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22

第22章 龙卷风到来:经济大萧条(1)

亨利叔叔坐在门口的阶沿上,烦恼地望着比平时更加灰色的天空……他们从很远的北方,听到风的低低的哀叫声。亨利叔叔和多萝茜在风暴到来之前,看见那里的草,作着波浪形的起伏。

——《绿野仙踪》“龙卷风来了”

1929年的股市崩盘引发了一场持续10年之久的全球性经济萧条。今天,可能没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它。不过,我们还能从电影里尝出一丝滋味。1939年的黑白电影《绿野仙踪》以贫瘠的堪萨斯州经历的干旱开场,便象征着那场大萧条。1946年的电影《美好人生》也以大萧条作为背景。每年圣诞节,这部经典的电影都会在电视上重播。该电影的男主角是詹姆斯·斯图尔特。在剧中,他饰演乔治·贝利,一位受人喜爱的小镇银行家。后来发生了银行挤兑,镇上的居民都去他的银行要求取回自己的钱财,贝利无力支付,被逼得想要自杀。《联邦储备法》的承诺——允许大银行组成联合体,拯救资金短缺的小银行——明显落空了。1929年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挤兑。

在经济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美联储用保持低利率的办法保证货币充足。这个做法产生了问题:从表面上看,货币的确是充裕的;可是实际上自由流动的是“贷款”或者说是“债务”。产品的增加速度超过了工资的增加幅度,货币量少于产品供给量。刚开始,人们还可以通过借债维持下去。20年代末期,大部分用于购买汽车和收音机(当时收音机是放在地板上的庞然大物)的钱都是借来的。投资很容易赚到钱,当时的银行还提供周期短、利息低的贷款,所以人们就从银行借钱进行投资。

从前,大部分人都对股市没有多大兴趣;后来,强盗银行业者们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买进了大量股票,便开始褒扬股市,把它变得十分诱人。强盗银行业者向公众推销这个理念:凭保证金额度(或者贷款)购买股票,就有可能一夜暴富。投资者可以先付股票款的首付,在股票价格上涨之后再补齐余额,收获巨额利润。这种投资策略把股市变成了一个投机的金字塔式骗局。用于投资的大部分资金都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开设保证金账户,并不是因为他们负担不起股价,而是因为这种账户可以让他们杠杆化指的是用借来的资金购买证券。自己的资金,购买价值10倍于自己资金的股票,只需要付出10%的首付。公众为这种骗局而疯狂。在投机狂热里,许多人真的“用全部身家做赌注”。他们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家庭房产、农场、人寿保险等)抵押给银行然后借钱投资股市,期望赚取更多的钱财。银行提供信用贷款优惠和利率优惠来煽动这股狂热。很多人在这样的煽动下,把属于个人的房地产抵押给了银行。与此同时,美联储大幅降低了重新贴现率即会员银行从美联储借债的利率。这样,银行就能轻松地增加准备金,让贷款数额成倍增长,货币供应量也随之增加。

伸向大西洋之外的手

为什么美联储要用借来的钱充斥美国经济,猛增货币供应?有证据表明,这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董事长本杰明·斯特朗及英格兰银行首脑孟塔古·诺曼策划的阴谋,他们想将世界金融控制权交给私有中央银行的一小群银行业者。斯特朗是摩根集团的人,与诺曼往来密切,除了商业关系之外,他们还有别的联系。1928年,斯特朗不得不因病退休,诺曼写了一封亲密的信件勉励他:“不管发生什么事,无论将来去往何处,我们都不要变得生分,不要忘却这些年的岁月。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一定要见面,也许什么时候,我们还必须一起生活……”

20世纪20年代,他们决定使用英美的金融力量,强迫世界上所有主要国家继续采取金本位制。而且,他们要通过不受任何政治控制的央行实现这个目标。所有的国际金融问题都通过这些央行之间的协议解决,不受各国政府干涉。

一战期间,英镑对黄金的价格大幅下挫,英格兰银行行长诺曼却决定维持战前的黄金兑换水平,导致英国黄金储备大量外流。为了阻止英国的黄金流向美国,斯特朗领导的美联储采用低利率来支持英格兰银行。相比之下,伦敦那边的利率更高,投资者当然更愿意把黄金存在那里。但是,美国的持续低利率却引发了通货膨胀。很快,局面便失去了控制。

