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征服世界的私有银行
5626600000024

第24章 经济的“润滑油”:罗斯福、凯恩斯和新政(1)

“我能够帮助你做些什么?”她温柔地问……

“去拿一个油罐来,把油加在我的各个关节的地方。”他回答说,“这些地方锈得这么厉害,使得我完全不能动弹;如果给我加点油,我就能活动了。”

——《绿野仙踪》“救出铁皮人”

在大萧条中,因为没有足够的货币润滑生产的巨轮,劳动力又一次锈死,毫无生产力可言。19世纪90年代,考克斯建设公共工程,用其拉动经济复苏的计划超越了时代;但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才真正将其付诸实践。美国建成了被称为“世界革命性典范”的国家基础设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为没有通电的农业地区提供水电,完成了防洪和河流改道工程,还提倡科学农业,发展新产业,普及公共教育以扫除文盲;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建立了起来,还同时建立起了数以万计的卫生设施、医院、学校、港口和公用建筑;公共工程计划也得到了采用,包括为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保险,为失业者提供保险,还给了劳动者建立组织的权利;农场和家庭房产不再被取消赎回权,储蓄账户也得到了恢复。

美国还指定了一种被称为“平价定价法”的农业政策,可保证农民在出售产品时不但能收回本钱,还能获得合理的利润。如果他们得不到平价价格,政府就会购买他们的产品,把粮食储存起来,过一段时间再卖出。事实上,政府在这些交易里获得了一些收益,且粮价一直保持稳定;家庭农业系统也被保存了下来,作为国家食品供应的保障。然而,在之后的数十年里,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成千上万的家庭农业生产者被迫放弃他们的农业生产。那时的平价已经被对出口粮食的农业“补贴”代替,其金额还不够弥补上涨的油、饲料和肥料的价钱。

有个问题:在罗斯福新政中,用于进行政府注资计划的钱来自哪里?考克斯的计划是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罗斯福走得没这么远。在当时,连政府借款都被认为过于激进。当时政府领受的教条是:不惜一切代价,保证联邦预算平衡。政府按需借款,这个新奇想法来自备受尊敬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凯恩斯认为,当无法弄到所需的资金时,借款是个理智的办法,远胜于勒紧裤腰带、期望平衡预算的方法。在《纽约时报》上的一封公开信中,凯恩斯向罗斯福建议:“只有政府当局的支出”才能扭转大萧条;政府必须花钱,向流通中注入货币。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凯恩斯有着昂贵的品味、富有的朋友。他和银行业者也有联系,所以被称为“精英主义者”;但是,凯恩斯也和罗斯福一样积极肯干,有着浓重的民粹主义精神。大萧条时,传统经济学家都成了沮丧的否定论者,认为什么事都做不了。凯恩斯却是个乐观主义者,像巫师奥兹一样勤于思考。美国没有必要忍受倒退、萧条和失业。他认为,人们已经失业了,再用裁员的方法平衡预算就是在经济上做蠢事。让经济重新运转起来的办法是卷起袖子,大干一场。政府可以靠贷款偿付劳务费!

不过,凯恩斯还没有激进到让政府直接发行货币的程度。他说:“增加货币供应量,就像买条松点儿的腰带就想长胖。”这个比喻相当生动,但是问题是,美国的货币供应量刚刚缩减了1/3,这位瘦弱的病人需要靠大量注入流动性资金来取代损失的货币,好让自己胖起来。

在二战末期,凯恩斯考虑过绿背纸币类的货币。当时,他提议发行一种无债的绿背纸币式通货,名叫“班科”,用其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准备金(设立该基金的目的是稳定全球的通货)。但是两次世界大战耗竭了英国的经济力量,美国开始发号施令,班科输给了美元。后来,美元与黄金一道成为世界性的储备货币。(我们在第三部分会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挑战传统经济学理论

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宰了经济政策,提倡“赤字支出”。在该理论中,政府可以通过借款促进市场繁荣,这与传统经济学理论大相径庭。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认为,没有必要增加货币流通量。货币供应量减小,工资和物品价格就会随之降低,让一切恢复原状。默里·罗斯巴德是位传统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他这样解释说:

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货币供应量有多少都没有问题。任何供应量与其他供应量都完全等效。自由的市场会通过改变购买力,或者改变生产效率的方法,自行调整货币构成。无论如何,都不需要按计划增加货币供应量以保证货币供应量与情况相适应,也不需要让货币供应量符合任何人造标准。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会增加资本,也不会促进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并无助益。

这就是传统经济学理论。然而在大萧条里,这套理论不管用了。尽管人们想要工作、工作岗位也缺少人手、消费者也想买到那些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美国却还是被严重的失业折磨着。农民的鸡仍在下蛋,但鸡蛋却没法在市场上正常交易;奶牛还在产奶,牛奶却被倒在了地上;苹果树硕果累累,果农却任由它们在果园里腐烂……虽然土地依旧肥沃,工厂依旧蓄势待发,原材料也足够让它们运转起来,但却到处是失业,到处都在挨饿。凯恩斯说,美国需要的东西,正是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没用的——注入新货币,让生产的巨轮有力地转动起来。

一开始,罗斯福对凯恩斯激进的观点犹豫不决,但是眼见大萧条越演越烈,罗斯福决定尝试一下。他通过《炉边谈话》节目向整个国家宣告:“我们遭受消费需求不足的折磨,原因其实是购买力不足。”美国加入二战后,罗斯福别无选择,只好拼命借债。戏剧性的实践经验表明,政府注资理论产生了实效:高于17%的失业率降低到了略高于1%,经济发展与货币供应量增加同步,经济规模达到了原来的2倍。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快的经济增长。政府注资增加了流动性,为新的生产活动提供了资金;生产活动又将工资放进消费者的口袋,将美国拉出了大萧条的泥潭。

凯恩斯完全颠覆了传统经济理论。传统经济学的结论是:产出(供给)是稳定的,价格是有弹性的,因此增加“需求”(货币)就会让价格上涨。凯恩斯说:“价格倾向于稳定,而产出是可变的。”当经济运转不良、就业不充分时,增加货币供应量并不会让价格上涨,而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要还能得到更多原料,那么向流动性严重不足的经济中注入新货币,就不会导致通货膨胀。这种做法会使国富民强。

在一段时间内,这种理论成为现实。但是用借来的钱增加流动性而没有创造货币,只是增加了债务;为了维持这笔债务,纳税人还得为它付出利息。罗斯福的计划让人们有了工作,还让他们的口袋里有了更多钞票,但是这笔钱的很大一部分又被作为税收拿走了。许多税收收入被用来支付不断增长的利息。1933—1940年间,联邦税收收入翻了三倍。在这些年的新政中,政府的年均赤字为30亿美元左右。当时的整个联邦预算为60亿~90亿美元——赤字比例比今日还大,政府赤字支出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联邦债务从1933年的220亿美元猛增到了2005年的8万亿美元,在72年中翻了364倍。货币供应量也与债务同步增长。1959年,联邦刚开始报告M3(广义货币供应量)时,它的数目仅为2888亿美元。而在2004年,M3数目达到了9万亿美元。在45年间,M3数量就增长了30多倍。2007年,联邦债务达到了9万亿美元;这笔钱基本没被用来改进基本设施,也没被用来促进就业。纳税人挣扎着为联邦债务还利息,很多工作却被外包到了国外。

物品价格也随之上涨。当年,一杯咖啡只要10美分,如今则要1~2美元;1970年时价值3万美元的房子,35年后则价值30万美元。1970年时,一个劳动者就能养活一家人;然而,为了还上抵押贷款,在今天的许多家庭中,父母都得离家工作。神话般的价格增长反映了神话般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新货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就脱离了金本位制,因此没有黄金加入国家的资本基础。所有新增的货币都是银行分类账目上的贷款。政府债务永远不会被偿清,只会一年一年地越滚越多。所以,更确切地说,这些货币来自政府的贷款。如果山姆大叔愿意遵照考克斯和绿背纸币党员的建议,从自己的帽子里变出钱,而不是去借银行从帽子里变出的钱,美国就不会背上这样迅速增长的债务。

罗斯福走中间路线

想用绿背纸币治疗国之痼疾的人,并非只有考克斯一个,有些有影响力的联邦官员也把绿背纸币视为逆转萧条的方法。在1933年的国会讲话中,众议院路易斯·麦克法登引用了《赫斯特报》刊登的亚特兰大联邦储备银行的信用部经理罗伯特·亨普希尔的文章。他在文章里这样说: