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放空,就能过得轻松
5266900000020

第20章 去苦存乐——万事皆是缘遇,放空心灵安乐(1)

我们如果能做到得失大其心的话,那么苦乐的感受就会少些。但不管再怎么少苦乐也是必然会来的。来了要怎么办呢?那就是要淡其心,慢慢减化它,直到没有。所以苦乐来后可以先去查查我们的得失之心如何,得失大其心去做就能消灭一部分的苦乐,以苦乐淡其心的方式去减少苦乐,乃至消灭。

——佚名

苦乐都是人生,看你如何选择

苦也是人生,乐也是人生。苦中有乐,苦中求乐,乐不痴迷,乐不忘忧,人生自然就有滋有味,苦亦是乐了。

现代社会中,人们因物质而蒙蔽了心灵,人们在追求更多的同时,却忘了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是最重要,最离不开的东西。成功与失败,痛苦与欢乐,如果常常因为一些不如意事而过得不开心,不快乐,那人生将是多么灰暗。一个人能不能开心快乐,并不在于他的处境如何,或者拥有什么,而是在于他对生活的态度,是否可以在生活上,工作中把持着一份发现快乐、赢取快乐的心境。

许多人都把生活比作果子,有甜有酸,吃果子的过程就似于感受生活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会使人产生两种不同的错觉,正是这种错觉影响着人的一生。先尝甜果的人,会以为之甜味会长久,而对安逸的环境,顺利的境遇,未免就会生出那么几分懒惰、懈怠的思想,从而不去拼搏劳作,其结果只能是空等年华流逝,而终一事无成。先品酸味的人会以为自己已经受苦难,从而认定幸福必然会来临。

生活中的苦与乐就如一对孪生子,相伴相随,永不分离。苦与乐在生活中的每时每刻都存在,只要我们以平衡的心态去对待,乐就会永伴你身边。在岁月的脚步中,我们从不在沧桑中停步,也从不要在坦途中驻足。在蹉跎的岁月里,我们匆匆地走过了昨天,忙碌地走过今天,又满怀希望地期盼着明天……

人活一世,看似长久,其实在时间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朵素洁的浪花,稍纵即逝。说到底,人的一生,只是那短短的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过去了,不再烦;今天,正在过,不用烦;明天,还没到,烦不着,何必为着苦与乐去自寻烦恼呢?

“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盛。”固然是生活之苦,但它如春夏秋冬的自然轮回一般,无论是谁都难以逃脱与抗拒。面对这般苦痛,重要是要心如止水、平和,平淡地去面对,要将它视作头顶上那天空中的悠悠白云,视作河面上片片漂去的花瓣一般,瞬间即逝,转而成空。

面对生活的“苦”与“乐”,应该如一位名人所言:“你面对,所以你去拼搏;你拼搏,所以你能够面对。”苦与乐是生活所必须去经历的过程,苦不一定是负面的,也正是各式各样的苦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增长了我们的才智;乐是生活所追求的目标,乐是奋进的加油站,只有付出无尽的汗水,才能永远感受生活快乐。

美国西雅图有个派克街鱼市,它以精彩的销售方式吸引顾客,前台售货员将顾客的需要吆喝着告诉后面的同伴,后者跟着重复吆喝一遍,并手脚麻利地把鱼像投篮球一样扔向前台售货员,又快又美观,成为一道举世闻名的风景。后来,当地一名女经理从这个有趣的“售鱼哲学”中受到启发,将一个死气沉沉、常年推诿扯皮的内勤营运部门脱胎换骨成为一个运转高效、富有团队精神和轻松愉快氛围的员工团体。

人生总是伴随着七苦八难,没有苦难就不成其为人生。人们的全部努力,无非只是希望能减少一点苦难,或以此苦代替彼苦。一些人欲望太多,贪得无厌,贪污受贿,搞权钱交易,而后又大肆挥霍,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满足只是暂时的,罪孽性的,与此同时,他们已经为自己掘下一个更加苦难的深坑!

既然人生充满了苦难,那么人生岂不毫无意义?当然不是。幸福和快乐是苦难的另一面,或者说,苦难升华的结晶就是幸福和快乐。有“苦”就有“乐”,有“难”就有“福”。有苦乐祸福,才构成了人生的本质和全部。所谓“苦乐人生”,就是这个概念。所以,如何善对人生,善待苦乐,掌握苦与乐的根本和转化的契机,就是你人生的技巧所在。

亨利·福特被美国人称为“汽车之父”。1913年他率先采用流水线组装汽车,第一次实现了10秒钟组装一部汽车的神话。几年后民用汽车的价格降低了一半。福特的思想对全世界的制造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事情往往是多元的。有人觉得改进装配线,既要投资购买机器,又得重新培训工人,风险太大了;也有人认为公司的生产能力已经够强,效益也很好,没必要花力气去提高效率。怎么统一意志?福特举起桌上的玻璃杯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人担忧地说:“半杯水被喝了,杯子空了一半。”“别担心,”有人乐观地说,“杯子里还有一半水,渴了还有半杯水可喝。”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所谓“半杯水理论”。说世界上有两种人,当他们在观察半杯水时,一种人看到的是杯子里有一半是满的,而另一种人看到的则是杯子里有一半是空的。

这就是乐观与悲观的区别。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开心与不开心,一天都要过24个小时,何不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呢?因为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不管你是什么人,一天同样拥有24小时,做人要活的潇洒些,要学会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就要看你怎样去度过了。先贤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行。”有人生活好,有人生活不好,这是每个人的福报不同。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因此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常言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要能够保持乐观、开朗、平静的心态,善于缓解一切压力,消除一切烦恼。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佛教也讲:禅心清净境,无心万事宽。因为忍让不是弱者,而是有胸怀的大度。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知道伤心、烦恼、怨恨、忧愁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波澜不兴水自平,心灵无杂心自乐

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自己内心的纯净,让自己的心少一些杂念,让自己的欲望少一些,那么我们还是可以寻回平静快乐的内心。

在当今竞争的高速公路上,现代人你追我赶,分秒必争。这种生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甚至迷失自己。追求物质财富的欲望,把人们折磨得精疲力竭。人格商品化带来的虚伪、利欲,导致精神的贫乏、失落。人们迫切希望寻求生活的真谛,为心灵与精神辟出一片净土,寻觅一处赖以生存的宁静港湾。向往过一种简单且快乐的生活:真诚、和谐、悠闲。

生活原本没有痛苦,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当欲望太多,计较太多,背负太多时,痛苦、烦恼、忧愁和沉重便产生了。欲望越多,痛苦便越多,幸福便越远离。欲望多的人,总容易产生不快,也会长期处于低迷的状态,会觉得一切事物都变得如此枯燥,让人心烦。与此同时,周边的人也会受其影响而变得的没有活力,变的沉闷起来。那些懂得和善于生活的人,不会有太多的欲望,也不会因此而沉沦,而是从中振作起来,成为生活的强者。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完全影响着他对生活的激情和本应具有的活力,这从举手投足间就可以看到。

生活本身就会带给我们一些挫折与烦恼,甚至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去勇敢的接受和面对。那又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浪费在这些无谓的烦恼上呢?少些欲望,多些勇气,多些激情,更要多些自我,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极向上,面对眼前的一切!

只有懂得节制欲望的人,才能享受到人生的真正乐趣;只有懂得不去计较的人,才能享受到左右逢源的和谐;只有懂得放下自己的人,才能享受到生活的自在从容。

有些人整天说自己不快乐,缺幸福,却又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实,很多时候,人之所以不快乐,并不是因为快乐的条件还没有齐备,而是因为活得还不够简单。

让心灵无杂就是让自己简单一点:

让外表简单一点,内涵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需求简单一点,心灵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流程简单一点,质感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言语简单一点,沟通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学习简单一点,知识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私心简单一点,友情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挫折简单一点,经验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情绪简单一点,人生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效率简单一点,成果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行销简单一点,业绩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环境简单一点,空间就会更丰富一点。

让爱情简单一点,幸福就会更丰富一点。

简单是一种不求繁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在;是一种超脱世俗,淡泊致远的生活态度;是一种选择,让生活更贴近自然。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亿万富翁,同样可以选择过简单自由的生活,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和感觉。

简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物质的匮乏,它不受任何繁琐碎事和吹毛求疵的羁绊。生活要过得简单而又不乏味,有情趣而不怪异,这就看你自己如何运用生活技巧来处理生活中的琐事了。那么快乐是什么呢?快乐来源于“简单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具有乐观、豁达、坦然性格的人,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能发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即使在黑夜,也能觅到天空微弱闪烁的星光。在我们周边常听到抱怨生活不公平、不如意的声音,他们总是跨不过那扇快乐之门,被抑郁、忧伤困扰。其实这只能让烦恼更进一步消耗人们的意志和自信,损害自己的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对改善自己的境遇毫无帮助。想要追求快乐,需要相当的智悟。

上个世纪初,有一位犹大少年,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一有空闲就练琴,练得心醉神痴,走火入魔,却进步甚微,连父母都觉得这可怜的孩子拉得实在太蹩脚了,完全没有音乐天赋,但又怕讲出真话会伤害少年的自尊心。

有一天,少年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

少年拉了帕格尼尼2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简直破绽百出,令人不忍卒听。一曲终了,老琴师问少年:“你为什么特别喜欢拉小提琴?”

少年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琴师又问道:“你快乐吗?”

少年回答:“我非常快乐。”

老琴师把少年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非常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不可?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不能结果的花更加美丽,比如玫瑰,又比如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没有任何明确的目的,纯粹只是为了快乐,这就够了。在我看来,快乐本身就是成功。”

少年听了琴师的话,深受触动,他回家后又思索良久,完全明白过来,琴师教给他的是一种人生哲学,快乐胜过黄金,却能给人真实的受用。倘若舍此而别求,就很可能会陷入失望、怅惘和郁闷的沼泽。少年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从此冷静下来,他仍然常拉小提琴,但不再受困于帕格尼尼梦想。

这位少年就是日后以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名震天下的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一生仍然喜欢小提琴,拉得十分蹩脚,却能自得其乐。

很多不快乐的人,他们痛苦的来源是因为“把自己摆错了位置”,总要按照一个不切实际的计划生活,总要跟自己过不去,总觉得生不逢时,机遇未到,所以整天郁闷不乐。而快乐的人明智地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工作得心应手,生活有滋有味。因为他们懂得生活的艺术,知道适时进退,取舍得当。快乐把握在今天,而不是等待将来。事实上,每天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在乎外表的虚荣,快乐和幸福才会伴随而来。

快乐之道:不为不可为,不求不可行

快乐充满着未知数。人类不善于预测快乐,因为快乐是乞求不到的,当你追求快乐时,它无影无踪,而你忽视它时,它却不期而至。

生命在拥有与失去之间不经意地溜走了,而人们却还在一味地盲目追求所谓的“物质幸福”中浑然不知,不管是金钱,地位还是房子,无论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步伐有多快,也会觉得很慢,会因此烦恼,此时最容易受伤,其实,很多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必为此苦苦追求,耗费一生中不必要的精力,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拥有的,却不懂得珍惜。

有一条小狗不停地绕着自己的尾巴转圈,直到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喘气。

这时,一条大狗走过,询问它发生了什么事。小狗说:“有朋友告诉我说,假如我可以追到自己的尾巴,我便能永远地得到幸福和快乐,所以我才追逐自己的尾巴直到筋疲力竭的。”

大狗叹了一口气说:“在我年轻的时候,也听别人说过同样的话,我也跟你现在一样弄得筋疲力竭。当我追逐幸福和快乐的时候,它永远不在我前面,反而当我不刻意追逐,一切顺其自然之时,才发觉幸福和快乐正在后面日夜地跟随着我!”

幸福和快乐本来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只是看我们是否懂得欣赏而已。许多人每天都在追逐名利以及物质享受,但是仍然得不到幸福和快乐,其实是他们身在福中不知福啊!幸福与快乐是不会通过刻意追求就可以得到的,一切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得到。

人们都曾体验过快乐的感觉,也很重视快乐的感受,却往往不重视去做快乐的事情。从根本上来说,美好快乐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象之中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上。只有付诸行动中,才可感受到幸福的快乐。

心理学家彻斯认为“顺其自然”的生命行为至关重要。其具体方法则是人们去做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达到忘我的程度时,生活满足感就会出现。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忧愁。快乐的感觉就会不期而至。莫要忘记,生命中许多活动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满足,没有必要加快脚步做好每一件事,更没有必要为寻找快乐而到达终点,顺其自然就可以,生命中的快乐就是乐天安命,一切自然地水到渠成。

好的感觉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只存在于头脑中,它一定会表现在行为。通常当人们去参加一些非常有趣的活动,达到忘我的程度时,生活满足感就会出现,因为这时他们已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一切忧愁。心理学家彻斯把这一现象称为“顺其自然”。彻斯认为,在生命的流程中,人们也许正在处理棘手的事件,也许正在做脑部手术、玩乐器或者是在和孩子一起解决难题,而其中的影响都是一样的:生命中许多活动的流程就是生命中的满足。你不必加快脚步到达终点,顺其自然就可以。

从前,有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忧愁和痛苦。在经历了这些后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觉得这个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快乐,于是,他们准备放弃,在他们灰心意冷的归途中,他们看到了一个垂钓江边的渔翁。老翁神态怡然自得,时时轻捋长须,十分悠闲。一人弯眉一想,带着朋友走上去,问道:“老伯伯,您快乐吗?”

“我很快乐!”老翁回答。

“为什么?”年轻人说。

“因为我远离喧嚣,垂钓碧江,我在享受我的生活。”老翁答道。

年轻人脸上疑云遍布,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