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放空,就能过得轻松
5266900000034

第34章 行善弃恶——从善当如流,弃恶当如遗(2)

有些人真心帮助别人,结果反而自己倒霉。比如说,为了帮朋友解脱困境,去充当他的贷款连带保证人,本以为做了善事,想不到出了麻烦,以至连自己的财产也丧失殆尽。还有一种情况,朋友有困难开口借钱,你借给他了,他却迟迟不还,让你陷入困境。不是说善有善报吗?怎么我做善事却得到了恶报?

在有一些场合,只凭感情,只凭同情,就慷慨解囊,或当他的连带保证人,这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善有“大善”和“小善”之分。朋友手头紧,找上门求你帮忙,仅仅因为他来求你,你就同情他,不假思索就出钱相助,表面上看你是帮了他,实际上是害了他。迁就朋友的不合理要求,这是“小善”,你关爱和同情他的方式不对,是帮他的倒忙,让他越陷越深。

朋友找上门来借钱,求你做他的连带保证人,这时,首先你要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要认真调查,如果是由于他做事不检点,乃至挥霍浪费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那么你应该明确告诉他,这钱不能借,而且,你还要劝导他正视眼前的困难,接受教训,重新振作起来。

如果你唯唯诺诺、有求必应,借钱给他,或同意做他的连带保证人,这是“小善”,这种“小善”会把你自己牵连进去,弄得你自己也很狼狈。在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候,不能感情用事,判断的基准是“大善”还是“小善”,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吕文懿是明朝时一位德行高尚的宰相。吕公最初辞去相位,返回故乡时,海内尊仰,就像泰山北斗一样。吕公回家乡碰到一件事:有一个同乡喝醉了酒,对着吕公恶骂。吕公修养好,对仆人说:“这人喝了酒,不要和他计较。”然后就关上门谢客。过了一年,这个醉鬼犯罪,被判了死刑,并关入监狱。吕公知道后,后悔说:“我以前的行为有偏差,没有能够帮助他。假如当初我稍微和他计较,就能够以小小的惩罚起到大的警戒,我当时只是想到存心仁厚,不能和人计较,没想到这会进一步助长他的恶习,以至于他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由此可见,吕公所做的原谅醉汉这件事是“动机正结果偏”的例子。

一个人要分辨真正的善恶。其实世界上一切的善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善恶。因此,做好事需要智慧判断,否则,看起来是做好事,其实是坏事,往往造很大的业。又譬如父母打孩子,打的行为是不对的,但父母打孩子大多是关爱的,因为他的动机是希望孩子好。所以,打孩子、打学生、教育学生等等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是坏的,实际上没有真智慧,无法辨别真善恶。更无法分别伪善和真善。

一个农夫干完农活,看见一条蛇冻僵了,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拾起来,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暖热的身体温暖着它。

那蛇受了暖气,渐渐复苏了,又恢复了生机。等到它彻底苏醒过来,便立即恢复了本性,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尖利的毒牙狠狠地咬了恩人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创伤。

农夫临死的时候痛悔地说:“我可怜恶人,不辨好坏,结果害了自己,遭到这样的恶报,我真是活该!”

世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善,一种是真善,一种是伪善。

从表面上人们很难看出这两者有什么不同,有时候,伪善甚至比真善显得更善,更能打动人。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真善不含功利目的,不是施善者达到目的的手段,它发自于善良的本性,是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而且以尊重对方的意愿为前提,因此就算不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也不会有所改变。

伪善则不然,它不是发自于人善良的本性,是有意装给人看的,不是真的为别人好,而是试图以善意善行来迷惑和蒙骗人,让人上当,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说穿了,伪善者把善意的表现当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工具,一种表演,是典型的笑里藏刀。因此,一旦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伪善者的善意就会荡然无存,烟消云散,变换成另一副嘴脸,不但善意全无,甚至充满杀气,其实这才是伪善者的真实面目,先前的善只不过是在展现其伪装技术。人们所说的“披着羊皮的狼”,指的就是这种人。

说穿了,伪善者就是装扮成善良的邪恶,具有显而易见的邪恶所没有的欺骗性,所以伪善者对人类的危害往往比显而易见的邪恶更大。

放下你的重重疑心,多行善事天助人爱

行善的结果,不仅社会大众蒙受其利,个人也必可获得裨益。具有善良之心,多行善举,不仅助人,也能使自己获得快乐。

中国有句古训:“行善积德”。有的心怀善心,同情弱者,帮其所难;有的施以善举,慷慨解囊,济人之困;有的扶善抑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些善行善举,彰显了人们高尚的精神风貌。医治病患,救生放生,服务他人,与孤儿同乐。此外,在实行任何一种布施时,如果能够基于纯粹救助别人的动机,而毫不存有沽名钓誉或其他任何自私的意念,这种完全奉献利他的行为,才可说是真正的善行。

国外一些调查资料也证明,善良的人乐观向上,喜欢微笑,会把时间用在运动等快乐的事情上。而不善良的人常对他人怀有恶意,把时间常放到算计他人上。因此,不善良的人要比善良人的生活质量低、寿命短。

一个喜欢行善的人,由于经常心存善念,因此在外貌上也大都显得慈眉善眼,关切慈祥,和蔼可亲。与其交谈,往往有如春晖普照,感到无比的温馨,不仅令人喜欢亲近,而且也常常令人产生由衷的敬佩。由于他们平时广结人缘,有口皆碑,因此一旦有事,无疑的大都能够左右逢源,逢凶化吉,能够成就更大或更多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吉人天相”,事实上也是有相当的根据。

罗斯福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家乡一个大农场里工作。农场主德里斯是个刻薄而吝啬的人。

一次,罗斯福负责的工作出了一点点的纰漏,德里斯居然以此为借口,扣发了罗斯福的全部工资。罗斯福气不过,就将德里斯告上法庭,可德里斯提早拉来了农场做工的工人作伪证,罗斯福不仅没有讨到薪水,反而被德里斯倒打一耙,赔了不少的诉讼费。从此,罗斯福和这个农场主结下了怨恨。

二十多年后,罗斯福成了美国总统。这天是周末,罗斯福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竟是农场主德里斯。原来,由于经济危机的缘故,德里斯几乎面临破产,他的农场急需资金支持,可是由于德里斯吝啬得出名,没有人愿意为他担保。德里斯借不到钱,实在无奈之际,他才想起当年曾经欺压过的罗斯福。

罗斯福听完德里斯的哭诉,思索一番,完全不顾妻子的眼神暗示,决定为他担保,让他借到了那笔救命的贷款。

德里斯走后,妻子嗔怪道:“难道你忘记他当初怎么对待你的吗?你干吗还去帮他? ”

罗斯福慢悠悠地说:“假如一个人真的善良,那么善良就是他的天性,这善良不会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善人或者恶人而改变。面对一个恶人,自己也变得凶恶,这还是真正的善良吗?

美国科学家调查发现:那些常做好事(善事)的人,心存感恩的人,身体更健康,更善于化解和应对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研究还发现,当人表现出善意举动时,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也会升高。这两种物质能使人在激动和紧张中平静下来,使人心情愉悦,减轻压力。最新研究还表明:类似于“爱”、“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会刺激脑下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该激素会使神经系统放松,压抑感减少,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含氧量显著增加,脑部和心脏还有同步电流产生,体内各器官的运动更加有效,就像经过一次康复治疗,对健康极为有利。

胡雪岩是位儒商。有个商人在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想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胡雪岩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按市场价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那个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胡雪岩为什么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胡雪岩拍着对方的肩膀让他放心,说自己只是暂时帮他保管这些抵押的资产。等到商人挺过这一关,随时来赎回这些房产,只需要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胡雪岩的举动让商人感激不已。胡雪岩还对他的下属还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有一次,正在赶路的我遇上大雨。我恰好带了伞,便帮着人家打伞。后来,下雨的时候,我就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的很多人都认识我。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用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

