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禅学管理
5340200000044

第44章 白隐生子

吃亏是福,管理者学会吃小亏赚大钱。

白隐是日本禅宗里的着名高僧,培育他的老师正受禅师,两人的师徒之情极深。在白隐要出外云游时,老师给他的临别赠言是:“聚离都为友,如影随身行。”

这是正受对白隐的临别依依,但它不是世俗的依恋,而是将其升华为伟大的心愿,期望白隐领会存于俩人心中的不只是人间温情,更重要的是由智慧而来的真情与佛的慈悲。

白隐并没有辜负正受的期望,下面这则脍炙人口的故事正足以说明白隐已尽得正受的衣钵真传。

白隐禅师本以生活纯洁的圣者闻名,不料有一日却被指为使附近的一个女孩受孕,女孩的父母怒不可遏的去找白隐理论,因为这个美丽的女儿在父母逼问下指称孩子的父亲是白隐。

白隐默默地听着那对愤怒的父母的交相指责,最后只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之后,当然交给“父亲”白隐,此时大师的名誉扫地,恶名远播,但他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婴儿所需的奶水及一切用品,都由他向邻居乞求而来。

事隔一年之后,孩子的这个未婚妈妈终于忍不住良心的苛责:向父母吐露了实情,孩子的亲生父亲其实是在鱼市工作的一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儿,向禅师道歉,请他原谅,并且将孩子领回。白隐并不说话,只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面对巨大的委屈、众人误解的不公待遇,白隐禅师却能吃下这天大的亏,只一句“就是这样吗?”轻轻打发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白隐禅师吃亏却是件好事情,不仅事后给他带来了更高的声望,而且这件事情还屡见于史书。虽然白隐肯吃亏的目的肯定不是沽名钓誉,但能证明中国的那句老话:吃亏是福!

吃亏的生意有门道

郑板桥有个远亲叫郑煊,有一次郑煊做木材生意,货运到外地,货价狂跌,眼看就血本无归。这时,郑板桥便送给郑煊一幅勉词。

谁知没过几天,木材的价格突然昂起,郑煊意外发了财。他认真思考着郑板桥给他的题词,从中体会出人生哲理,并题词作为家训,刻在墙壁上以示后人。

这副勉联题头写的是:“吃亏是福”。其内容写的是:

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利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内得我心之安,继平且安。福即是矣。

吃亏意味着舍弃与牺牲,但正因为如此也不失为一种胸怀、一种品质、一种风度。暂时的吃亏相当于在诚信方面的投资,将来一定有良好的回报。

西方也有谚语: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用让步的办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

话虽如此,但能够主动吃亏的人实在太少,这不仅因为人性的弱点,很难拒绝眼前的实利,更是因为大多数人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不能舍眼前小利而争取长远大利。

曾创立着名机构“马上办中心”的日本前松户市市长松木清先生,是一位颇具匠心的人物。他曾经是一家药店的老板。有一年,他推出了一项决策,把一种价值200元的补药,仅以80元出售。当这一方案推出后,每天都会有一大批顾客涌进店来,把这贱得出奇的补药抢购一空。按理说,这种卖法持续下去,损失会越来越大,可实情并非如此,整个药店不但没有亏损,反而盈利更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另外,价值200元的补药,并无存有任何质量问题,那松木清先生何苦非要卖80元?难道卖药者吃错了药?

松木清先生的举动确实不同寻常,其结果更是不同一般。以上几项原因是:顾客在特别“青睐”这种补药时,对其它的药品也有了一种“好感”。在80元补药地带动下,其它药品销量大增。这相比以前多赚的钱,不仅弥补了出售80元补药的损失,而且还赢余不少。松木清先生当然不是一时糊涂,而是一种大智若愚。

在前几年,中国有这样一种经济现象:就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一旦做火了以后,紧接着就会分支发叉,之后第一个企业很快就会销声匿迹。

比如说口服液,做火了以后,紧接着就会出现很多很多同样的口服液,为什么呢?原来后做这些口服液的人都是从原来的公司里冒出来的。因为第一个老板吃不得亏,挣钱了却不愿意让伙伴们分享。伙伴们心里不平衡了,干脆就仿照老板来做。因为他们对技术、市场、管理都轻车熟路了,所以往往容易成功。再后来派生的同样的企业多了,大家一起会慢慢拖垮、拖死。

与此相反,正泰集团的南存辉先后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股权分流,他从最初持有全部的股权,到后来只持有百分之二十八,表面上看南存辉吃了亏,将钱送到别人的口袋里去。其实不然,因为蛋糕做大了,自己的相对收益虽然少了,但是绝对收益却大大地提高了。

市场不会亏待吃亏人,那些不计较得失,坦然面对吃亏,甚至主动自找亏吃的企业,是不会永远吃亏的,相反,会赢得合作伙们的信赖,从而比竞争对手赢得更多商机。所以说,吃亏是福。因为人都有趋利的本性,你吃点亏,让别人得利,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别人的积极性,使你的事业兴旺发达。

只有不怕吃亏的人,才会在一种平和自由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