲜花。即使有的人从没有想到要去糖期货市场了解什么东西涨了,至少当他们散步到附近的咖啡馆时,也该能注意到桌子上的糖已经不见了。十分简单,全球糖需求已经超过了供应,不久以后糖价就冲上了顶。

每个人对高价都有一套理论。当1974年年底美国长期存在的价格支持终止时,糖贸易商完全不知道糖价会怎么样。一些人责备高价是由于“收获甘蔗的廉价劳力匮乏”,其他人指出欧洲甜菜歉收。甚至还有人怀疑苏联连续两年遭受了糖产量大幅减产,怀疑“阿拉伯石油赚的钱”(还记得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吧)进入了糖期货市场,连同那些利用价格上涨赚钱的投机行为也哄抬了价格。

很显然,事实上美国人把低价糖看做是生来就该如此的。甚至有些消费者(包括食品和饮料公司)也这么认为,这些人可能已经转向消费最新人造糖--糖精,这样食糖的需求下降了,后来很快又回升,因为在有报道说糖精可能致癌后,对外农业贸易服务署在1969年把糖精踢出了市场。随后几年,这些公司又把糖用到产品里,助长了需求。

美国的糖消耗量一直没有下降多少,直到1974年9月,高价的现实最后起了作用。软饮料价格上涨,棒棒糖变得更小。白宫在1975年发布“总统令”,采用相同的负担水平补贴国内生产商,并对进口到美国的糖设立全球配额,以此保护美国制糖业。而此前,糖价正在回落。

再一次,控制因素仍然是那两个经济角色--供应和需求。全球的人都在种甘蔗和甜菜,期望靠高价赚点儿钱。结果是,1975~1976年糖作物产量创下历史纪录。由于到处都是嗜好糖的人,糖价仍在高价位盘旋,仿佛要戒除大家对糖的嗜好,打压消费。1976~1977产季又是大丰收。

到1976年12月和1977年1月,世界糖价在7~9美分一磅之间徘徊--数字是依据《CRB商品年鉴》当时的报道:“在一些国家,这样的价格低于他们报告的生产成本。”许多晚进场的糖投机者血本无归--这再次证明,在价格涨到45倍时还往市场里冲是危险的,不管是糖还是互联网泡沫。供需的力量再次把歇斯底里教训得服服帖帖。

尽管连续三季丰收保证世界有了大量的糖--在1978年,平均糖价7.81美分每磅--但由于全球性事件的影响,随后一季的供应链上出现了一些故障。由于看到前几年市场上有如此多的糖,澳大利亚决定减少10%的产量。在菲律宾,一场台风突袭了一些大型甘蔗种植地区。由于天价石油仍在持续,巴西决定将1/3的甘蔗转向制作酒精。

在1979~1980产季,产量骤降,远远低于往年的数字。苏联的作物歉收,泰国和印度也是,所以糖价持续上涨,在1979~1980年达到了一个小高潮。在1981年,月平均价格超过每磅40美分,比前4年的每磅8美分上涨了400%。满怀希望的欧洲人种植了更多甜菜。但是伴随缓慢的经济增长,更高的价格很快导致了更低的消费量。在全世界,主要糖消费国的政府对供应实行配给,或者至少减小了供给量。不久,糖又多起来,糖价下跌。

就这样,随后的20年--在商品熊市期间糖仍然有很多,伴随着疲软的价格在低价位涨涨跌跌,略有几次较小的飙涨,就是熊市中比较典型那种,牛市中也有。渐渐地,糖从一个馈给世界、支撑整个经济的有地位的商品,沦为了一个改变饮食习惯和健康习惯的牺牲品:糖对你不好,使你发胖,使儿童超重,腐蚀他们的牙齿。与此同时,世界各国实验室的化学家都在寻找替代品,那些不会致癌的替代品。1981年,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了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的使用,顷刻间,这个新来者在全球替代了糖在甜饼、蛋糕和其他受欢迎的甜食中的位置,似乎眼前每一个在意体重的人都在往他们的咖啡里和谷类饮食上撒点儿来替代糖。标签上印着“纽特”(NutraSweet)和“乐可”(Lo-Cal),都是阿斯巴甜的不同品牌。健怡可乐(Diet colas)因为低糖越来越受欢迎。如果说糖的竞争还不够凶险的话,那么在1983年主要的软饮料公司开始使用高果糖玉米浆给饮料加甜味,其用量差不多数百万吨,这对糖来说就简直糟透了。(顺便说一下,这个对玉米利好的很棒的例子,显示出在研究一种商品时,可以在另一种不同的商品上发现一些赚钱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