胡雪岩微微一笑:“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那个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家里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后来,商人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也成了胡雪岩最忠实的合作伙伴。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无论官绅百姓,都对有情有义的胡雪岩敬佩不已。

在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本能地伸出援手的人,当自己遭遇困难时,通常也会适时地得到援助。这时,一定会有一个人奇迹般地出现,并且会予以“相同的报答”。善行必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善行终会招来善报。这是这个世上最强劲的连锁反应之一。

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界里广种善因

助人与助己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突破提升自己。

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整个社会结成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在这种条件下,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是一句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话。还有一句歌词很好:朋友多了路好走。现在的社会生存除了自身过硬的素质和技能以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词:你的人脉。一个人成功有多大,就看你的人脉有多广。人脉很多是靠自己的无私帮助和奉献得来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经过千余年的岁月,古人总结下来的名言。足以可以说明这句古训是多么的意味深长。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形成不同的品格。赋予人怎样的成长环境,会直接影人的一生。

弗莱明是苏格兰一个穷苦的农民。有一天,他救起一个掉到深水沟里的孩子。第二天,佛来明家门口迎来了一辆豪华的马车,从马车走下一位气质高雅的绅士。见到弗莱明,绅士说:“我是昨天被你救起的孩子的父亲,我今天特地过来向你你表示感谢。”弗莱明回答:“我不能因救起你的孩子就接受报酬。”

正在两人说话之际,弗莱明的儿子从外面回来了。绅士问到:“他是你的儿子吗?”农民不无自豪的回答:“是。”绅士说:“我们订立一个协议,我带走你的儿子,并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这个孩子能像一样真诚,那他将来一定会成为让你自豪的人。”弗莱名答应签下这个协议。数年后,他的儿子从圣玛利亚医学院毕业,发明了抗菌药物盘尼西林,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弗莱明·亚历山大爵士。

有一年,绅士的儿子,也就是被弗莱明从深沟里救起来的哪个孩子染上了肺炎,是谁将他从死亡的边缘来了回来?是盘尼西林。那个气质高雅的人是谁呢?他是二战前英国上议院议员老丘吉尔,绅士的儿子是谁呢?他是二战时期英国著名首相丘吉尔。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过,一个人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我们如果真诚的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对待我们。弗莱明因为真诚才让自己的儿子有了成才的机会。老丘吉尔也因为真诚才挽救了自己儿子的生命,并使之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家。

有一个相反的例子。

春秋时,郑武公从申国娶了个妻子,名字叫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的时候是难产,吓坏了他的母亲武姜,所以武姜喜欢小儿子共叔段而不喜欢郑庄公,多次请求郑武公改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公没有答应。

郑庄公即位以后,武姜又请庄公封给共叔好的封邑,郑庄公将共叔段封在京这个地方。共叔段在京大兴土木,所建的城墙的规格超过了规定规模,大臣祭仲认为共叔段有野心,劝郑庄公早点解决共叔段的不规行为。郑庄公说:“人要是做多了坏事,定会自己害自己,你等着瞧吧。”

后来共叔段又私下让郑国西部边境地区的人民既听国君的命令,又听自己的指挥,不久就干脆将它据为自己的领地,且面积不断扩大。祭仲认为共叔段拥有的百姓越来越多,危害越大。郑庄公说:“用不义手段收罗的民众不会团结,再多也会分裂。”

共叔段在自己的封地上修城池,制造兵器,训练兵士,并和母亲武姜约定,要进攻郑国都城,由武姜作内应打开城门,里应外合。郑庄公知道后,认为时机已到,便派兵讨伐共叔段,共叔段的封地上的人民背叛了他,共叔段逃到鄢,庄公又追击到鄢,最后共叔段逃亡到共。

个人利益的实现要以服从、服务于社会利益,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前提和基础;社会利益的实现要以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的和手段。没有社会和他人的帮助,自己就会陷入孤立的困境;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帮助,首先要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