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放空,就能过得轻松
5266900000033

第33章 行善弃恶——从善当如流,弃恶当如遗(1)

善与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然本能,是潜藏于内心深处相互矛盾的两种秉性,是人性的一体两面,同属于德的内容。只是在后天的教化中,能够抑恶扬善者成了"好人",从恶弃善者成了“坏人”。

——佚名

一念间的慈祥,映衬心里的洁白

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次善举,可以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句暖心的话语,却可以温暖一颗即将冰冷的心。

一位哲学家有一次曾问他的许多学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许多。但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一颗善心。”“正是。”那哲学家说:“你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他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可亲的朋友。”

一颗良好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一种坦直、诚恳、忠厚、宽恕的精神,可以成为富翁的区区财产,与那种丰富的财产相比较,简直是不足挂齿了;怀着那种好心情,好精神的人,虽则没有一文钱可以施舍给人,但是他能比那些慷慨解囊的巨富,行更多的善事。

假使一个人能够尽心努力去为国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能有可惊的迅速的发达。最有助于人的生命的,莫过于从早年起,就养成善心善意,与爱人的习惯一事了。我们尽管大量地给予他人以我们的亲爱、同情,我们的鼓励、扶助,然而那些东西,在我们本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反而,我们给人愈多,则我们自己所得的也愈多,我们能把我们的亲爱、善意、同情、扶助给人愈多,则我们所能收回的亲爱、善意、同情、扶助也愈多。

人生一世,所能表现和得到的成绩、结果微乎其微,此中有一个原因,就在亲爱、同情的给予上不很慷慨。不太容易舍得给予他人我们的亲爱、同情与扶助,因之别人也“以我们之道,还治我们之身。”我们不是轻易能获得他人的亲爱、同情与扶助的。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因为贪得无厌,自私自利的心理,以及习惯于那足以硬化人心的、无情的、冷酷的商业行为之故,以至于目光狭隘,只能看到别人身上的坏处,而看不到他们的好处,假使我们真能改变态度,不注意去指责他人的缺点,而只注意到他们的好处,则于己于人,均有益处。因为由于我们的发现,他人也能自觉到他们的好处,因之而得到兴奋与自尊,更加努力。假使人们彼此相处,都有亲爱互助的精神,这种态度,一定可以使世界文化产生一大革命。

善良的人一定是心存宽容和感激。他们对别人更多的是理解和谦让,并能承认别人的长处,记住别人的好处,感谢别人的帮忙。感激之情,让人家舒服,自己也舒服。如果文过饰非,抱怨不止呢?那就大家都不舒服。愤恨和抱怨是个双刃剑,伤了别人,也会伤到自己。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感激是一种良心的发现,产生于善的土壤。不知道感谢的人,即便弱,也并非善者。有能力时,还会欺侮人。对于牢骚和抱怨不止的人,要加倍提防。

在进行“善意与善事”上,人人可以得到胜利。宁可在职业上失败,在财产上失败,我们却不在这点上失败——在亲爱同情及助人的态度这一点上失败!

暴风雨之夜,在巴西某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位女士即将临盆。可她的丈夫在监狱里,身边只有一个五岁的小男孩。情急之下,这位女士报了警。但是由于暴雨已经造成洪灾、泥石流,救护车和救灾人员已经全部出动了,留守的警员只好打电话到地方性服务社团团长家里,请求给予协助。

那位团长马上答应,并且亲自把她送到医院,女士顺利生产,母子平安。这时,团长想起产妇家里还有一个儿子,必须立即去把他接走,便用手机给社团的一位最不热心但也是最后一个还没有出动的团员 打了电话,希望他能去救助那位受困的小男孩。

那位“落后分子”很不情愿地从被窝里钻出,懒洋洋地驾车开往小男孩的家,一路上还一边诅咒鬼天气一边吹口哨。费了一番周折,他终于找到了小男孩的家,把小男孩抱上了车。

小男孩上了车后,就一直盯着“落后分子”看,突然他开口了:“先生,你是不是上帝?”“落后分子”被突如其来的问话给“震”住了,有些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莫非小孩受到惊吓神经出了问题?便吐掉嘴里的口香糖,有点结巴地问:“小弟弟,为什么说我是上帝?”

小男孩说:“刚刚我妈妈要出门时,告诉我要勇敢地呆在家里。她说,这个时候只有上帝能救我们。”这位先生听了这话,从脸一下子红到了“脚后跟”,他很惭愧,腾出一只手摸了摸孩子的头,慈爱地说:“我不是上帝,我是你的朋友!”他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眼里的“上帝”,他突然觉得是那孩子天真的眼神点燃了自己内心的那盏灯——向善的灯。

小小的善举,可以给他人带去温暖、感动,其实,更会给自己带来快乐。难怪不少心理学家都给我们提出一个“良心的建议”:如果你烦恼的时候,请去为别人做件好事,你一定会开心起来的,这是对自己的最好奖赏,是真正的“现世报”。

能行善事而不图人知,心自快乐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有许多人为了使整个社会更好,而不惜代价地提供自己的时间。有医院或护养机构的义务工,他们为了癌症、神经痛、心脏、肾脏等各种的医学研究而从事募款活动。他们只是配合着需要帮助的人,做他们认为必须做的事,一心只期待着自己的努力对于别人有所帮助,并且享受帮助人的喜悦。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变是大恶。”套用这句朱子治家的格言,其实是想说,有目的性的“助人”其实是伪善,这比袖手旁观更令人反感。那什么叫助人呢?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不求回报的,有悲悯,但更多的是真诚。助人是自愿的,给有缘人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收获快乐的心情,多么简单,又是多么美好。如果所做的一切都是朝着某个目的,那么投入的成本有多大期望便有多高,而往往,“感情交易”是最不可靠的。

一位名叫冕的大乐师来看孔子。古代的乐师,多半是瞎子,孔子出来接他,扶着他,快要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了。到了席位时,孔子又说这里是席位了,请坐吧。等大家坐下来,孔子就说某先生在你左边,某先生在你对面,一一详细地告诉他。

等乐师冕走了,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的规矩这样多,处处都要讲一声,待乐师之道,就要这样吗?孔子说,当然要这样,我们不但是对他的官位要如此;对这样眼睛看不见的人,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态度上,都应该这样接待他。

小小的善意行为,不用言表,信手做来,于心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莎士比亚曾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降下尘世,幸福不但会降临于受施的人,也同样会降临于给予的人。所以,行善无迹的人通常才是最幸福的。

人有行善的本能,行了善心情特别舒畅,自然也特别快乐。常行善的人笑容可掬,和蔼可亲,因为他们内心和外表一样美。那些福传人员,慈善家,义工,爱心团体,笑口常开,因为他们良心平安、满足。他们不追求个人利益,全是为了别人的好处,所以他们常是快乐的,因为他们懂得人生的价值。

曾捐出四百五十万元积蓄给小学母校兴建图书馆的台东市中央市场女菜贩陈树菊,获《福布斯亚洲版》(Forbes Asia)评选为亚太地区慈善”英雄”之一。许多民众听到阿菊阿嬷获得福布斯的肯定,纷纷表示“名副其实”;阿嬷则一贯低调回应,“这又没什么,钱给需要用的人就对了!”

那些善良、正直的人,他们的脸上总是平静而快乐的,而那些总是想着算计别人、跟别人计较、讽刺别人的人脸上总是挂着阴暗的表情或堆着虚伪的笑容,即使给他们全世界,他们也不会快乐,因为他们贪婪、不知满足、不爱别人、不会放开心胸感受世界的美妙,只会放纵自己的欲望。

当一个人心中有爱、有善良,就能感受到生活回报给你的爱,而且会感到生活的美好。他不会再过多地烦恼自己的小问题,而是会在善良地对待别人、热心地帮助别人时,感到满足和有价值,得到意想不到的快乐。而被帮助的人,也会觉得非常快乐,因为世界如此光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么的友好。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事应从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许对你而言只是一个不经意,一个微不足道,也许对他人而言就是一个快乐和感动,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

唐代诗人孟郊写的《投所知》诗,其中有一句是“尽美固可扬,片善亦不遏”。意思是尽善尽美固然值得称赞,而微小的长处也不应该拒绝,即做人应不辞小善。

小李总是在公车上为那些老人、孕妇和小孩让座,虽然她觉得这很平常,但是那些接受了帮助的人总是很有礼貌地感谢她,有时还会友好地和她谈话,有些人还会在下车的时候再次微笑着感谢她,她觉得这真是美好的经历:

你只是对别人做了一点点好事,别人却会回报给你愉悦的情绪。

你是不是也试过为人让座呢?或者你还试过被人让座?

有一次,她上车时拿了很多东西,非常不方便,一位男士很自然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把座位让给了她,她觉得很惊讶,也觉得这小小的温情让她很快乐!

帮助别人,是使双方都快乐和满足的事情,而且可以做的善事就在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行了。

的确,很多的“善小” 能使他人受益非浅,但相反许多的“恶小”却使人失去了太多。或许有些人最后成为无恶不作的强盗,只是因为儿时的一丝贪念,小偷小摸图的是那一时的快感,而正是这样的“恶小”的累积导致了一个个的悲剧发生。所以,“勿以恶小而为之”。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思是说很长的堤坝,因为小小蚁虫的啃噬,最后也会被摧毁的。一个人不要小看自己的所犯的错误,一点点小错的积累会使你的人生毁于一旦。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一个钉子能毁灭一个王国。”这个谚语讲的是对恶和错误应防微杜渐,不要让小的错误造成大的后果。掉了一个钉子,就坏了一个马掌;坏了一个马掌,就毁了一匹战马;毁了一匹战马,输掉了一场战役;输掉了一场战役,毁灭了一个王国。

小事是大事的基础,大事是小事的累积,轻视一件件平凡的好的小事,就不会做出伟大的事情。轻视一滴水就不会有有浩瀚的海洋。轻视一棵树,就不会有茂密的森林。轻视一砖一瓦,就不能盖好高楼大厦。千百年来,古人有许多强调“做小事”重要性的名言警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垒土成山,纳川成海,积善成德。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

小小的善举,举手之劳,并不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却能换来谅解、和睦、友谊,为社会做点事,为他人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美好的生活在大家的点点滴滴中创造,在持之以恒中延伸。请留意你的行动,因为行动能变成习惯,请留意你的习惯,因为习惯能成为性格,请留意你的性格,因为性格能决定你的命运。小与大是相对的,但善与恶却是绝对的,再小的善也是善,再小的恶也是恶。善是一种循环,恶也是一种循环,让我们始终记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与人相处,“代人着想,为人付出”,常常是既简单却又最容易忽略,反而做不到的事。一发生事情常常马上埋怨到底是谁弄的;或者造成大家不方便的时候,就计较、责怪那个源头,最后或许把事情解决了,但是却没有办法把人的心改善。怎么把心的问题彻底改善呢?真正的关键在于内心中是否常存一个要利益他人的心。

宋徽宗大观年间的葛繁,就是处处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对别人付出",譬如说"物置不正",会妨碍人家就把它放正;"与之杯水",给人一杯水解渴等等。"几微言语动作,皆有可以利益于人者",所做任何的微小言语动作,都可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善心,所以善不在于大,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很强烈要帮助别人的心。可是要这么做可没那么容易,"惟行之攸久,乃有利益耳",一开始要培养这颗善心,然后常常去做,但也不是短期就能做到,由恒常的生活点滴中去观察、去运用,才能产生真正的利益。

葛繁从小处行善,是我们人人可以效学的。因此,虽然我们眼前做不到,但能发广大“愿”,把这一颗善心缘得有如虚空一样大,这个善的功德也会如虚空一样大,单单这一念就可以惊天动地。所以有一个恢弘广大的心胸,再加上脚踏实地去行善,人格便得以提升。

闻恶不必立即生厌心,闻善亦不可急亲近

人始终都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人们喜怒哀乐悲欢嬉笑,远非自身所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所以,人的欢笑并不一定代表高兴,流泪并不一定代表伤心,鞠躬并不一定代表感谢,拍手并不一定代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