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30

第30章 不可替代

要做一个领导人,便要中正、存诚、信言、谨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够普爱天下人。

道谦禅师是南宋着名禅僧宗杲的弟子,朱程理学的创始人朱熹少年时就为道谦禅师的学问所折服,并在道谦的密庵寄斋食粥学禅,深得教益,还把道谦编的《大慧语录》作为重要读本。

在朱熹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不是蒙师刘屏山,不是理学正宗李侗,而正是道谦禅师。在吊道谦禅师祭文中,朱熹说自己读《易》、《语》、《孟》,探究古人成圣之道,当时师(道谦禅师)在仙洲,朱熹焚香请问此事,朝夕咨参。

道谦禅师的好友宗圆和尚,性情非常愚钝,属于那种“打死也不开窍”的家伙,可他非常向往成佛悟道。

宗圆拜入禅宗门下参禅悟道,可是二十多年毫无进展。垂头丧气的宗圆决定行脚,到处游历来引导自己参悟禅理,说不定会收到意外的惊喜。

道谦禅师是宗圆的好友,听说宗圆有此打算,就跟他结伴参访行。途中宗圆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几次三番地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他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听了非常好奇,赶忙问道:“哪五件事呢?”道谦非常自然地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听了道谦的话,宗圆终于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几年之后,他看到一只青蛙泼啦一声跳进池塘里,一直冥思苦想的宗圆终于在一刹那顿悟了!

谚语说:“黄金掉在地上也得劳驾自己弯腰捡起来。”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平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塑造管理者的权威

《易经》九二爻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这是什么意思呢?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孔子对九二爻的解释,是讲一个领导人的风格德性(当然所谓领导人,不只是最高的领导人,一个小单位的主管乃至一个家长,都是领导人),有如龙的德性,是至中至正。人要达到至中至正,先要养成胸襟的伟大。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绝对客观,平常的话都要讲信,平常的行为都要小心,要防止自己产生歪曲的思想和不正确的观念,随时心存诚恳,即使有很大的功业,自己并不骄傲,并不表功,不认为自己了不起,有很厚的道德,又能普遍地感化别人,这是九二爻爻辞的意思,这是领导人的修养标准。

这里孔子把九二爻的爻辞完全解释成人文思想的修养,要做一个领导人,便要中正、存诚、信言、谨行,功在天下也不傲慢,能够普爱天下人,这就是九二爻的意思。

领导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而领导者的权威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权威是一种在实施领导活动中,所建立的统治与被统治、领导与服从的关系,同时它又是权力影响力的外在体现。

威信的树立,则来自于自身魅力,即领导者以自己的品德、智慧、才干、成就等人格因素所形成的对被领导者的感召力量。古有三服:“力服、才服、德服”之分,“力服为下,才服为中,德服为上”。

“德”,指的就是领导者的修养和品质,是故以“德”领导人、管理人是最佳的方式。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权威在领导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广泛被人们所认同。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自儒家鼻祖孔、孟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论调开始,情感留人,以德服人在社会盛行,“修己以敬”,“君仁则臣服,官仁则民拥戴”。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犹为人传颂,一代好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无数人,他们之所以被人民拥戴,他们权威的建立都是体现在人格魅力之上。

唐太宗李世民在这方面更是深谙此道,“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唐太宗一早就懂得“仁”的重要性,“仁”--即公平对待他人,为了不偏不倚,设立了谏臣,“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正因为唐太宗的清明政治,所以获得了人民的拥戴,正因为唐太宗实行不设防的“仁”政,所以创造了历史空前的贞观之治。

关于以“仁”治国,以“仁”树立领导权威,法家就刚好持相反论调,法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人性是丑陋的”,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去约束他,领导的权威也是通过严刑峻法建立起来的。“令行而禁止”,“人情有善恶,故赏罚可用”。

春秋战国时,秦王想国富民强,于是拜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为相,但因连年的战祸,人们普遍对朝廷缺乏信任,更不说是招揽人才,为了改变人们对朝廷的看法,树立秦王的权威,商鞅派人在城门中央树立一杆柱子,并在柱子上面写上:“只要是把柱子移开城门,就可以向朝廷领取赏金百两”,消息一传开,引来很多人围观,众人议论纷纷,都认为这是不可信的,但其中有个人认为移开柱子并不难,不妨一试,结果他真的领取到了朝廷发放的赏金百两,这样一来,人们都信了,认为秦王是一个很讲信用的人,一下子秦国门庭若市,人才趋之若骛。商鞅不断推出法令及举措,以约束涣散的人民,商鞅的严刑峻法把秦王的领导权威推到了极至,在商鞅变法的努力下,秦国迅速强大,最后吞并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恩威并用”,“宽猛相济”,“宽则政令不成,猛则民无所措手足”。这种统治方式可以说是兼用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为指导。清末时期的曾国藩就是这种集儒家、法家之大成于一身的人物。“不蹈空言,注重实效,处世以儒家仁爱为本,而一经理事办案则倡导法家的严刑峻法”。湘军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证。

“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即是说要想建功立业,兴旺发达,就要让别人建功立业,兴旺发达。曾国藩深谙此道的精髓,自己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发达,也让别人发达,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一大批有识之士在曾国藩手下得到提拔重用,将帅如能做到对待官兵如同父兄对待子弟一样,人同此心,心存此理,还怕官兵不感恩戴德?湘军之成功,应归于曾国藩的“仁礼待兵”,“精诚感召”。

曾国藩的领导权威是建立在其儒家思想的根基之上,但不代表其不赞同法家的治理方式,相反曾国藩还特别喜欢应用法家的治理之术,“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曾国藩认为,世风日下,人们普遍怀有非份之想,必须重典严惩,对缉获的“乱党”、盗匪一概格杀勿论,是故,曾国藩因执法残忍,有“曾剃头”称谓。

曾国藩的领导方式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他在处理实务虽然没有墨守成规。实话实说,曾国藩的这种领导模式,在特定情况下,确确实实是最有效的统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