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31

第31章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一个管理者若被他的员工所拥戴,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充满生机,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这位管理者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百丈怀海禅师是福建人,为马祖席下最着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百丈山,世称为百丈禅师。四方禅僧,纷至沓来,席下人才济济,如沩山、希运等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宗师。

怀海禅师对禅宗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订立了着名的禅门清规--《百丈清规》,大力倡导“农禅”的生活。

许多佛教徒认为他这样做是犯了“戒”律,但百丈禅师不为所动,仍然以身作则,亲自带领徒弟们下地劳动,并且发誓说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但是岁月不饶人,转眼老禅师到了两鬓苍苍、颤颤巍巍的风烛残年。虽然体力不支,但他仍然不听众人的苦苦劝告,坚持亲自下田劳动。

有一个僧人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好”办法。他趁老禅师入睡的时候,把老人下地劳动的工具偷走藏了起来,心想这下我们师父就不用再下田了。

老禅师醒来后发现工具不见了,又看到徒弟们面有喜色,就知道是他们捣的鬼。老禅师也晓得徒弟们是为了他好,但自己订立的规矩和坚守的信条怎么能就此打破呢?

老禅师说:“我没有什么德行,怎么敢让别人养着我呢?”于是,便以绝食抗议徒弟们的关心,“我既然发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该终生遵守。现在我没工具下地干活,违背了誓言,就只好用绝食来谢罪啦。”

徒弟们一看师父要来真格的啦,慌得不得了,赶紧偷偷把工具又放了回去。

据说百丈怀海禅师在九十四岁时,还与弟子们一起劳动。也许正是老禅师的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老规矩才能一代代传了下来,直至今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春秋时的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因为听信了下属的一面之词,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我的官没有跟下面的人一起来,我的俸禄也不是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怎么能将责任推到下属身上呢?”说完,就伏剑而死。

据《史记》记载,大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从而使他的形象具有领袖和榜样的双重影响力。当时的皋陶就下过一道特别的命令,要人民都以禹为榜样,以禹的言行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大禹亲自率领20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大禹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大海。

大禹原有饮酒的嗜好,一次他饮了仪狄进献的美酒之后,觉得特别甘美,陶醉之余,忽然惊觉,“遂疏仪狄,绝旨酒”,从此毅然把酒戒去。这个传说生动地反映出大禹近乎苛求的严以律己的精神。大禹是一个领袖人物。领袖人物号令天下,历来有两样东西可以凭借,一是手中掌握的权力、权势、权术;一是个人自身的道德品格。大禹所凭借的当然是后者。这种借以感召大众,凝聚人心的道德品格,归结到一点,就是“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这八个字。一切要求别人做的,都从自己开始。

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管理者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不但要像先人李离那样勇于替下属承担责任,而且要事事为先、严格要求自己。

一旦通过身体力行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人心者得天下,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若一个管理者被他的员工所拥戴,那么这个企业一定是充满生机,正处于良性发展阶段,这位管理者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这种运用人格魅力的影响力来实施管理的魅力型管理者,肯定具有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因此,下属才会对他信任甚至崇拜,乐意接受他的领导。得人心者得天下,威信高低是管理者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

“打铁需要本身硬”,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同样必须自身过硬,也就是自己的人文素质和业务能力都能作为员工的楷模:要有一身正气和激情,要有敢冒风险但不失稳重的勇气;要有肯为团队奉献的敬业精神;要有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要有敢于负责,勇挑重担的使命感等等。

当然,管理者不可能样样都比每一个员工强,但至少应该在身体力行方面做得比所有的员工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