在《吉科岛上的来客》中,艾德·格里芬写道:

有间接证据表明,在1929年的一个秘密会议上,英格兰银行和美联储预测出市场崩溃无可避免,最好还是顺其自然。会议后,金融业者很快向自己的首要客户——富有的企业主、政客、外国政府高官——发出了提示性警告,让他们把钱撤出市场。与此同时,他们却欺骗美国人民,让他们相信市场情况良好。

随后,美联储减少了支撑贷款的储备金,以此来减少货币的供应,并开始在公开市场上抛售政府债券;银行贷款的利息增加了,股票经纪人的贷款利率猛涨到了20%,可用货币的急剧减少导致了严重的流动性紧缩。还有,短期贷款利率猛然提高,这样一来,凭保证金额度购买股票就不再那么吸引人了;买股票的人少了,股价就跌了,老买家凭保证金额度买到的股票也不再有新买家愿意接手。当他们接到“追加保证金通知”后(股票贬值后经纪人向投资者发出的通知,让他们将保证金账户中的现金增加到一定水平),有些人就不得不赔钱卖出股票。恐慌的气氛逐渐蔓延开来,投资者们争先恐后地抛售股票,本钱能拿回多少算多少,股市在一夜之间崩盘。人们纷纷从银行取回存款,外国人则取回黄金,把作为金融股票基础的储备掏得更空。1929年到1933年间,金融股票的价格下跌了1/3,还有1/3的银行关门大吉。1928年,斯特朗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说道,只要美联储注入资金就能消除严重的货币紧缩。不幸的是,斯特朗于同年暴卒,没能把这个妙方传下来。这是个戏剧性的证据,说明把控制货币供应的权力放到自治的代理机构的独裁者手中有多么危险。

债务的恶性循环让其波及之处都陷入了饥饿、贫困和绝望之中。没有钱购买货物,工人们都下岗了。像乔治·贝利一样的小城镇银行业者,如果能逃过破产就算是幸运了。然而,大银行的经营状况却都不错,许多富有的圈内人也过得挺好。他们在崩盘前悄悄抛售了股票,在可以用极低的价格买下公司时回到了股市。小投资者赔钱破产、跳窗自杀时,有钱的大佬名下却增添了用亏本价买进的股票,还有人为了买股票抵押的不动产。就这样,美国的财富系统化地从中产阶级的手中转移到了大富豪手里。

林肯时期,美国曾通过诸多宅地法,鼓励居民安家并开发土地。国家就是由这些自耕农民建起来的。他们划定自己的土地界限,在土地上耕耘,为了保护土地而战斗,这就是资本主义和美国梦的基础。这种“公平的游戏场”让所有人都有公平的开局,有可以为之奋斗的事情。这是个平等的游戏场。在独立战争前,或者是独立战争时期,这些房屋和田产便属于各家。后来,大萧条横扫全国,债务的龙卷风卷走了它们,再让他们落进银行业者和金融精英的腰包。

勒紧穷人腰带,增加富人福利

美联储计划失败了,可是国家既没有关掉这个骗子机构,也没有起诉罪魁祸首,反而建立起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从表面上看,这个公司是用来防止大萧条再次发生的;实际上,它损害纳税人的利益,为银行提供某种保险。联邦政府通过它为弥补银行亏空提空支援资金。FDIC是为拯救银行而建立的,但是它救不了所有的人,只为富人和有权有势的银行牟利。艾德·格里芬写道:

在救援破产银行时,FDIC有三种选择:第一种是存款清偿。这个方法很简单,就是偿还所有被保险存款账户(当时指100000美元以下的存款,如今则是指250000美元),然后把银行扔给清算人。这种办法常常被用来对付没有政府势力的小银行。第二种是购买和继承。FDIC会安排一家较大的银行来继承破产银行的不动产和存款及债务。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业务不受影响。要不是银行换了名字,客户可能根本不会发现这场交易。这种手段常常用在中小型银行身上。不管是存款清偿还是购买和继承,FDIC都接管了坏账和破产银行本身,提供资金偿还被保险的存款账户。第三种则是援助……前FDIC理事埃尔文·斯普拉格解释说:在援助中,银行不会被关闭,不管有没有得到保险的人都被完全地保护了……只有FDIC选出的少数几家银行能得到这种特殊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