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中资银行确实存在不良贷款,这些不良贷款也不至于烂到它们所形容的地步。中资银行于2002年年底在银行系统内全面启动人事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改革,这项改革包括用人制度、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培训体制的变革,其目的是使银行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中资银行走到了这一步,西方国家还是不满意,因为它们掠取财富的桥梁还未搭建成。在2003年5月,高盛又发布了一份名为《中国银行业的风险与出路》的报告,给中资银行指明了“唯一正确的康庄大道”--由国家财政注资并引入战略投资者,然后到海外上市(这样国外金融机构就能凭借其定价垄断权先劫掠巨额承销费,再购进价格低廉的股权)。海外金融机构把《孙子兵法》学到了家--赢在开战前。
华尔街的中国战略
2004年1月6日,国务院公布了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并向其注资450亿美元的消息,这立刻引起海内外舆论及业界的高度关注,恶狼闻风而动,进攻的机会终于来临。国际大财团自2005年开始,纷纷打着帮助中资银行改革的旗号,大举挺进中国,争夺中国市场这块蛋糕的战争可谓硝烟弥漫、烽火连天。
背景链接
经过摩根士丹利的穿针引线,美国银行于2005年向中国建设银行注资30亿美元,占有后者9%的股份,交易中每股定价仅仅为0.94港元。此后,美国银行在2008年又从汇金公司手中增持了60亿股,将所持股份追加至19%。2009年1月7日,美国银行在香港以每股3.92港元售出2.5%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账面获利13.3亿美元,而中国建设银行股价当日立刻下挫5.84%,香港恒生指数跟着下跌0.53%。同年5月12日,美国银行又以每股4.96港元售出35亿股该股票,获得73亿美元。美国银行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通过中国建设银行获利接近100亿美元,投资回报率高达200%,这还不包括每年几亿美元的红利!
在2005年,高盛亲自出马,拉来了德国安联集团和美??运通公司,它们共同出资37.8亿美元入股中国工商银行,收购了大约10%的股份,把股价定在每股1.16元,截至2009年2月底,它们抛售套现了99.2亿美元,账面获利61.4亿美元,回报率也高达162%。
此后,瑞银集团、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总共在中国银行上投资87.8亿美元,其入股时的股票定价仅为每股1.22元,套现后总共获得的利润却高达41.35亿美元。中国银行证实,苏格兰皇家银行在2009年年初将它所持有的108.1亿股H股股权全部抛售。距离禁售期满还不到半个月,中国银行连续遭遇3个外资大股东减持股权。
而汇丰银行早在2004年就捷足先登,向交通银行注资17.5亿美元,占有该银行18.6%的股份,总共持有93.1亿股,并且在2009年2月底前套现56.6亿美元,账面获利39.1亿美元,回报率更是高达223%。
那些国际金融大财团就是高盛所说的“外资战略伙伴”,它们与中资上市银行的战略伙伴关系,就是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以最低的价格获得中资银行的股权,而它们通过上市的游戏大捞一笔之后,就乘上装满战利品的海盗船,扬起风帆撤走了。中国银行业成了它们的取款机,肥水全部流到了外人的田地里!由此可见,华尔街的上市游戏和它对定价权的垄断,是多么厉害的武器!
高盛给中资银行开的那张“药方”,是打着帮助中国银行业改革旗号的糖衣炮弹。中资银行为何会上当?究其缘由,中国人民太善良,并且因为他们自身善良,所以他们眼里看到的也全是善良的人。而那些华尔街机构,因为自身是豺狼,所以在它们看来,别人也全是豺狼。它们撕咬别人时,场面越残酷,它们就越过瘾,血腥味越浓,它们也就觉得越香甜。指望它们心慈手软?根本不可能!
到最后,当打扫这片哀鸿遍野的战场时,望着满目疮痍的景象,我们的心在滴血!那些国际金融大财团在抛售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权之后,总共获利接近236亿美元。而这4家银行2008年的利润总额为2953.7亿元,平均年增速达到30.5%。其中,中国建设银行实现净利润926.42亿元,同比增长33.99%;中国银行实现净利润635.39亿元,同比增长13%;交通银行实现的净利润达到284.23亿元,同比增长了38.56%;中国工商银行的净利润高达1107.66亿元,同比增加36.3%。
可是很遗憾,真正分享高额利润的是谁呢?不是广大的中国股民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真正分享高额利润的,是吃肉不吐骨头的华尔街豺狼。仅举中国建设银行为例。美国银行抛售了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之后,依然拥有它10.75%的股权。也就是说,美国银行还要搜刮走中国建设银行10%以上的净利润,数额接近100亿元。据最保守的估计,仅仅在一年之内,外资机构从中资银行身上剥夺的利润就超过1万亿元,约合1471亿美元(按1:6.8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计算),再加上其抛售股权所得的236亿美元,外资机构总共掠取1707亿美元。
这是一笔怎样的巨款呢?在当前的形势下,这笔巨款足以用来收购3家像花旗集团这样的大型商业银行的控股权,可以用于拯救美国三大汽车巨头9次以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拥有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一直是中国海军的梦想,而这1707亿美元,可以用于购置15艘核动力航空母舰,包括上面的全部舰载飞机,使中国海军一举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小盗窃市,大盗窃国。”被外来强盗窃取了巨额国家财富,对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来说,这口恶气都一定要出,他们也同样拿起“金融”这一武器进行了还击。那时正值金融海啸酝酿阶段,中资企业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大举收购海外股权和资产,准备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结果如何呢?
海外收购失败的启示
中资企业从2007年起便带着雄厚的资金,雄心勃勃地跨越大洋去寻找投资目标了。它们显然意识到,要想不受欺凌,先决条件就是它们自身必须变强大。外国资本可以通过并购中资股权,在达到投资目标时做到稳操胜券,使其资本规模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那么中国资本为何不如法炮制?再说,中资企业的实力已是今非昔比,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它们无论是在人力资源,还是在资本积累方面,都已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果。此时且不说狂妄与否,它们的自信心肯定是不缺的。
不过很遗憾,当时正值金融海啸初始阶段,大环境可说是暗流涌动,素来“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中国,却在急于求胜的远行过程中直面海啸降临。因为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全球各大股市正处于高位调整阶段,欧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的汇率也处于不稳定期,所以虽然“出海”的中资企业勇猛无比,但其抄底的准备工作并不充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
背景链接
就拿中国最大的金融公司--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投公司)来说,它的第一笔大额交易是投资30亿美元,获得美国黑石集团10%的无投票权的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可截至2009年2月底,账面亏损达到24.6亿美元;第二笔是投资50亿美元,获得摩根士丹利9.9%的股权,截至2009年2月底,账面亏损为29.2亿美元;第三笔是向德国HRE公司投资5.1亿美元,截至2009年2月底,该投资亏损了98%,几乎全军覆没。单单中投公司这一家,便触礁亏损了58.8亿美元。
而2008年1月底,中国铝业公司以每股60英镑的溢价,耗资约140.5亿美元投资于澳大利亚的力拓公司,获得了12%的股权。到了2009年2月底,该公司股票的收盘价达到每股18英镑,股价本身跌了不说,当时英镑兑美元汇率又降了大约28%,力拓的股票价值一下子缩没了。由此,中国铝业公司的账面亏损达到118.5亿美元,亏损幅度高达84.3%。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受到的挫败也很惨烈,在2007年年底和2008年年初,它耗资32.2亿美元(约合20.7亿欧元)获得富通银行5%的股权,收购价分别为每股19.05欧元和每股10欧元。到了2009年2月底,富通银行的股价只剩每股1.68欧元,再加上欧元兑美元汇率下降约11%,因此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当初投入的32.2亿美元仅剩下2亿美元,亏损幅度更是高达94%。这实在是令人痛心啊!
全军覆没的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的下属公司,其耗资10亿美元投资于美国华盛顿互惠银行,后因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其所有投资一分不剩。随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它在海外的代理机构投资于法国的道达尔集团,又亏损10.9亿美元。此外,国家开发银行投资于英国巴克莱银行,亏损29.9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投资于南非标准银行,亏损35亿美元……中资企业这趟出海,到2009年2月底清点战果时,竟以账面亏损达到293.1亿美元而宣告失败,亏损幅度高达76%。
为何外国资本能在中国稳操胜券,可中资企业跨海出征却遭到如此惨烈的挫败?当然,个中缘由错综复杂,中资金融机构并未公布详情细节。不过从当前中国许多企业急于进入世界500强之列,一再强调要“做大做强”的豪言中,我们不难看出挫败的端倪。
要将企业“做大做强”本无可厚非。不过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误解,企业不能光为了拥有更大规模而“做大”,因为“大”并不等于“强”。有时兼并似乎能让企业快速“做大”,可一旦未能与并购来的企业很好地融合,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1加1的结果不一定大于2,更多的时候反而是小于2,甚至于让企业走向毁灭。更何况与中资企业交战的对手,正是给中资企业开过“药方”的外国资本,它们把中资企业的底牌摸得一清二楚,而中资企业呢?对手的黑洞有多深,中资企业知道吗?我们就拿中投公司投资于摩根士丹利来说。事实上,摩根士丹利因为证券化而留下的黑洞跟美林证券的情况相差无几,中投公司投资于摩根士丹利,无疑就像美国银行收购美林证券,其遭遇惨败毫不奇怪。
别看美国银行通过投资于中国建设银行大赚了一笔,但它却在血腥残杀的华尔街栽了个大跟头。美国银行失败的根源就在于急于求成,它在收购美林的过程中表现得狂妄自大,似乎它已稳操胜券,于是它还未作足前期调查便盲目行动。为使美国银行上当受骗的案例成为中资企业的一面镜子,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美国银行是怎样因低估海底的旋涡与暗礁而最终撞上冰山的。
背景链接
一个企业成功与否,与掌舵的管理人员有着很大关系。美国银行的CEO刘易斯曾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他确立的职业生涯目标便是带领美国银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金融机构。可惜野心越大,他跌得也越惨。
在危机开始的初期,刘易斯表现得好大喜功,他几度扮演超人,先是用全股交易的方式,以40亿美元收购了拥有无数坏账的美国国家金融公司(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美国最大的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向冰海沉船迈出了第一步。随后他又以特别大的手笔收购美林证券,没料到遭遇老奸巨猾的美林前总裁约翰·塞恩的暗算。美国银行这艘巨轮因而撞向海底冰山,迅速往冰海中沉没……
2008年9月12日晚,美国最具权威的大人物们齐聚在美联储的办公大楼内,??讨雷曼兄弟的命运。偌大的办公室里,坐着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美国前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考克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雷曼兄弟的两个潜在的买家--刘易斯和英国巴克莱银行的代表华莱,外加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的头头脑脑。在6点钟会议一开始,保尔森就传达了一条严酷的信息:政府不会动用纳税人的钱救助雷曼兄弟,雷曼兄弟唯一的出路是依靠非官方部门的救助。得知政府无意出手资助雷曼兄弟,刘易斯立刻离开会议室,走出了美联储大楼--这就决定了雷曼兄弟破产的命运。
那时的刘易斯有资格、有本钱表现得如此傲慢,在他的领导下,美国银行醒目的红色标志遍布全美17000个自动取款机上,其服务于5500万户美国家庭,拥有5910亿美元的储蓄资金。当时各大金融机构的股价都缩水了一大半,美国银行长期的竞争对手花旗集团也因为在金融衍生产品上过度投机,已从辉煌走向没落。美国银行由于较少参与次贷业务,此时可谓一枝独秀。难怪保尔森对刘易斯帮助拯救不良资产寄予厚望,其他华尔街大亨也都纷纷盯上了他这个来自美国南部的阔佬。
当雷曼兄弟前任CEO福尔德还在强硬地自我辩护时,另一个投资银行界的大亨,美林证券的CEO塞恩却作出了历史性的决定,他向刘易斯发出了充满“诚意”的求救信号。塞恩比福尔德更狡猾,他曾是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的老部下,高盛前首席客户官,后又出任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一手推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塞恩在2007年年底受美林证券董事会以高薪发出的邀请,受命挽救美林,当时美林董事会的开价非常诱人--签约奖金为每年1500万美元,根据美林的股价,他每年还可以收受5000万~1.2亿美元的红包。
塞恩深知美林的问题不比雷曼兄弟少,也许下一个破产的公司就是美林。说实话,上任不到一年的他对美林毫无眷恋之情,资产保值、奖金保值是他唯一的目标。但是刘易斯愿意出手接这个烫手山芋吗?塞恩心里没谱。但他不断向对方强调,美林拥有华尔街最大的精英经纪人团队,而且美林在前几个季度已经进行大规模的资产减记,未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